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瓦爾登湖第二
- (美)B.F.斯金納
- 2672字
- 2020-08-19 16:38:51
心理學家的烏托邦(代譯序)
一、 斯金納與《瓦爾登湖第二》
伯勒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納(Burrhus Frederic Skinner,1904—1990)是20世紀后半葉最卓越、最著名的心理學家之一。他于1904年3月20日出生在賓夕法尼亞州薩斯奎漢納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在斯金納晚年回憶中,父母對其管教嚴格。父親假期曾帶他參觀鄉下的監獄,以體會行為不當會產生怎樣的后果。在讀中學時,他擅長文學,但科學成績不佳。1922年,斯金納進入漢密爾頓學院學習文學。大學畢業后,他投身于文學事業,但結果一事無成,還差一點因精神問題去看心理醫生。后因受巴甫洛夫(Ivan Petrovich Pavlov)和華生(John Broadus Watson)等人著作的影響,決定轉向行為主義心理學。他曾經指出,其科學生涯的一項指導原則就是巴甫洛夫的一句簡單格言,即如果你控制了你的環境,你就會看到秩序。斯金納于1928年進入哈佛大學讀研究生。他制訂了一個嚴格的日程表,堅持將近兩年。他每天早晨六點起床,一直自學到吃早飯,然后去上課,進實驗室,去圖書館,直到晚上九點上床。他最終于1931年獲得哲學博士學位并留校工作。1936年,斯金納轉赴明尼蘇達大學任教,逐漸成為美國著名的實驗心理學家。1945年,他到印第安納大學擔任心理學系主任。三年后,他又重返哈佛大學,進入其學術生涯中異常多產的時期,并將其行為主義觀點推廣到各個具體領域。他于1958年被授予極負盛名的埃德加·皮爾斯(Edgar Pierce)教授銜,此后一直任教于哈佛大學。1958年斯金納獲得美國心理學會授予的“杰出科學貢獻獎”。1968年獲得美國總統頒發的最高科學榮譽——國家科學獎。1990年又獲得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首屆心理學杰出終身貢獻獎。同年8月18日,斯金納因白血病逝世。
斯金納的主要工作是研究動物和人的行為變化之規律。他發現,動物和人的行為主要受行為之后的效果之影響。如果行為做出后,發生了好的效果,當事人就會越來越傾向于做出該行為。斯金納一生有三大重要發明。他曾研制一種動物實驗裝置,如果老鼠在其中按壓杠桿,就給予食物獎賞,結果老鼠學會了按壓杠桿。該裝置以他的名字命名,稱作“斯金納箱”。斯金納對行為的規律系統的研究,力圖建立一種行為科學。他還親身將自己的研究推廣到諸如動物訓練等具體領域。在明尼蘇達大學時,斯金納訓練出一只老鼠在大理石上打洞,兩只鴿子打乒乓球。他甚至在二戰期間還研究如何訓練鴿子引航導彈。斯金納在其第二個女兒出生后,設計了一種名為“空中搖籃”的育嬰設備。他建造了一個溫度適宜的小隔間,讓女兒住在里面。他放進去各種玩具,并對隔間的空氣進行過濾。他的這個女兒最終成為一名成功的藝術家。斯金納曾跟他人合伙,成立公司,制造并銷售這種育嬰設備。斯金納在其女兒四年級時,去女兒所在的學校聽課。他覺得當時的課堂教學不符合行為原理,于是設計了一套教學系統即程序教學。在這套教學系統中,教師以小步子的節奏,給學生呈現學習材料,讓學生按照自己的情況自學,并即時給予獎勵。程序教學曾風靡一時,后來演變為今天的計算機輔助教學。斯金納還力圖將自己的行為主義觀點推廣到社會管理上,這就是下面要討論的本書內容。
斯金納在心理學界的重要地位,從如下三項調查中便可見一斑。1970年,研究者調查了美國心理學會(APA)的1000位成員,將斯金納列為影響當時心理學的最重要人物。注11991年,研究者請美國心理學史學家和心理學研究生項目負責人評定歷史與當代的杰出心理學家。在心理學史學家的歷史評定中,斯金納名列第八位,但在當代心理學家中居于第一位;在研究生項目負責人的兩項評定中,斯金納均名列榜首。注22002年,在對教科書與期刊的引用以及美國心理學協會(APS)1725名會員的綜合調查中,斯金納高居心理學家榜首。注3
