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學習科學
第一節 學習
一、什么是學習
就人類而言,學習是人的身體、智力和情感協調互動、共同作用下對事物的認知和把握過程。學習的結果能使人的心智和行為產生持久的變化。
“學習”在漢語中是一個使用頻率很高的詞匯,但不同的人在腦海里反應的學習情境是不一樣的。有人可能會想到孩子坐在教室里讀書,有人可能會想到成年人圍坐在一起討論問題,也可能有人想到師傅帶著徒弟在車間干活,還有人可能會想到參觀、旅游、聊天、看電影……
到底什么是學習?其實上述情境中“學習”都有可能發生,學習是一個過程,是以對事物“認知”和“把握”為目標的過程,而這個過程又對人有著深遠和重要的影響。《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對“學習”的解釋是“從閱讀、聽講、研究、實踐中獲得知識或技能”。“閱讀、聽講、研究、實踐”既是學習的方式,又是學習的過程,而“獲得知識或技能”則是對事物的“認知”和“把握”。坐在教室里上課是聽講,一起討論問題是研究,在車間干活、旅游等是實踐。從本質上說不管學習的方式如何、學習的過程長短都是為了實現學習的目標,掌握知識和技能。而掌握知識和技能則能改變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特征,使人發生一定而且是持久的變化。丹麥學習學專家、國家學習實驗室主任克努茲·伊列雷斯(Knud Illeris)在他的《我們如何學習——全視角學習理論》一書中把“學習”界定為:“發生于生命有機體中的任何導向持久性能力改變的過程,而且,這些過程的發生并不是單純由于生理性成熟或衰老機制的原因。”在這個定義中,“生命有機體”是指一切有學習能力的人或動物;“持久性能力改變”是學習的目的、結果或功效;“任何過程”包括了學習的一切方式;而“這些過程的發生并不是單純由于生理性成熟或衰老機制的原因”則說明學習需要人的主觀參與和設計,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的自為的活動。這種“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的自為活動”被一些學者稱為“系統”,美國心理學家西蒙(H.A.Simon)認為學習是“系統為了適應環境而產生的某種長遠變化,這種變化使得系統能夠更有效地在下一次完成同一或同類的工作”。西蒙認為“學習是一個系統中所發生的變化,它可以是系統作業的長久性的改變,又可以是有機體在行為上的持久性的變化。”“系統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賴的若干組成部分結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人是“有機整體”,人的身體、智力和情感是這個有機整體中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賴”的組成部分,人在認識和把握事物的過程中,心有所得、行有所變,產生了超越過去的效果,于是“學習”便在人身上發生了,學習的結果又反過來影響和促進著人的進一步發展。因此,就人類而言,學習是人的身體、智力和情感協調互動、共同作用的對事物的認知和把握過程。學習的結果能使人的心智和行為產生持久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