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二 部 分
一
1我們可以想象一個動物生氣、害怕、傷心、快樂、吃驚。但能夠想象它滿懷希望嗎?為什么不能?
一只狗相信它的主人就在門口。但它也能夠相信它的主人后天回來嗎?——它在這里無法做到的是什么?——那我又是怎樣做得到的?——我該怎樣回答這個問題呢?
唯能講話者才能夠希望嗎?只有掌握了一種語言的用法者。也就是說,希望的諸種現象是從這種復雜的生活形式中產生出來的某些樣式。(如果一個概念的靶子是人的書寫的特征,它就用不到不寫字的生物身上。)
2“苦惱”向我們描述著以形形色色的變形反復重現在生活畫毯上的一種圖樣。如果在一個人那里悲喜的身體表達交替出現,比方說隨著時鐘的嘀嗒聲交替出現,我們就既不會形成具有煩惱特征的圖樣,也不會形成具有喜悅特征的圖樣。
3“他有一剎那感到劇痛。”——為什么“他有一剎那感到深深的悲傷”聽起來別扭?只是因為這種情況很少出現嗎?
4但你此刻不覺得苦惱嗎?(“但你此刻不是在下棋嗎?”)回答也許是肯定的,但這并沒有使苦惱的概念變得更像一種感覺概念。——這個問題其實是一個時間性的、個人的問題,而不是我們本來要提出的邏輯問題。
5“你得明白:我害怕。”
“你得明白:嚇壞我了。”——
是的,這話也可以用微笑的口吻說出來。
你是要告訴我他并不覺得怕嗎?!除了通過感覺他還有什么別的辦法知道他害怕呢?——但即使那是一條報道,他也不是從他的感覺得知的。
6因為,你請想一想由驚嚇的模樣喚起的感覺:“嚇壞我了”這話本身也是這樣的一種模樣;如果我在說出這話時聽到了它感到了它,那這也屬于其余那些感覺之列。那么,為什么非要把不說出的模樣當作說出來的模樣的根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