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世界名著失去的世界解讀


英國社會史的研究,在近半個世紀里有長足的進步,20世紀40年代之初,屈維廉發表了《英國社會史》,在學術界引起一片贊譽之聲。評論家稱贊它是當代最迷人的著作之一,因為它提供了歷代祖先日常生活的描述,諸如衣食起居、農工生計、信仰娛樂、幸福憂傷等。然而,隨著大量新資料的發掘與刊印,新研究手段的采用,社會史的研究領域不斷在擴大與加深。在20世紀60—70年代,英國社會史研究的新著無慮數百種,內容涉及人口、婚姻與家庭、家族與村社、階層與等級、鄉村與城鎮、農業與工業,等等。其中,彼得·拉斯萊特(Peter Laslett)撰寫的《失去的世界》就是影響重大的一部著作。

拉斯萊特是英國著名的社會史專家,1915年出生于貝德福德。早年在劍橋大學學習,獲文學博士學位,二次大戰期間服役于英國皇家海軍,戰后在英國廣播電臺主持專題講座。60年代初重返劍橋大學,任政治學和社會構成史高級講師。1964年,劍橋大學人口與社會構成史研究中心創立,拉斯萊特任研究中心負責人。1987年,他以古稀高齡來我國出席英國史國際學術會議,精神矍鑠,談吐幽默,給同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拉斯萊特著述甚豐,早年曾出版過有關英國著名哲學家洛克的著作。在社會史方面,截至80年代末發表了專著5部,論文多篇。《失去的世界》發表于1965年。隨后又有關于家庭生活、亂婚、私生、老齡生活等4部專著面世(1972—1989年),作者說,《失去的世界》在他的系列專著中雖然發表在前,其實卻撰寫于其他課題的草稿業已有所準備之后,故可視為他的系列著作的長篇序言,概括了他的社會史學觀點。《1991—1992年國際名人錄》在“拉斯萊特”詞條中稱他為“創新者”。他本人在1983年本書第三版序言中也說:“書中有一些題目是以前的歷史著作從來不曾涉及過的。”的確,人們在這本書中可以看到與前人不同的內容。

《失去的世界》描述的是前工業時期英國社會的歷史。英國社會史界習慣于將社會史劃分為前工業時期和工業時期兩大階段。拉斯萊特將前者稱作失去的世界,后者稱為當今的世界。但書中所著眼的主要是都鐸和斯圖亞特兩王朝的統治時期,即16和17世紀。對于我們所習慣的劃分歷史為古代、中世紀和近代的分期,作者雖未加拋棄,卻視之為“次一級的劃分”,置于上述分期之下。

關于本時期英國社會的特點,作者提出一個“單一階級社會”的理論。他為“階級”所立的界說是:“聯合在一起共同行使政治和經濟方面具體權力的一部分”。這里指的是大、小貴族,人數雖然不多,但擁有大量土地和財富,掌握國家權力,構成此時的單一階級。作者認為,他的這一提法或許不適用于其他歐洲國家,但對英國卻是適用的。在這個單一階級之下存在著若干由農村和城市的勞動者組成的階層,書中稱之為“身份群體”,意指他們保持同等的社會地位。在這兩部分人之間還存在著一個正在形成的“中等階級”,包括各類商人,也包括城市居民和農村的約曼農,這一階級的形成則要等到工業時期。

以上提法貌似新穎,實際都脫胎于西方史學界的傳統說法。拉斯萊特的創新之處并不在于這些理論,而在于內容方面的開拓。

書中探討了自中世紀晚期以來的英國人口增長趨勢,指出由于生存條件有利于人口的增殖,從伊麗莎白一世到詹姆斯一世時期,人口增長速度超過歐洲其他國家。此后在查理一世及其繼承者時,增長速度銳減。而在詹姆斯二世和威廉與瑪麗時期,增長竟成負數。直到喬治諸王時期才重新增長,在喬治三世時,達到空前的速度,而到維多利亞時期增加更速,全國人口已超過2000萬之多。書中還探討了與人口密切相關的生育、死亡和外流問題。盡管此時人們的壽命還不長,但出生率仍高于死亡率,加之移居海外人數也不多,因之英國人口從1541年的277萬增長到1871年的2150萬,增長了7倍。

書中還提出了英國農民是否有人因饑饉而致死的問題。作者只是依據17世紀的一些資料作出了回答。由于食品缺乏導致營養不良而致死者時或有之,但直接餓死人的事則不曾發生,原因是各級政府采取了預防措施。但是作者也不免為自己的根據不足而慨嘆:我們對于國家和議會的發展,對于帝王將相的生活,所知甚多;但對于我們的祖先有無足夠的食物充饑卻所知甚少。我們的譜系學對于前工業時期一部分人的世系研究甚深;但對另一部分人的壽命多長以及他們有無信心延續其后代,卻毫無所知。甚至直到今天,我們對于這些問題也還無暇一顧。

