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洗麥、曬麥、磨面
6月里,正是炎熱的季節,開始割麥子了。村頭的鐘聲響起,我便和社員們一起出早工割小麥。
割麥子的工具是一把鐮刀,兩根帶扣(樹杈制成)的繩子,一根扁擔。先是蹲在田壟里割麥子,把割下來的小麥一把一把地平放在地面上。然后把他們集中在一起,用繩子捆扎起來。扁擔是長長的,兩頭尖狀的,便于從麥捆中間扎進去,然后挑起來,把麥子送到場院。
場院本來是一塊平整的田地。為了打場,先平整出一塊場地。方法是用馬或驢拉著石頭制的滾子,在地上滾壓。同時,在地面上鋪撒些麥秸,灑上水,讓地面更結實。割下來的小麥被鋪在場院的地面上,厚厚的一層。同樣用馬、驢拉著石滾子在上面一遍一遍地碾壓過去。趕馬的人站在場院中央,左手握著韁繩,右手揚著鞭子,口中不停地吆喝著。接下來是用三叉子將地面上的麥秸集中起來,堆成一座小山。然后用木制的鏟子將地面上那層小麥粒撮成堆。然后,把這些小麥粒用木鏟送進手搖的風箱,把小麥粒里摻雜的小土塊和塵土用風吹掉,落下一堆黃色的干凈的小麥粒。下午,下工前,隊里開始分小麥了。全隊35家人家,按人頭計算,高高興興地用麻袋裝上小麥扛回家。
接下來還有更麻煩的工序。第一是把小麥口袋扛到小水溝旁,用篩子把小麥粒沖洗一遍。然后把濕的的小麥照樣扛回家。找一領席子,在院中央打開,把小麥粒倒在席子上,平攤開來。趕上太陽好的時候,要勤翻幾遍,盡快把水分潮氣曬干。等到把小麥粒兒放到嘴里一咬,干脆脆的,就可以了。曬麥的同時,還要睜大眼睛,拾小石頭、小土塊兒。
第二是磨面。半山腰有一個很小的水磨坊,24小時不停工地運轉。小磨的動力是那股不大的山泉水。泉水落到木制的葉輪上,推動葉輪轉動,帶動上面的石磨。石磨有上下兩扇,上面那扇是轉動的,下面那扇是固定的。小麥粒兒從上面那扇石磨的溝槽里放進去,磨成粉。從兩扇石磨邊沿的縫隙中灑落下來,這就是面粉。第一二遍磨出的面粉非常白,叫做精面,是娶媳婦、蓋新房時才用來蒸饃、下面條的。這種饃叫作“一準兒白面的饃。”平時吃的饃主要是玉米面,摻加少量的小麥面粉。小麥面要磨十遍,就是把面反復倒回磨里磨十遍,每次都要用籮籮一遍,籮出的就是麥糠。當地人都把麥糠的大部分倒回到面粉里,那種面粉的顏色比城里人吃的“八一粉”要暗許多。
磨一次面要投入很多勞動和時間。水磨坊里麻布口袋擺了一長溜兒。有時半夜有人來敲門:該你家磨面了!只得困兮兮地爬起來,點燃煤油燈,一路跌跌撞撞地跑上山去。豈知口中饃,粒粒皆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