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代自序]

烽火弦誦 斜陽驪歌

“收拾起山河大地一擔裝,去后方。歷盡了,渺渺途程,漠漠平林,壘壘高山,滾滾大江。……雄城壯,看江山無恙,誰識我一瓢一笠走他鄉……”1

二十世紀前五十年,教會大學在中國蹈過三次戰火:一次是北伐戰爭;一次是中國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一次是以國民黨敗北而終結的國共內戰。終于從弦歌不輟的戰亂烽火,走到驪歌永別的落日薄暮。

1927年北伐戰爭,引發濟南教案,民族主義浪潮排山倒海,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后,頒布教育立法,收回教權。截至1934年,那些“從國外搬來的大學”,全都向教育部備案,成為中國的“私立大學”,中國人開始執掌校政(校長、院長及多數系主任),宗教必修課改為選修課,學生的培養目標轉向服務國家與民眾。

盧溝橋事件猝然爆發,把教會大學也卷入抗戰主潮。那場戰爭,是中日兩國軍事實力和經濟實力的較量,也是國家意志和精神的較量。胡錦濤在紀念抗戰勝利60周年的講話中說:“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軍隊,分別擔負著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的作戰任務,形成了共同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戰略態勢。”21937年8月,國民政府頒布《總動員時督導教育工作辦法綱領》,提出“抗戰與建國兼顧”的原則,將一批重點文化教育單位遷往西南西北,為戰后國家建設培養和儲備人才。北大、清華、浙大、武大等國立大學及南開、復旦等私立大學,從落實安置點、實施搬遷,到異地復學的經費及學生貸學金及教職員的戰時補助等,都得到國家力量的支持。相比之下,對那些私立教會大學則有些愛莫能助。

戰時中國,由于羅馬教廷的影響與國際社會的制衡,天主教所辦的北平輔仁大學、天津工商學院與上海震旦大學等3所大學原地辦學,正常招生。基督教(新教)所辦的13所教會大學大都南遷,艱難備嘗:一類如之江大學、東吳大學及滬江大學、圣約翰大學,合組上海基督教聯合大學,躲進租界復課;太平洋戰爭爆發后,之江大學再遷福建,與福建協和大學與華南女子文理學院在閩北山區南平、邵武等地辦學;嶺南大學初遷香港,后轉韶關仙人廟。另一類如金陵大學、金陵女子文理學院、齊魯大學與燕京大學3,戰爭初期即遷到成都,與本土的華西協合大學聯合辦學,成就了類似于西南聯大的戰時教育奇跡。這就是英國駐華大使館科學參贊李約瑟盛贊的“基督教五大學”,美國駐華大使特別助理費正清稱許的“成都的聯合大學”。

1943年,李約瑟以中英科學合作館館長身份,考察大后方的高校及研究機構后,將播發在中英兩國電臺、報紙上的文章輯成一書,題為《科學前哨》,介紹了遷到華西壩的金陵大學的化學家陳裕光、李方訓,齊魯大學的病理學家侯寶璋,金陵女大的生物學家吳貽芳、地理學家劉恩蘭,及華西協合大學的化工專家徐維理等一大批學者。他在自序中寫道:“前哨并非我們和我們在中英科學合作館的英國同仁們自認為是中國科學的前哨,而是指中英人士一起在華西建立起的科學前哨。我們受著反侵略的中國人民的廣泛支持,好像擁有西藏高原和戈壁沙漠的后盾。我們這些科學前哨同仁盡了我們最大的努力,協助抗戰軍人完成了一次最大的扼制侵略的業績。這本書如有任何永久性的價值,一定是因為它提供了一類記錄,讓人們看到中國這一代科學家所具有的創造力、犧牲精神、堅韌、忠誠和希望。”4李約瑟是化學家,提及的人事僅限于科技界。“國家不幸詩家幸”,亂世出英雄,出詩人,更造就了一大批學人。抗戰結束后的北大校長胡適感嘆:“假如國立大學不努力,在學術上沒有成就,很可能是幾個教會大學取而代之。”5此話的緊迫與焦慮,反證了教會大學厥功甚偉。

兄弟鬩墻,烽煙又起。戰爭結束,政權易幟。隨著朝鮮戰爭爆發,世界重新改變格局,原共同抗擊法西斯的同盟國,因國家體制不同,形成了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和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1952年高校院系調整,中國大陸的所有教會大學,全部關停并轉。那些曾經響亮的校名漸成陌生的歷史名詞。