家庭問題是本書的研究重點。此時的家庭規模以包括親子兩代為主,也有超過或少于兩代的,視其等級地位和經濟收入而異。17世紀的一份材料表明,貴族之家往往有10—20口,最多可達40口;勞動人民一家只有3—4口。家長在家中居主導地位,作者稱之為“家長制家庭”。這種家庭在前工業時期長期存在。

斯圖亞特時期有1/4至1/3的家庭蓄有仆役,包括傭人和學徒。有的貧困家庭亦復有之。許多家庭將幼子送出去充當仆役,還有一種鄰里之間易子而役的做法。書中稱這種現象為“仆役制”,認為是前工業時期英國社會的一個具有普遍性的特點。

對于勞動者來說,家庭即是其勞動場地,全家都在此勞動。書中引用一份1619年倫敦面包師的材料。他們的家既是住宅,也是作坊兼原料倉庫,還是銷售門市。這里聚集著面包師全家、幫工、學徒和女仆,一起生活,一起操作。作者認為這一時期的家庭是將夫妻、親子和主仆三種社會關系融于一體的。

書中描寫家庭生活是和諧的。作者雖然也承認其間存在著從屬和剝削的關系,但認為這些外來的成員是高度滿足的。仆役在這里的飲食起居與本家子女無大差別。成員之間存在著彼此愛護的關系。作者不無惋惜地慨嘆這種制度遭到資本主義的破壞,友愛關系為金錢關系所取代。

關于婚姻,書中探討了早婚問題。作者認為婦女早婚屬于誤傳。莎士比亞筆下14歲的新娘是文學創作,并非事實。實際上伊麗莎白時期的婦女往往是在勞動一段時間以后略有積蓄始行結婚。新娘平均年齡為24歲,新郎則為27歲。書中還探討了非婚生子問題,認為情況因地而異,但并非嚴重。

作者依照自己的“單一階級社會”的體系來描繪此時英國的社會結構。對于構成那個單一階級的公侯伯子男等大貴族和準男爵、騎士、縉紳、貴人(實即作者回避使用的鄉紳)等小貴族、構成中間階級的內外貿商人以及城市居民和農村約曼農、被稱作“身份群體”的農戶、手藝人、雇工、茅舍農、貧民等,逐一作了描述,指出他們在等級、權力和財產方面的差別。書中引用了一條1660年人頭稅稅額的材料:普通百姓每年納6便士,而貴人須納5鎊,縉紳10鎊,騎士20鎊,準男爵30鎊,男爵40鎊,伯爵50鎊,侯爵60鎊,公爵100鎊,足以說明等級森嚴,貴賤懸殊。另一項例證表現在稱謂方面。貴族擁有爵銜,受到尊稱,至今英語中傳留下勛爵、爵士、大人、先生等稱呼,百姓沒有尊稱、只有職業名稱,另外則是綽號。這些職業名稱,有的至今沿用,有的則已消失。書中對于各類農業人口的名稱由來、含義以及彼此異同都有較詳細的介紹,讀起來饒有趣味。

作者還指出這個單一階級并非不可滲透,在這個階級同社會的其余部分之間的分界線上始終存在著運動。一些貴族之家衰落,另一些新的增補上來。書中舉了一個例證。詹姆斯一世于1611年封授了204家準男爵,但到1769年,其中的116家絕了嗣。因此作者指出,世家望族的精英分子不可能是累世不絕的,因之在那條分界線上的運動便永遠存在,而且是雙向性的。此時出現了許多名人,但不一定出自名門。事實上,這種身份或等級變化的運動,在當時多變的社會里同樣也存在于所謂的“身份群體”之間的分界線上。例如有的農戶發了家可以變成約曼農,還可以躋身于鄉紳之列,而屬于中等階級的商人通過各種途徑進入鄉紳行列,也非難事。

書中還為社會生活提供了一些饒有趣味的材料。在都鐸和斯圖亞特時期,有4/5以上的人口住在農村。盡管經過圈地運動,但整個的村社生活變化不大。鄰里之間除部分家庭遷徙外,往往畢生廝守,相互熟識。慶豐收是村中最大的活動。主人大擺筵席宴請參加收割的人及其妻子,席上陳列蛋糕、火腿、燉牛肉等佳饌,并備有成罐的奶油供客人食用,所以這種宴會得到“奶油罐”的名稱。宗教活動是村民的另一樂事,做禮拜、領圣餐是婦女兒童于家庭勞動之外唯一可以外出參加的活動。當時飲酒成風,啤酒館是男人們經常聚會的場所,這里有“窮人議會”之稱。

