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傳中譯本序


都鐸王朝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在英國歷史上被譽為一代英主,尼爾這本著作在史學界被認作是女王的標準傳記。

伊麗莎白一世君臨英格蘭長達44年有余,大體相當于16世紀后半期(1558—1603年)。那時是英國社會變化劇烈的時期,這種變化包羅了經濟、政治、文化、宗教諸方面,標志著英國正向著近代化的道路邁進。

16世紀英國農村發生明顯變化。農業生產技術有很大的提高。這一時期,特別是1560年以后出版的許多農書記錄了提高生產力的經驗。圈地運動在都鐸時期一再出現高潮,盡管波及范圍不大,但它初步劃破了籠罩在英國農村上的封建主義烏云,從而透露出資本主義的曙光。英國農村中這些變化常被歷史學家稱作“農業革命”。

在手工業方面長期被譽為“民族工業”的毛紡織業在都鐸王朝前期只是一枝獨秀。盡管近年來一些英國著名學者如拉斯萊特、帕利澤等對于某些大規模的集中手工工場的出現提出質疑,但是大量的分散手工工場的存在已傳遞出資本主義手工工業的消息。1549年,英人曾抱怨本國工業不振和大量外貨進口。但到1580年情況已經改變。這一年,當莫斯科公司打算派出船只取道北冰洋尋求通往中國的商路時,著名地理學家哈克路特曾建議其領導人多攜帶英國工業品樣品前往。所開貨單品種繁多,大都是30年前仰仗進口的日用商品,此時不僅自給,而且有余,渴求外銷。采礦、冶煉、制鐵、造船等大型產業在都鐸后期都在迅速發展。在女王的大臣威廉·塞西爾和萊斯特伯爵的倡導下,從德國引進技術,延聘專家,成立礦業公司,建起制鐵工業中最早的資本主義企業。都鐸早期諸王開始注重船舶建造,但成就不大。伊麗莎白時,造船業蓬勃發展,除了代特福德、南安普頓等主要造船中心以外,幾乎每個小港口城鎮都居住著熟練的造船工。到16世紀80年代初,英國擁有的100噸位的船只已接近180艘。重型工業的增長加強了英國的實力,為后來稱雄海上奠定基礎。

都鐸時期商品經濟有較快的發展。國內貿易雖因本時期原始資料缺乏,研究不深,但是可以肯定,其數額是遠超對外貿易的。海外貿易的地域日益擴向遠方,大多數的貿易公司在伊麗莎白時期建立起來,其中一部分股份公司已屬于資本主義性質。

16世紀后半期,英國城市日趨繁榮,地方城市約有70個,或以商業,或以手工業著稱。倫敦是全國最大的城市,女王即位之初,倫敦人口約有10萬,到女王末年猛增到20萬。它聚集了全國大部分財富,從歷次向朝廷提供補助金的數字看,它比起位居第二的城市諾里奇來,要多出10倍,有時甚至多30倍。倫敦既是全國政治中心,也是經濟中心,還是外貿中心。這里居住著來自全國各地的商人。倫敦市政為12個大的同業公會的富商所主宰。倫敦居民擁戴信奉英國國教的女王,成為女王政策的重要支柱。

資本主義關系的成長使得16世紀英國社會階級結構和階級關系發生變化,其特點是舊貴族的衰落和鄉紳的興起。這一問題雖然在英美史學界一直爭論未休,但人們清楚看到此時的封建貴族已面臨危機,而帶有資本主義傾向的鄉紳階層正在興旺發展。都鐸王朝建立后,對封建貴族采取裁抑政策,吝于封贈爵秩,貴族人數不多。伊麗莎白在這方面比起乃祖乃父更加保守。貴族們手無實權,麇集都城,參與上流社交活動,乞求國王恩典。他們揮霍無度,坐吃山空,經濟處境每況愈下。1558年底,每一貴族平均占有莊園54座,到1602年底,只占有39座,平均減少四分之一以上。1559年,已有六家貧窮貴族年入在500鎊以下,低于鄉紳平均歲入。鄉紳參與圈地,從事兼并,靠出租土地或經營農場發財致富。這個隊伍又從富商、退休官吏和發家的自耕農得到補充。鄉紳子弟被送進大學或法律學校讀書,或送往城市學徒,一部分人后來成了官吏或富商。鄉紳中許多人在本鄉擔任治安法官,有的到朝廷中任職。書中提到的一些朝廷大員都出身于這個階層。所以作者在書中寫道:“從這個階級中,都鐸諸王選拔出他們最好的臣仆。”