“了解教會大學在中國現代化事業中發揮的重要作用的人太少了”,畢業于上海圣約翰大學的宋子文感嘆道。教會大學開辦之初即與國際名校建立校級合作,引進教材、設備、理念與師資,推進了民國教育與國際教育接軌;培養的人才,絕大多數成了中國現代化的建設者,有人參與創造或改寫了歷史。金陵大學本科畢業生共3170人,農學院理學院共培養出29位共和國院士;燕京大學人才輩出,其中僅共和國兩院院士就有56人;著名校友有吳階平、袁家騮、吳瑞、曾憲九、黃家駟、吳蔚然、費景漢、劉子健、陳觀勝、何炳棣、王鍾翰、周一良、鄧嗣禹、王伊同、房兆楹、侯仁之、譚其驤、冰心、蕭乾、凌叔華、韓素音、焦菊隱、熊佛西、孫道臨、黃宗江、雷潔瓊、費孝通、黃華等;1979年,鄧小平訪美的20名隨員中,有燕京大學校友7名,其中4名畢業于成都燕京大學新聞系……

筆者潛心數年研究這段歷史,拙作《風過華西壩——戰時教會五大學紀》前年出版面世,得到市場良好反饋與書評人和讀者嘉許,“首次全景式還原了抗戰時期內遷成都華西壩上五所大學群賢畢至、艱苦辦學的空前盛況,第一次系統打撈中國教會大學的歷史,再現民國時期的場景與風物”6。但筆者自知,才疏學淺,力有不逮。最大的遺憾是文本與文體未得舒展。當初拙作完稿,交付出版社70萬字。責編回復甚好,擬出版上下冊。最終只出一卷本,壓縮到40萬字。徒留主干,刪去鮮活的枝葉。其次,五大學有七十多個系科,數千學生,數百知名學者,歷時八九年,經歷的事件繁復。將此濃縮于一個有限的空間,略溯前緣,截斷終結,似嫌局促。再則,時空交織的敘述方法,一人一事,在不同時空中閃進閃出,也增加了閱讀障礙。尤其是此書出版后,得到眾多熱心人支持,或提供資料,或告訴線索,使得人物故事越漸豐富曲折。——這便是筆者寫作這部《弦誦復驪歌——教會大學學人往事》之緣起。

一葉落而知秋,一水寒而知冬。書中的九篇文章,獨立成篇,又彼此關聯。猶如一部同題材的短篇小說集或一臺戲劇折子戲。一葉一水,見秋之燦爛,感冬之蕭寒。

在中國,賽珍珠以小說《大地》三部曲獲諾貝爾文學獎而名揚遐邇,鎮江、廬山、宿州、南京都建有其紀念館。而其前夫卜凱卻毫不知名。卜凱是一位在中國開派的農業經濟學家,創辦金陵大學農業經濟系,組織了中國最具規模的農戶與土地調查,出版的《中國農家經濟》《中國土地利用》,成為研究中國近現代農業和農村問題不可或缺的巨著。改天換地,滌故更新。卜凱一度在中國銷聲匿跡,直至春風回暖,才又魂兮歸來。

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清華學堂國學研究院創造的學術奇跡,與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獲得的國際聲譽,激勵著一個個精英式的學術集團。烽火戰亂,齊魯大學遷川,陷于困蹇的齊魯國學所,經顧頡剛、錢穆等人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笳吹弦誦,頗具聲勢。然由于種種原因,終不免雷大雨點小,故事的結束竟讓人扼腕嘆息。

其時,國土淪喪,政府西遷,西南“蠻荒之地”,一時間成為調查、服務與開發的熱土。成都華西壩,聚攏一大群各地播遷來的人類學家,其中李安宅創辦的華西邊疆研究所(簡稱華西邊研所)及后期任乃強組織的康藏研究社,持續時間長,成果豐碩。然而,時勢變易,人類學那門舶來學科,被視為一艘海盜船,那些船長與水手的命運也變得波譎云詭。

陷入困頓的,還有充當東西方文化使者的羅忠恕。1966年夏,他被勒令穿劣質西服,歪系領帶,作為“反動學術權威”接受游斗。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羅忠恕三度游學歐洲,“終年御長袍”,不穿洋裝……人說衣裳是人的第二皮膚,羅忠恕到底是何面目?

