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詞匯語義學

 

我們先從詞匯語義學說起,分析幾組詞語的準確含義。

先看“Vice-Chancellor”這個詞,在許多國家是大學校長的意思,但字面上的意思是副校長。我們校長來中國訪問以前有時會碰到這個問題,我們校長來了,但對方大學出來一位副校長接待,“事先聯系的時候給的職務名稱是Vice-Chancellor,不是副校長嗎”,我得解釋這副校長就是正校長。為了少費口舌,我們校長現在的名片上有兩個英文頭銜“Vice-Chancellor & President”。“Chancellor”中文媒體往往一律翻譯成“校長”,欠妥。在英國、澳大利亞、中國香港地區以及大多數英聯邦國家的大學里,Chancellor一般是個禮儀性的職位,正常情況下是虛職,不參與大學日常行政事務管理。1997年香港回歸前所有大學的Chancellor是一個人,英國派來的總督,現在也還是一個人,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香港是雙語社會,種種名銜職稱都有法定翻譯,“Chancellor”不是“校長”,而是翻譯成“校監”。在這些國家和地區的大學行政管理系統中,與“Vice-Chancellor”呈對立關系的不是“Chancellor”,而是“Provost”“Deputy Vice-Chancellor”,或者是“Pro-Vice-Chancellor”,意思是副校長。這是把一個英語詞語看低了的例子,下面舉一個看高了的例子。

“Vice President”,簡稱 VP,一般理解和翻譯為“副總統、副校長、副總裁”,是與“總統/校長/總裁”僅差一級的高層職位。但是,實際情況并非總是如此。在許多美國投資銀行里,MBA畢業后工作三到四年,大都可以拿到 VP,一幢大樓里可以有上百個VP,翻譯成中文,都是“副總裁”。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后,《人民日報》發過一篇報道,采訪一位曾在華爾街投行工作的中國留學生。文章說這位留學生事業曾經十分成功,經濟危機前30歲出頭便升到副總裁的高位,經濟危機后被裁員,現為了養家糊口,改行做導游。記者文章中感慨道,這經濟狀況真是糟到慘不忍睹,堂堂副總裁都只能屈就導游了。其實要是知道VP 在該系統中的真實價值,我懷疑記者是否還會這樣大發感慨。在美國投行系統中,與 VP 相對立的職位不是President,而是 analyst-associate-VP-director-managing director。如果MBA畢業后工作三四年一般能升到 VP,那我想大致相當于中國職場上副科長/科長的職位。三十多歲的副科長/科長沒工作了,改行做導游,有那么吸引眼球的新聞價值嗎?也有人利用這些名稱,刻意誤導不明就里的人,那就更不足為訓了。

下面一個例子是“lecturer”(講師),這也是很有意思的一個詞,因為中國大學、美國大學和澳大利亞/英國大學教職系統的不同,常常引起誤解。美國大學系統一般采用雙軌制,教學人員主要分屬兩大類,一是所謂faculty,包括教授、副教授和助理教授,教學、科研、行政服務工作都得做。拿到博士學位后,先當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然后升副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一般是終身聘任(tenure),最后升正教授full professor;另外一類主要為單純從事教學人員設立,主要有語言教師、藝術(鋼琴、繪畫)教師,往往還包括帶同學做實驗的教輔人員等,他們的職稱一般是lecturer 講師,或是instructor,往上升就是senior lecturer 高級講師或senior instructor。這是兩套不同的軌制,進入lecturer軌制以后要換到faculty軌制,幾乎不可能。中國大學系統里的“講師”跟美國大學里的“lecturer”是兩個不同概念,中國的講師相當于美國的assistant professor,拿到博士學位一般先當講師,然后由副教授、教授一路升上去。澳大利亞西澳大學和 Bond 大學采用美國系統,其他大學則采用另外一套系統,教職分為ABCDE五級,A級是associate lecturer/senior tutor 助理講師,給剛拿到博士學位、沒有什么工作經歷的人,相當于以前中國大學的助教。過三到五年,研究教學成績比較好,升B級,稱為lecturer,相當于美國的助理教授;再升上去是C級senior lecturer,相當于美國大學的副教授。美國大學和澳大利亞大學系統都有 lecturer/senior lecturer 職位,但在各自系統中與它們呈對立關系的是完全不同的其他職位,因此,“講師/高級講師”在美國和澳大利亞大學系統中是兩套完全不同的概念。

最后,我們系統地分析漢語“葷/葷菜”和英語的 meat,以及這幾個詞語的互譯。我對這個問題的興趣源自一位專業翻譯告訴我的一次誤譯,涉及宗教人士,造成一個不大不小的事故。我后來專門對此做了一些研究,寫了一篇文章(陳平2013)。下面我將這篇論文的要點做個簡單的介紹。

先看兩部公認為最好的漢英詞典對“葷(菜)”的英譯。

1)北京外國語大學修訂本《漢英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5年版):

葷    1. meat or fish;

2. strong smelling vegetables forbidden to Buddhist vegetarians, such as onions, leeks, garlic, etc.

meat dishes

2)林語堂編《當代漢英詞典》(香港中文大學電子版):

葷    1. meat as food, contrasted with 素 vegetables;

吃葷 nonvegetarian,葷菜 a meat dish;

2. Adj. sharp-smelling 葷辛;

3. Adj. sexy, indecent。

把“我不吃葷菜”翻譯成 Im a vegetarian,素食者,自然沒有什么問題。但如果只是參照上面兩部詞典對“葷菜”的英譯,將這句話翻譯成 I dont eat meat dishes,這就可能出問題。為什么?