16世紀后期,英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是顯著的,然而促成這種發展的國內外有利環境卻是得之不易的。伊麗莎白即位之初所面臨的局面十分棘手。亨利八世的窮兵黷武和濫發劣幣破壞了經濟;愛德華六世時出現了貴族結黨和人民暴動;瑪麗恢復天主教引起了宗教紛爭,對外戰爭失敗招致了人民的強烈不滿。國際形勢也十分險峻。西班牙、法蘭西、蘇格蘭形成了對英國的月牙形包圍圈,前朝對法的戰爭狀態還未結束。英國此時是信奉新教國家中主要的一個,大陸上的新教徒視英國為新教的堡壘。這不僅加深西、法天主教國家的敵視,更激起羅馬教廷的仇恨,它們都是必欲顛覆之而后已。國力不甚強大的英格蘭處于天主教勢力的包圍圈之中。

伊麗莎白一世的統治就是在這種形勢下開始的經過近半個世紀英國在近代化道路上前進了很大的一步國內長期保持穩定經濟得到迅速發展戰勝西班牙后成為海上強國

要想將伊麗莎白70年的生活、44年的功業收入一本篇幅不大的傳記里,難度是極大的。作者尼爾根據浩繁的史料,以其深邃的識見,從這70年的歷史中選擇一些關鍵性問題作為線索,為女王生平勾畫出一幅濃淡相間的輪廓。這些問題主要是宗教問題、外交問題、婚姻問題和王位繼承問題。這些問題相互關聯,又互相制約,是都鐸王朝治亂興亡之所系,也與女王切身利益密切相關。幾十年間,女王一直為這些問題所纏繞,甚至為之犧牲了自己的終身大事。

英國宗教改革發端于16世紀30年代。伊麗莎白出生后即接受英國國教的洗禮和命名。此后直到她登上王位的25年間,英國宗教改革經歷了停滯、前進、天主教復辟的曲折歷程。宗教改革的反復,把英國人民撕裂成多起,宗教迫害和信徒流亡時時發生。國教徒對于伊麗莎白的登位寄予希望,指望她將英國宗教改革推向深入。然而女王深知茲事體大。天主教在英國仍擁有巨大的勢力,激進的宗教改革甚或會危及女王的專制統治。她表示要效法其父所做那樣致力于宗教改革。重建的英國國教保留下許多天主教教義和教儀,這就是本書所說的“兼容并包”的宗教政策。激進的國教徒對此不滿,要求加以“清理”,他們成了“不馴服的臣民”。女王的宗教改革為她這一朝代避免了當時在大陸上多處爆發的宗教戰爭。

在強敵環伺的形勢下外交政策是英國政府保衛國土的重要手段領地廣袤的西班牙是英國最危險的敵人西王菲利普二世與瑪麗女王結婚后曾獲得英王的稱號,在瑪麗死后對于這片國土依然覬覦不舍。法國與英國為宿敵,長期兵連禍結。瑪麗女王隨同西班牙對法作戰,喪師失地,到伊麗莎白登位時尚未議和。同法國長期結盟的蘇格蘭又從北面構成對英國的威脅。在大敵當前的時刻,女王政府巧妙地利用了敵國之間及其內部的矛盾。西、法兩國在歷時65年的意大利戰爭中是交戰的雙方,直到伊麗莎白即位的第二年始行議和。到60年代,這些國家內部都出現了麻煩:法國國內發生了胡格諾戰爭;西班牙龐大帝國中爆發了尼德蘭革命;蘇格蘭也發生了反對女王瑪麗·斯圖亞特的蘇格蘭長老會起義。女王政府利用時機,折沖樽俎,幾次弭戰火于未然。這期間,女王不但親自運籌帷幄,而且不惜以自身婚事為籌碼,施展婚姻外交。英國以縱橫捭闔的外交手段為自己贏得了20多年的和平發展時間,到80年代英西之間戰爭不可避免時,英國已蓄積起相當的實力,足可與西班牙一決雌雄了。

都鐸王室以遠支奪得王位王室的子嗣幾代單傳對于保持王位繼承不斷的問題極為關注亨利八世為此幾次作出規定排定其子女繼承王位的順序愛德華六世和瑪麗都不曾留下后嗣傳到伊麗莎白已是這一順序的最末一個女王的婚姻問題不僅關系到王朝的延續同時也牽涉王國的前途瑪麗女王的婚姻給英國帶來的禍患已成為前車之鑒正因如此女王的婚事遂成為舉國上下關心的大事盡管外國王公貴胄前來求婚者絡繹不絕大臣和樞密院一再敦促但女王不能不從國家命運和宗教信仰諸方面細加斟酌婚姻談判涉及幾個國家持續20年,女王始終舉棋不定,終致歲月蹉跎,年華老大,都鐸王朝注定要斷統了。