1942年秋,燕大成都復校,莘莘學子競相來投,尤其是遠東最好的新聞系。培養的優秀記者難以數計,最杰出的有劉克林、唐振常、譚文瑞、嚴慶澍等。他們在動蕩中完成學業,加盟大公報;天地玄黃時聚首香港;此后分散多處,各有造化。1991年出版的《中國大百科全書·新聞出版卷》,收有新聞人物詞條108人,此四子皆榜上有名,而后命運卻又如同云泥。

醫學家王翰章也是當年從北平流亡成都的插讀生,此后便在“遠東最好的牙醫學院”完成學業、工作,一直到擔任院長。幾十年,光陰似水,師友星散,多已殞故。他從一張辦公桌講起,那張桌子見證了牙醫學在中國的興衰沉浮。

“象牙罐,紫檀蓋,里面坐了棵小白菜”,金女大吳貽芳校長很喜歡這一謎語,謎底是蓮子。外表高貴,內心謙卑,恰是其人格寫照。她極備宗教情懷,難忍能忍,剛柔兼濟,善解矛盾。新政權下,歷任高官,位高德隆。但對其書寫,總要諱忌前朝舊事。其實,教會大學校長,首先是基督教徒;民國女界領袖,必然與舊政權有千絲萬縷聯系。牽出這些“難言之隱”,方能見出其思想轉變的合理邏輯。

邏輯是一種理性,而有時人們的選擇只能隨機。1948年夏的齊魯大學,就面臨這道難題:中共華東野戰軍開始實施對濟南的戰略包圍。人們對前景不甚了了。濟南戰役將持續多久,會對平民生命財產造成什么樣的影響,最后的走勢如何?結束抗戰時的流浪播遷,剛從成都回到濟南不到一年的齊大,夾在兩軍對壘的中間地帶,為避免損失,慌不擇路,決定南遷——遂成為國內戰爭期間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整體南遷的大學。

教會大學的洋教授多是教育傳教士。不遠萬里來到東方,滿懷激情傳播天啟福音,最后竟發現東方已將訊息傳遞給自己。本想改變中國人的信仰,離去時卻發現,自己已被大大改變。1950年后,被驅逐出境的金陵大學教授芮陶庵,長期淹留在華夏文化圈,參與香港中文大學前身崇基學院籌建,研究漢學,學成“西儒”;長子芮效衛青出于藍,2013年出版英譯足本《金瓶梅》驚艷西方學界;次子芮效儉為中美建交穿針引線,曾作過美國駐華大使,晚年從事中美文化交流。這一家三父子,在寄養國與美國的雙重文化背景中,有一種怎樣的“文化鄉愁”?

逝者如斯夫,世界處在一刻不停的流變之中,也會不經意地刻下曾經存在的印痕。這本小書以講故事的方式,力圖呈現那段歷史中的刻痕,以紀念書中筆者省去敬稱的那些先生,也以此就教賢明的讀者。

 

岱峻

甲午年八月十九

于成都錦江之南


1  南懷瑾:紀錄片《去大后方·前言》,《新民周刊》2005年第21期。

2  胡錦濤:《國共兩黨領導的抗日軍隊形成了共同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戰略態勢》,新華社北京9月3日電。

3  燕京大學是1942年秋在成都復校。

4  李約瑟:自序,《科學前哨》,中英合作館1948 年出版;轉引自席澤宗:《中國科學的傳統與未來》,大連圖書館出版物內容,http://www.dl-library.net.cn/publication/pub_content。

5  轉自段玉明:《另一種國家研究》,中評網http://www.china-review.com/cat.asp。

6  作家查建英評點,書吧《私人書單》,《珠江晚報》2013年7月4日副刊24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梧州市| 亳州市| 嘉禾县| 磐安县| 凭祥市| 元朗区| 乌拉特前旗| 德保县| 宝应县| 建水县| 荃湾区| 满洲里市| 凭祥市| 三门峡市| 特克斯县| 舟曲县| 理塘县| 台南县| 呼图壁县| 蓬安县| 将乐县| 酉阳| 闸北区| 通山县| 汉沽区| 望谟县| 绥芬河市| 循化| 札达县| 郧西县| 高雄市| 长丰县| 台东县| 原阳县| 庆阳市| 广丰县| 巴南区| 大足县| 衡水市| 日照市| 仪陇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