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郡國治理及其變遷
公元前202年,劉邦封韓信為楚王,管轄泗水、東海、薛郡等五郡,建都下邳。次年,韓信改封淮陰侯。由于彭城特殊的戰略地位,又靠近漢皇故里,劉邦封皇弟劉交為楚王,管轄彭城、薛郡、東海三郡,下轄40余縣,建都于彭城。
楚元王經略彭城 劉交建都后,在彭城建設了楚宮、秘府、武庫、內殿、御府、太倉等王都建筑。徐州出土的楚國職官銅印和封泥,有“楚宮司丞”、“楚衛士丞”、“楚御府印”、“楚太倉印”、“楚武庫印”等。劉交以“好書,多才藝”聞名,他在楚國大力倡導儒學,招納人才。彭城在漢初已頗有規模,不愧為文化昌明、經濟繁榮的東方王國都城。
劉戊與七國之亂 楚國的第三代楚王是楚元王之孫劉戊。公元前154年,漢景帝力排眾議,采納了朝臣晁錯的削藩建議,下令削奪部分王國的地盤,劃給中央直接管轄,激化了朝藩矛盾。劉戊在吳王劉濞的煽動下,與吳、趙、膠東、膠西、淄川、濟南等諸侯王結盟反叛,史稱“七國之亂”。漢景帝采納太尉周亞夫的作戰策略,由梁國堅守,擋住吳楚軍勢頭。周亞夫率領漢軍切斷敵軍的糧草供應,迫使吳楚軍隊退卻。途中漢軍發起伏擊和追殲,楚王兵敗自殺。漢景帝立楚元王之子劉禮為楚王,封地僅領有彭城郡,下轄彭城、武原等7縣。隨后,朝廷取消了諸侯王的治民權,只能享用租稅,接受郡守的監督。
解憂公主和親 解憂是楚王劉戊的孫女。漢武帝時,為了鞏固與烏孫國(位于今新疆伊犁)的聯盟,將江都王之女細君“和親”遠嫁烏孫昆莫(國王),不久,細君郁郁以終。公元前101年,武帝封年僅二十的解憂為公主,嫁給烏孫昆莫。

初到烏孫,解憂公主努力適應當地的民族習慣。沒過幾年,昆莫去世,按照當地習俗,她又嫁給了新昆莫翁歸靡。公元前87年,匈奴接連進犯漢朝北部,對烏孫也采取攻勢。于是,解憂毅然上書漢昭帝,建議漢、烏聯合出擊匈奴。公元前72年秋,20萬漢、烏聯軍東西夾擊匈奴,使匈奴元氣大傷,漢朝北邊的威脅基本消除。解憂公主在烏孫生活了半個世紀,直到七十歲,才奉召返回長安。她為鞏固漢、烏聯盟,安撫西域,作出了杰出貢獻,不愧為漢代巾幗英雄。馮嫽是解憂的侍者,頗有膽識才干,后嫁給烏孫右大將為妻,號稱“馮夫人”。她“常持漢節”作為公主使者,協助解憂安撫西域各國,穩定烏孫政局,在烏孫各族中享有盛譽。
西漢中后期的楚國 傳至西漢中期,楚王劉延壽于公元前68年因謀反罪自殺,楚國被廢除,改設彭城郡。公元前49年,漢宣帝下令恢復楚國,封皇子劉囂為楚王,領有彭城郡,下設7縣。到王莽新朝時,楚國被廢,改名為和樂郡。《漢書·地理志》記載,西漢后期楚國有114738戶,497804人,其中彭城縣有40196戶。
楚王劉英之獄 東漢建立后,光武帝于公元41年封皇子劉英為楚王,下轄彭城、武原、廣戚等8縣。后來又增取慮、昌陽兩縣。
早在西漢末年,佛教就傳入中國。東漢時,漢明帝曾遣使去西域求取佛經。楚王劉英到封國后,招攬西域僧人,興建佛寺,大力弘揚佛教,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信奉佛教的貴族。劉英還制作刻有符瑞文字的金龜玉鶴,編造圖讖,搜集天下名士的名錄。這些舉動令漢明帝深感不安,認為劉英有政治野心,會威脅朝廷的秩序。公元70年,楚王劉英以謀反的罪名被廢,楚國改為楚郡。漢章帝繼位后,改楚郡為彭城國,封漢明帝皇子劉恭為彭城王。彭城王世代相傳,一直延續到漢末。
東漢下邳國 在徐地東部,東漢時新建下邳國。公元72年,漢明帝封皇子劉衍為下邳王,建都于下邳(今睢寧古邳鎮),下轄下邳、司吾、良成、曲陽等縣。漢章帝時,又將臨淮郡和九江郡的17個縣劃歸其國,地盤超過彭城國,下邳國也延續到漢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