伊麗莎白終身未婚子嗣無望王位繼承問題更形突出。按照都鐸譜系,蘇格蘭女王瑪麗·斯圖亞特是最有資格的王位繼承人。瑪麗篤信天主教,曾揚言要在英國恢復舊教。她在蘇格蘭國內行為放蕩,聲名狼藉,被趕下王位,逃奔英國。多數英國人對她十分憎惡,一些下議院議員公開宣稱,瑪麗是個外國人,不能在英國繼承王位。瑪麗雖被女王政府幽禁達20年,但往往成為英國天主教陰謀的中心人物。伊麗莎白不愿擔當屠戮親族的惡名,更不愿開誅殺國王的先例,對瑪麗一再寬容,直到阿賓頓陰謀敗露和對西戰爭迫在眉睫的時刻,始行處決。天主教在英國卷土重來的威脅得以消除。新的王位繼承人選則要到女王臨終前才確定下來。至此,都鐸王朝遂為斯圖亞特王朝所替代。

上述幾個問題構成了這本傳記的基本線索然而女王的業績遠不止此許多在本書中著墨不多的事功諸如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之類已見于一般歷史著作傳記作者有意從略本文也不再贅述這里只就當時的政治制度稍作一些補充

都鐸王朝實行專制君主制度。這種政權出現于封建制度走向解體、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正在成長的歷史時期,并受到新舊兩種力量的支持。傳記作者尼爾在另外的地方也談到伊麗莎白一朝是一個“平衡”的時代,此時的“保守因素”和“新力量”互相抵消。這里的保守因素指的是舊的大封建貴族,新力量指的則是成長中的資本主義關系的代表階層——鄉紳和工商業者。女王正是憑借這兩種力量的支持來行使其專制王權的。

女王的主要支持力量來自鄉紳和商人這些階層為女王政府提供了得力的臣宰,也向議會輸送了大批的下院議員。傳記中提到的威廉·塞西爾、尼古拉斯·培根等樞密大臣都出身于鄉紳家庭,對女王施政起了重要的輔弼作用。托馬斯·格雷沙姆是倫敦大商人,充當女王的財政顧問,對政府財政多所擘畫。議會在經濟和政治方面給予女王以大力支持。伊麗莎白正是在這種新興力量的輔佐與支持下,推行各方面的政策,為政局安定和經濟繁榮創造了條件。

伊麗莎白本人在其治術與權謀方面也鮮明地表現出處于這個大變動時代的專制君主的特色。她自幼接受人文主義教育,博識多才。早年的坎坷際遇使她增長了政治閱歷。即位以后,她勤于政事,通曉國情,知人善任,多謀善斷。她倚畀塞西爾一派穩健大臣,但同時也重用一些激進人物。她善于駕馭群臣,而自己大權獨攬,傳記作者夸她是一位“熟練的女騎手”。女王深知新興力量對專制王權支持的重要意義,也感到這一力量的進一步壯大對王權產生的嚴重威脅。她對議會采取了利用和控制兼施的手段。王權與議會的合作未能始終保持。議會變成“不馴順臣民”批評女王政策的講壇。女王的“黃金演說”成為結束女王與議會關系的尾聲。

女王的業績獲得臣民的稱贊1572年一篇獻給女王的頌詞寫道:“在您的許多虔誠臣民遭到悲慘的屠殺和放逐之后,陛下奉天承運,萬眾歸心,登上我國王位,恢復了真正的宗教,迅速地化戰爭為和平,變匱乏為富庶,改劣幣為精金純銀,一切光榮歸于陛下。”文字雖多溢美,但這些業績卻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女王的聲望在戰勝西班牙無敵艦隊后達到巔峰,一些歌頌蒂爾伯里閱兵和海戰勝利的歌謠把全部功績歸于“神圣的女王”。女王去世后的一個世紀里,聲譽依舊不衰。女王的威望使得與她同時的對手也為之贊嘆。如傳記所載,教皇西克斯圖斯說:“她誠然是一位偉大的女王。……她不過是一位婦女,是半個島嶼的女主人,然而她使得西班牙、法蘭西、神圣羅馬帝國和一切國家都畏懼她。”法王亨利四世在稱贊女王的果斷時也說:“只有她才是一位國王!只有她才懂得如何統治。”