斯金納一生著述頗豐,根據羅伯特·愛潑斯坦(Robert Epstein)注4整理的斯金納著述目錄,截止1977年,斯金納共發表論文131篇,出版著作13部。他的主要著作有:《有機體的行為:一種實驗分析》(1938)、《瓦爾登湖第二》(1948)、《科學與人類行為》(1953)、《言語行為》(1957)、《強化程式》(1957,與查爾斯·菲爾斯特[Charles Ferster]合著)、《遞加記分法》(1959)、《行為的分析:一種自我教學項目》(1961,與詹姆斯·霍蘭德[James Holland]合著)、《教學技術》(1968)、《強化相倚:一種理論分析》(1969)、《超越自由與尊嚴》(1971)、《擁有未來的自由》(1973)、《關于行為主義》(1974)、《反思行為主義與社會》(1978)、《安享晚年》(1983,與瑪格麗特·E.沃恩[Margaret E.Vaughan]合著)、《效應問題》(1984)、《進一步的反思》(1987)、《行為分析的新進問題》(1989)等。另外,他還出版了自傳三部曲:《我生活中的特別事件》(1976)、《一位行為主義者的塑造》(1979)和《結果的理由》(1983)。
《瓦爾登湖第二》是斯金納于1945年創作的一部小說,他僅用七周的時間就在打字機上完成了初稿。他的學術寫作通常非常慢,而且初稿必定手寫。本書是他唯一一次使用打字機撰寫初稿。斯金納形容這次寫作“是一件美妙的事情,事實上,非常接近于自動書寫”注5。
本書起初以美國作家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瓦爾登湖》(Walden)的最后一句話命名:《太陽不過是一顆長庚星而已》。本書第35節引用了梭羅的原文:“曙光初現時,還有更多的天光。而太陽不過是一顆長庚星而已?!?a href="../Text/foot.htm#zw6" id="zww6">注6但因該標題已為他人所用,遂改書名為《瓦爾登湖第二》(Walden Two)。關于“第二”(Two),書中第一節給出說明:“瓦爾登湖第二,第二個瓦爾登湖(Walden Two,Walden the Second)?!?a href="../Text/foot.htm#zw7" id="zww7">注7主人公弗雷澤(Frazier)也對此做出解釋(第27節):其一,梭羅的《瓦爾登湖》是針對一個人的實驗,《瓦爾登湖第二》則針對兩個人(Two),是群體的實驗;其二,由于Two和Too同音,可以將《瓦爾登湖第二》理解為“也是瓦爾登湖”。注8
本書的出版頗費周折。斯金納稱“兩家出版社都拒絕接受《瓦爾登湖第二》”,事實上,本書先后被四家大的出版公司拒絕。拒絕的理由是,此書作為一本小說,寫得太粗劣。編輯則認為該書太過理智,無法引起讀者的興趣。麥克米倫出版公司最終接受了這本書,但前提是,斯金納必須為該公司撰寫另一本心理學入門的教科書,即《科學與人類行為》(1953)。
本書出版后,最初市場并不樂觀。斯金納說:“市民大眾不理它了十幾年。然后,該書開始好賣,年銷售穩步上升……”注91953年,只賣出104本;1955年,只賣出250本;1956年,只賣出479本;1957年,只賣出512本;1958年,賣出880本。1948年到1960年12年間,僅賣出9000本。但到1961年,當年銷量達到8000本;到20世紀60年代中期,銷量接近5萬本;20世紀70年代早期,銷量到了10萬本;1981年,銷量到了200萬本;到1990年斯金納去世時,總銷量已經達到250萬本。
《瓦爾登湖第二》是斯金納最受歡迎的著作之一,是理解斯金納思想的入門著作,在行為主義、普通心理學、烏托邦文學、政治理論等課堂中得到廣泛的使用,成為20世紀最有影響且爭議最大的烏托邦文學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