- 中國語言文化典藏·江山
- 王洪鐘 趙普義
- 526字
- 2020-09-01 17:59:42
壹·房屋建筑

江山地處浙閩贛三省交界處,境內以山地丘陵為主,傳統房屋建筑保存較為完好,功能、式樣都比較齊全,時代跨度大。從建筑類型看,傳統的民宅、店鋪、祠堂、廟塔、牌樓、橋梁、關隘等都有所保留;從建筑年代看,以民國及新中國成立初期所建為多,明清時期的建筑也保留不少。
傳統的民居大都依山傍水而筑,隨山勢地形而定形制規模,以坐北朝南者居多,也有坐西朝東、坐東朝西者,分別在門額上題寫“南極星輝”“紫氣東來”“爽氣西來”等字。建筑結構上早期以“三間兩小廳”[sa?44ka?44n??24?i??51th?44]為主,“合面三架”[??2mi??22sa?24k?51]較少;1950年代末集體化以后以“剖腹弄堂三間六”[p?a44po?5lo?22
da?213sa?44ka?44la?2]為主。改革開放以后則多建成現代建筑,大量的傳統建筑都被推倒重建。用材上,傳統的民居建筑屋頂基本上蓋紅瓦,極少數蓋稻草、茅草;墻體早期有“開磚墻”[k??44t?y??24?ia?51]、泥墻,也有泥磚墻。集體化以后以黃泥、沙、石灰混合的沙灰墻為主,石頭墻也不少,紅磚墻少數。
內部結構最具特色的是每座正屋都有中堂,俗稱“廂下”[?ia?44o22]。“廂下”是吃飯、會客與祭祀的地方,上首墻上張掛或張貼有“貼=里=公”[thi??5li??2ko?44]神佛祖宗的字幅、對聯,墻前擺有“香幾”[xia?44ki44]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