關于伊麗莎白女王的評價問題在英國學者中間雖然過去存在不同意見但是后來漸趨一致大都予以肯定英國以外的學者對女王的評價則是褒貶不一,毀譽之間差別甚大。誠然,評價歷史人物是一項深入細致的工作。對于伊麗莎白這樣一位在位長久,功業浩繁的君王,評價工作更是復雜艱巨。見仁見智,自所難免。這篇短短的序言是難以負擔起全面評價女王的擔子的。我們只打算通過對伊麗莎白時代的粗略考察,大體判定女王的歷史地位。

如前文所述16世紀后半期英國社會發生了劇烈的變化。在伊麗莎白初登位時,英國在所有生產技術上都落后于歐洲其他國家。到了女王末年,在各個經濟部門,生產力都有很大提高,各種工業都有明顯發展。英國經濟史專家D. M. 帕利塞在評論伊麗莎白時期英國工業發展時指出:“如果認為‘都鐸工業革命’是一個夸張概念的話,人們至少可以看到18世紀工業革命的漫長序幕的緩緩開端。”另一位英國著名學者L. 斯通認為英國中世紀與近代的分界線應劃在1560—1640年之間,更精確些則應1580—1620年之間。從這個意義來講,也可認為,英國的近代歷史開始于伊麗莎白在位期間。

伊麗莎白生活在16世紀劇烈變化的時代,君臨于一個蓬勃發展的王國。但是歸根結底,她是一位封建專制君主,她要維護的是封建地主階級的根本利益。這位英國女王具有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君主的各種特點,而其最大的優點則是能夠順應時代的發展趨勢。她重用代表新力量的臣宰,推行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政策,取得新興階級的支持,促進工商業的繁榮,從而造成英國歷史上的一個為尼爾所歡呼的“偉大的時代”。作為這個時期的君主,她的歷史作用是應予充分估計的。然而還須看到,發生在這個時期的資本原始積累過程對于一部分勞苦大眾造成了損害,盡管這在社會前進中屬于不可避免,但是居于決策地位的女王政府是不能辭其咎的。評價伊麗莎白的功過,對于此點也是不容忽略的。

本書作者J. E. 尼爾1890—1975年)是本世紀英國著名的正統派歷史學家。他出生于利物浦,家世清寒,學習刻苦,1914年畢業于利物浦大學。之后赴倫敦從英國史大師A. F. 波拉德教授學習研究1919—1925年在倫敦大學歷史系任助教,繼續接受波拉德的指導,學問日益精進。1925—1927年赴曼徹斯特大學任英國近代史教授。自1927年起返回倫敦大學歷史系任教授,直至1956年退休。他曾主持歷史系系務,貢獻甚多。自列入波拉德門墻以后,尼爾開始同倫敦歷史學派建立聯系,后來成為該學派的實際領導人。尼爾的學風承襲波拉德,極其重視史料,主張竭澤而漁。在他主持的著名的研究班里,聚集了來自大西洋兩岸的學者,影響廣遠。尼爾是一位深受尊敬的歷史學家,曾7次獲得各大學和研究單位授予的榮譽學位。1955年在他臨退休前以所撰伊麗莎白一世傳記的卓越成就被當今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授封爵士。1970年尼爾80歲誕辰時,倫敦大學特為他設置了一年一度的尼爾英國史學術討論會。

尼爾自從師波拉德起即專治都鐸時期歷史特別是都鐸后期并以伊麗莎白女王統治和議會發展問題為主要研究范圍他寫出大量論文后來匯成文集1958年)。這本女王傳記是尼爾發表的第一部著作(1934年)。迤后又陸續出版了《伊麗莎白時期的下院》(1949年)和《伊麗莎白一世和她的議會》(兩卷本19531957年)兩部專著。退休以后仍繼續研究議會史不輟。

尼爾的主要學術觀點有二一是關于伊麗莎白女王的評價一是關于議會下院的發展第一個觀點在本書中得到充分發揮在此之前英國史學界流行的是老一輩的都鐸英國史大師J. A. 弗魯德所作的評價弗魯德推崇亨利八世而貶抑伊麗莎白說她是一個剛愎自用的潑婦舉凡她所插手的政策無不受到損壞在尼爾這本女王傳記中出現了一個迥然不同的人物形象為讀者帶來的是一股“清新的空氣”,這將留到下文說明。第二個觀點主要反映在他關于議會的兩部專著之中。議會史長期以來是英國歷史研究的重要課題。自本世紀初開始,盛行的看法是都鐸時期歷屆議會下院都是由政府包辦的。持這種看法的人中也包括了英國憲政史大師梅特蘭在內。然而稍后不久即有學者產生懷疑,滋生異議,其中包括尼爾的老師波拉德。他在《議會的演進》(1920年)書中指出,伊麗莎白女王時期議會并非完全由女王包辦。但是這種新說一時還未能壓倒舊調,力主操作說的知名學者依然大有人在,他們只承認關于專賣權的那一次爭論。50年代,尼爾先后發表兩部關于伊麗莎白議會的專著,否定包辦之說。他在《伊麗莎白時期的下院》中指出:伊麗莎白女王基本上不曾操縱選舉,下院議席的增多,并不是女王試圖包辦議會的結果,而是鄉紳政治熱情提高、積極參與政治的具體表現。在《伊麗莎白一世和她的議會》中,為了進一步證明下院獲得更多的政治獨立性,作者一再強調下院同女王的沖突。書中羅列歷次議會就宗教、經濟、王位繼承等問題同女王斗爭的材料,從而指出重要議案并非總是由樞密院提出的。此后,尼爾的觀點逐漸受到普遍的承認。然而尼爾的沖突之說也不免失之偏頗。當代都鐸英國史大師G. R. 埃爾頓評論說,他一再強調女王與下院的沖突,導致了對某些史實的曲解,忽略了女王以及樞密院和上院對下院控制的一面,杜撰了一個清教議會反對黨。

