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秦漢時期的徐州政局
秦朝對徐地的統治 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徐地納入秦朝大一統版圖,隸屬于泗水郡和東海郡。
泗水郡,又稱四川郡,郡治在相縣(今安徽淮北),轄境為今蘇、豫、皖交界地區。轄縣在今徐州境內或部分在境內的,有彭城、沛縣、豐縣、留縣、僮縣、取慮等縣。東海郡的治所在郯(今山東郯城),轄境為今連云港和魯東南地區,轄縣部分在今徐州境內的,有下邳、建陵、蘭陵等縣。

為了有效控制東方,秦始皇曾三次東巡,沿途刻石紀功,宣揚國威。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東巡時路過彭城,發生了有名的泗水撈鼎事件。傳說夏朝大禹曾鑄造九鼎,象征九州,后來移入周朝。周朝滅亡后,九鼎流散到各地,據說其中有一尊沉入泗水。秦始皇慕名求鼎,命令隨行千人到泗水中打撈。漢畫像石中的“泗水撈鼎圖”生動地再現了這一幕歷史場景。

劉邦起兵反秦 公元前256年,劉邦出生于沛豐邑中陽里的一個農民家庭,年輕時粗通文墨,為人明達好謀。秦朝建立后,劉邦被推舉為沛縣泗水亭長。那時候,秦朝的統治日趨暴虐,百姓怨聲載道,社會矛盾逐漸激化。

公元前210年,劉邦奉命押遣刑徒前往驪山服刑勞作。途中,刑徒紛紛尋機逃走。劉邦知道這樣下去,不到目的地人也就差不多跑光了。于是,當走到豐西澤中時,劉邦釋放了所有刑徒,帶領其中愿追隨他的十幾位壯士,藏身芒碭山區,開始了反抗秦政權的亡命生涯。聞訊來投奔的人很多,短短幾月間,劉邦勢力已有數百人的規模。公元前209年七月,陳勝、吳廣農民大起義在蘄縣大澤鄉爆發,敲響了秦朝的喪鐘。九月,劉邦率眾響應起義,在蕭何、曹參的配合下占領沛城,匯入遍地反秦斗爭洪流之中。
不久,劉邦率眾投靠項梁、項羽的反秦軍隊。項梁擁立原楚懷王之孫羋心為楚懷王,后定都彭城。公元前208年底,劉邦奉命西征咸陽。他率部從彭城出發,沿途攻城略地西進,至公元前206年初攻入關中,秦王子嬰投降。經過一年多苦戰,劉邦在推翻秦暴政的斗爭中建立了卓越功勛。

楚漢相爭 公元前206年,項羽打敗秦軍主力后,率部長驅直入關中。經過鴻門宴與劉邦和解后,項羽將各路反秦領袖分封為十八諸侯王,自立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統轄東方九郡之地,彭城成為號令天下的政治中心。霸王宮遺址直至宋代尚存世,項羽當年訓練軍隊的戲馬臺故址至今猶存。
為了遏制對手的勢力,項羽封劉邦為漢王,都于南鄭(今陜西漢中市)。不久,乘項羽忙于平定齊國的叛亂,劉邦“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果斷從漢中出兵,先占據關中,然后揮師東伐,順利攻占彭城。項羽急忙從齊地退兵,與漢軍大戰于彭城附近的睢水岸邊,大破漢軍,漢王父親和呂雉被俘。劉邦倉皇退到滎陽一帶,蕭何又從關中增兵支援,于是軍力重新振作。此后楚漢多次交戰,漢軍將楚軍阻擋在滎陽一線,戰爭呈現膠著狀態。對峙期間,劉邦拉攏英布、彭越歸漢,壯大了力量;又采用陳平計謀,離間項羽和范增的君臣關系;派遣韓信率兵攻打魏國,開辟了北方戰場。
在正面對峙的戰場上,漢軍多次失利。公元前203年,劉邦發動反攻,收復成皋,進圍滎陽,雙方在滎陽廣武山再度對峙。這時,韓信已攻下齊地,彭越又在梁地攻擊,項羽無力應付三面作戰,于是主動與劉邦議和,以鴻溝劃界,中分天下。項羽歸還漢王父親和呂雉,東歸彭城。劉邦采用張良、陳平計謀,進兵追擊項羽。公元前202年冬,漢軍設十面埋伏之陣,以優勢兵力將楚軍圍困于垓下(今安徽靈璧),項羽身陷重圍,在“四面楚歌”中上演了“霸王別姬”的一幕悲劇。最終,項羽兵敗,自刎于烏江畔。
以彭城為中心的徐地,成為反秦戰爭和劉項相爭的重要戰場,凸顯了徐州作為古代軍事重鎮的戰略地位。作為西楚都城的短暫歷史,給彭城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記憶。
劉邦建漢與故里文化 公元前202年,54歲的劉邦正式稱帝,建立漢王朝,定都長安,重建了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漢初,劉邦君臣把恢復和發展生產作為開國大事,讓從軍將士罷兵歸農,按軍功分配田宅。朝廷又減輕田租,鼓勵民眾專心生產。這些措施也促進了徐地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楚漢相爭時,為了籠絡將領,劉邦分封韓信、彭越和英布等七位功臣為諸侯王。不久,劉邦對異姓諸侯王加以鏟除,隨后分封了楚國等一批同姓諸侯王國。晚年劉邦路過曲阜時親自祭祀孔子,成為歷史上第一位祭孔的皇帝。公元前196年,劉邦返沛縣,唱起《大風歌》:“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抒發建功立業的豪情以及對新興王朝的憂患。劉邦返京時,豐沛父老依依相送,留下了“邀帝城”的傳說。
漢初,劉邦父親被尊封為太上皇,居住在長安深宮,經常思念家鄉,于是劉邦下令在長安東部修建新豐城。據《西京雜記》記載,新城的街道和建筑都按照豐城的原樣復制,甚至連家鄉祭祀土地神的舊社廟也完全照搬,隨后將豐城故里的百姓搬遷過來。透過新豐城的歷史傳說,可以看出豐沛文化對帝都長安產生的久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