再看兩部漢語詞典對“葷”的釋義。

3)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5年出版的《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

葷    1.指雞鴨魚肉等食物(跟“素”相對);

2.佛教徒稱蔥蒜等有特殊氣味的菜;

3.指粗俗的、淫穢的。

【葷菜】 用雞鴨魚肉等做的菜。

該詞典中對“素”的相關釋義是:蔬菜、瓜果等食物(跟“葷”相對)。

4)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年出版的《重編國語辭典》第六版:

葷    1. 謂有辛臭氣味的蔬菜;

2. 稱肉食。

【葷菜 肉食品的通稱。

前面提到,確定系統中的對立成分說來容易,做起來往往相當復雜,有時候是因為系統的范圍不容易界定,有時是因為對立的成分不容易確定。同一個詞甚至可以在同一句話中跟不同的成分產生對立,這種現象隨處可見。舉個例子:“中華民族是一個由56個民族組成的大家庭”,“中華民族”中的“民族”和“56個民族”中的“民族”顯然不是同一個層次上的概念,分別與不同的其他成分構成對立關系。上面兩部漢語詞典的釋義中都用了“肉”這個詞,但在《現代漢語詞典》的定義中,“雞鴨魚肉”四個詞是并列關系,“肉”同“雞鴨魚”對立,可以是豬肉、牛肉、羊肉等,由這四個詞構成的并列詞組與“素”對立。注意“雞鴨魚肉”四個詞不能理解為偏正關系,說的不是“雞肉、鴨肉、魚肉”。在《重編國語辭典》的釋義中,“肉”是許多食品的統稱,跟蔬菜對立,應該包括雞鴨魚,等等。同一個詞語可以用在不同層次上,分別與不同成分產生對立,這是語言現象復雜性的一個表現方面。

接著研究英語 meat 的釋義。我查閱了最有代表性的六部英語詞典,下面是有關釋義:

1)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OED 1989)

3.a The flesh of animals used for food; now chiefly in narrower sense = butchers meat, flesh n. 4, in contradistinction to fish and poultry. Also, local U.S., confined to certain types of meat, usu. pork.

這種用法的 meat 同魚和禽類對立。

2)Collins Cobuild English Language Dictionary(Collins 1987)

meat: flesh taken from an animal that has been killed so that people can cook it and eat it.

animal: a living creature such as a dog, lion, monkey or rabbit, rather than a bird, fish, reptile, insect, or human being.

根據這部詞典的定義,meat 主要指哺乳動物的肉,禽類、魚、爬行動物(如蛇、龜、鱷魚)等一般不算。

3)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Longman 1978)

meat: 1. the flesh of animals, apart from fish and birds, which is eaten;

2. the flesh of animals, including birds but not fish, as opposed to their bones.

這本詞典明確地將魚和禽類排除在外。

4)Longman Dictionary of American English, 4th edition(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 2009)

meat: the flesh of animals and birds eaten as food, red meat (=dark meat such as beef)

white meat(=pale meat such as chicken)

這部詞典將禽類包括在內。

5)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3rd edition (Houghton Mifflin 1992)

meat: the edible flesh of animals, especially that of mammals as opposed to that of fish or poultry.

這部詞典認為meat主要指哺乳動物的肉,同魚和禽類相對。

6)Webster’s New World College Dictionary, 4th edition(Wiley Publishing 2004)

meat: the flesh of animals used as food; esp, the flesh of mammals, and, sometimes, of fowl.

主要指哺乳動物的肉,有時也可以包括禽類。

綜上所述, 所有六部詞典都將魚排除在meat 之外,這應該沒有什么爭議。OED、第二、第三和第五部詞典將禽類也一并排除在meat 之外,但第四、第六部詞典則認為meat 有時候也可以指禽類。

回到我們開頭討論的英漢對譯問題,我們現在可以得出結論,“葷菜”譯為 meat dishes,有可能引起誤解。某人說 I dont want meat dishes,你可以上魚,或許還可以上禽類,因此,如果某人說“我不要葷菜”,你將這句話譯成 I dont want meat dishes,說英語的侍者完全可能給他上一片魚,或是一塊雞肉,那就違背了該人的意愿。如對方是持戒甚嚴的宗教人士,則可能會造成很大的誤解與不悅。前面所說的誤譯,就是侍者根據譯員所說的 I dont want meat dishes,給一位前來出席正式招待宴會的居士端來一片魚。

上面所舉的所有例子都說明一個問題,要準確地理解有關詞語的意義,首先要確定它所位于的系統范圍,然后確定同它呈對立關系的其他成分。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宜昌市| 天镇县| 黔西| 黔南| 体育| 罗田县| 毕节市| 宽城| 海原县| 凌云县| 静乐县| 巧家县| 图们市| 施甸县| 巍山| 清河县| 婺源县| 雷山县| 商河县| 南开区| 汉阴县| 上犹县| 临夏县| 富阳市| 静宁县| 乡城县| 临洮县| 阿拉善左旗| 丹巴县| 洛阳市| 麻阳| 都江堰市| 华坪县| 莫力| 阿坝| 隆尧县| 永川市| 门源| 利津县| 武邑县| 巴林右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