尼爾這本女王傳記是為紀念伊麗莎白誕生400周年(1933年)而撰寫的,書剛問世,一鳴驚人。自從1870年以來,各種伊麗莎白傳記的出版,絡繹不斷,1927年到1957年的30年間,平均每年出書一種,到 80年代初,累計在70種以上。然而尼爾這本傳記享譽始終不衰,被稱作標準傳記,曾獲得杰姆斯·泰特·布萊克紀念獎。

這本傳記之所以深受歡迎首先由于作者力排舊說提出新解為伊麗莎白勾畫了一幅嶄新的肖像尼爾在書中不但描述了一位有才能有見識、有權術、有魄力的君王,也勾繪出一位有文化、有教養、有情有義、有血有肉的人世間女性。尼爾將伊麗莎白女王描寫得如此動人,竟至有個女學生讀后問他是否真的愛上過書中這位主人。

尼爾善于以通俗的語言描述嚴肅的歷史注意文字的可讀性開創了一代新風在這本傳記里作者在體例方面又作了一次大膽嘗試(后來不曾再試)。他在前言中申明:本書的撰寫是為了更多“對這位偉大歷史人物懷有興趣的一般男女讀者,因之舍棄了我在寫此書時苦心搜集來的一批文獻檔案”,不列參考書目,也不加注釋。其實這本傳記是建立在堅實的資料基礎之上而做到雅俗共賞的。對于尼爾的這種嘗試,有些同事不甚贊同,有人對艾琳·鮑爾說:“尼爾出賣了事業。”不料這位著名的女歷史學家卻回答道:“可是他賣出的是兩萬冊。”這在當時是一個極大的銷售數字。

然而尼爾這本傳記也不免有矯枉過正之處。他對女王過于推崇,而對于她的專橫、虛榮和晚年失策之處卻著墨不多,正如一篇書評所說,“伊麗莎白太近似于一位新的神仙了。”這種對女王的過分推崇,也散見于尼爾其他著作。這正是作者史觀的流露。

尼爾這本伊麗莎白傳是值得向中國讀者介紹的一本名著本書對于伊麗莎白女王的統治業績和宮廷生活作了細致的描繪使廣大有興趣于這位身處變革時期的女王的讀者得到滿足本書雖不以專著的形式出現但它引用材料豐富而堅實不少內容源自不易見到的原始資料,對于歷史專業工作者來說仍然具有很大的參考價值本書以知識讀物形式問世書中鋪述生動文字流暢使一般讀者既能獲得知識也能得到閱讀方面的享受本書的中譯者翻譯態度認真譯文通順為了準確地表達原文翻譯中曾參考了原書的法譯本和日譯本對于書中出現的古典著作引文和歷史典故譯者一一作了注釋譯者辛勤與甘苦由此可見一斑

我深深希望這個中譯本的問世能夠受到歡迎,為處于危機之中的世界歷史學科增加一份活力。

 

1989年3

主站蜘蛛池模板: 调兵山市| 应城市| 海口市| 历史| 琼结县| 昌吉市| 汪清县| 成武县| 彭州市| 大厂| 洛川县| 曲沃县| 安泽县| 岑溪市| 上林县| 长乐市| 松阳县| 宝鸡市| 大新县| 浦城县| 高平市| 桑日县| 迁安市| 罗源县| 洪雅县| 台北县| 如皋市| 桂林市| 荣昌县| 家居| 鄄城县| 莱州市| 永善县| 武定县| 临沧市| 沈阳市| 尼玛县| 大宁县| 得荣县| 宁阳县| 麻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