拉斯萊特還就16和17世紀英國歷史上的幾個有爭議的問題發表了看法。第一個是資本主義萌芽問題。作者從其前工業分期的立場出發,對之采取否定態度。關于圈地運動的問題,書中雖承認它所造成的社會移位的作用,但估計甚低,認為“無論何處出現圈地運動,甚至是在近代,它所造成的影響,從村社生活的角度來考查,可能要比人們所期待者為小”。關于手工工場問題,作者認為“沒有人能準確知道工場出現于何時”。對于經常被歷史家引以為據的《紐伯里的杰克趣史》一書,認為它問世較晚,系狄洛尼于17世紀初寫出,目的在于取悅于倫敦呢絨商人,所以故意夸大其詞。作者摘引了該書的一段話:“這個大家庭專有一位屠夫,每星期屠宰10頭牛供其成員吃肉”,可以認為這里所講的工場依然是一個家庭。作者承認有個別的工業家雇傭幾個、幾十個家庭為他工作,但這種形式,包括上述的紐伯里的杰克,依然屬于他所主張的家內制。可見作者舉出的家內制在前工業時期幾乎是無所不包的。

第二個問題是鄉紳的興起。自從1941年陶尼發表《鄉紳的興起》長篇論文,論述鄉紳在經濟和政治方面勢力增長,“掌握了未來的鑰匙”以來,引發了長期的學術論戰。站在對立方面的主要是特雷弗—羅珀,他認為鄉紳只是一部分興起,另一部分則衰落。許多專家學者參加了討論。美國歷史家赫克斯特也發表了幾篇傾向于特雷弗—羅珀的文章參加討論,并收入他的論文集《歷史再評論》(1961年)之中。拉斯萊特為赫克斯特這本書寫了引言,贊同他的觀點。在《失去的世界》書中,又重復了寫在前書引言中的看法,認為陶尼所列舉的事例失之于過分強調,他只承認鄉紳的發展主要在于文化和政治方面。他的結論是,“鄉紳的興起”不過是歷史家的一句口頭禪。

第三個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問題。1940年希爾發表《英國革命》一書,在英國史學界引起長期爭論,許多歷史家就英國革命的起因、性質、影響,甚至于可否稱作革命等一系列問題展開討論。希爾本人也一再發表著述,并對自己的論點有所修改。拉斯萊特在《失去的世界》書中以一章的篇幅探討了這個問題。由于他不承認革命以前資本主義的成長,不承認資產階級的存在和鄉紳的興起,因之認為1642年發生的那場沖突不屬于他認為的那種“意味著整個社會結構發生不可逆轉的社會革命”,而只是一場“內戰”。他還說,如果愿意使用“革命”一詞,則應該說整個17世紀是一個“革命的世紀”,在1642、1646—1649、1660、1668—1690年都曾發生過革命。但是如果以之同法、俄等國的革命相比較,則“英國革命”的說法是應該埋葬掉的。1987年拉斯萊特來華出席英國史國際學術會議時,依然堅持這一論調。

我手邊現有的《失去的世界》是該書1983年第三版,距第一版問世,歷時近20年。作者說在此期間作了許多修正或改寫,吸取了一些新的研究成果。我認為本書確有一些明顯的特點。首先,是考察的目光主要集中于當時英國社會的中下層,對于王公貴胄述及較少,而于鄉紳以至茅舍農的情況卻著墨頗多,讀來令人耳目一新。為了搜集這方面的材料,作者及其同伴投身到浩如煙海的教會檔案,特別是教區記錄中去搜求,取得了有價值的資料。書中還利用所取得的數據編成表格多幅,充分發揮計量史學的效用。可以認為,這本書在英國社會史領域中是一部富有開拓性的權威著作,作者確實無愧于“創新者”的稱號。然而拉斯萊特作為一位資深的劍橋學者,在史觀方面往往墨守英國史學界的正統觀點,不相信歷史唯物主義,他將如火如荼的16—17世紀英國描繪成一片祥和平靜,極少沖突的景象,即是證明。

 

1994年

主站蜘蛛池模板: 湖州市| 金湖县| 南昌市| 三明市| 巴塘县| 新建县| 庆城县| 长泰县| 迁安市| 商水县| 娱乐| 石城县| 德州市| 徐闻县| 平塘县| 曲阜市| 茌平县| 长白| 巴楚县| 常山县| 文安县| 蒲城县| 渝北区| 霍城县| 泰兴市| 萍乡市| 黔西县| 北宁市| 库尔勒市| 称多县| 临颍县| 筠连县| 澳门| 龙山县| 沅陵县| 龙岩市| 老河口市| 乡宁县| 奈曼旗| 房山区| 凭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