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吐谷渾資料輯錄(增訂本)
- 周偉洲
- 1995字
- 2020-08-19 16:41:06
四、《文帝文皇后乙弗氏傳》
《北史》卷一三,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506—507頁。
文帝文皇后乙弗氏,河南洛陽人也。其先世為吐谷渾渠帥,居青海,號青海王。①涼州平,后之高祖莫瓌擁部落入附,拜定州刺史,封西平公。②自莫瓌后,三世尚公主③,女乃多為王妃,甚見貴重。父瑗,儀同三司、兗州刺史。④母淮陽長公主,孝文之第四女也。后美容儀,少言笑,年數歲,父母異之,指示諸親曰:“生女何妨也。若此者,實勝男?!蹦晔?,文帝納為妃。及帝即位,以大統元年(535)冊為皇后。后性好節儉,蔬食故衣,珠玉羅綺絕于服玩。又仁恕不為嫉妒之心,帝益重之。生男女十二人,多早夭,唯太子及武都王戊存焉。
【注釋】
① 按,乙弗氏,應即《北史·吐谷渾傳》附乙弗勿敵國人,居今青海,說見前注。此稱河南洛陽人,蓋投魏后之改稱?!吨軙肪矶段牡奂o下》云:周明帝二年(558)三月“庚申,詔曰:三十六國,九十九姓,自魏代南徙皆稱河南之氏……”即指此。又乙弗氏原為鮮卑部落,后遷至青海,為吐谷渾所并,為其渠帥。號“青海王”一事,不見諸書記載。
② 莫瓌即乙弗瓌、乙瓌,說見姚薇元:《北朝胡姓考》,科學出版社1958年版,第161—164頁?!段簳酚衅鋫?。
③ 按,《魏書》卷四四《乙瓌傳》記,瓌子乾歸尚恭宗女安樂公主,除駙馬都尉、侍中;乾歸子海,海子瑗,尚淮陽公主,即乙弗后之母也。
④ 《魏書·乙瓌傳》記:瑗“兗州刺史”作“西兗州刺史”。
時新都關中,務欲東討,蠕蠕寇邊,未遑北伐,故帝結婚以撫之。于是更納悼后①,命后遜居別宮,出家為尼。悼后猶懷猜忌,復徙后居秦州,依子秦州刺史武都王。帝雖限大計,恩好不忘,后密令養發,有追還之意。然事秘禁,外無知者。
【注釋】
① 按,時柔然(蠕蠕)復興,東西魏競為婚好,故文帝納柔然可汗阿那瓌長女,即悼后。
六年(540)春,蠕蠕舉國度河,前驅已過夏,頗有言虜為悼后之故興此役。帝曰:“豈有百萬之眾為一女子舉也?雖然,致此物論,朕亦何顏以見將帥邪!”乃遣中常侍曹寵赍手敕令后自盡。后奉敕,揮淚謂寵曰:“愿至尊享千萬歲,天下康寧,死無恨也?!币蛎涠纪跚?,與之決。遺語皇太子,辭皆凄愴,因慟哭久之。侍御咸垂涕失聲,莫能仰視。召僧設供,令侍婢數十人出家,手為落發。事畢,乃入室,引被自覆而崩,年三十一。鑿麥積崖為龕而葬,神柩將入,有二叢云先入龕中,頃之一滅一出,后號寂陵。①及文帝山陵畢,手書云,萬歲后欲令后配饗。公卿乃議追謚曰文皇后,祔于太廟。廢帝時,合葬于永陵。
【注釋】
① 按,1957年洪毅然先生在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發現了乙弗后所葬之“寂陵”,其文稿(刻印稿)現藏甘肅省圖書館。
附《魏書》卷四四《乙瓌傳》(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991—992頁)
乙瓌,代人也。其先世統部落。世祖時,瓌父匹知慕國威化,遣瓌入貢,世祖因留之。①瓌便弓馬,善射,手格猛獸,膂力過人。數從征伐,甚見信待。尚上谷公主,世祖之女也。除鎮南將軍、駙馬都尉,賜爵西平公。從駕南征,除使持節、都督前鋒諸軍事。每戰,身先士卒,勇冠三軍。后除侍中、征東將軍,儀同三司、定州刺史,進爵為王。又為西道都將。②和平中薨,時年二十九。贈太尉公,謚曰恭。
【注釋】
① 按,此記與《文皇后乙弗氏傳》稍異:《乙弗氏傳》云世祖平涼州后(即魏太延五年, 439年后),莫瓌(乙瓌)擁部落內附,此云瓌父匹知慕國威化,遣瓌入貢,世祖留之。
② 《魏書》卷四四??庇洠鄱菰疲骸爸T本無‘王又為’三字,《北史》卷二五《乙瓌傳》有。李慈銘云:‘《元和姓纂》五質乙弗氏下云:乙瓌,定州刺史、西平王。則此當為“進爵為西平王、征西道都將”,兩“西”字相涉而誤脫耳?!础鞯蓝紝ⅰ坏迷啤M爵’,今據《北史》補。”
子乾歸,襲爵。年十二,為侍御中散。及長,身長八尺,有氣干,頗習書疏,尤好兵法。復尚恭宗女安樂公主,除駙馬都尉、侍中。顯祖初,除征西將軍、秦州刺史,有惠政。高祖初即位,為征西道都將,又為中道都將。延興五年卒,時年三十一。贈左光祿大夫、開府儀同,謚曰康。
子海,字懷仁。少歷侍御中散、散騎侍郎,卒時年四十一。贈散騎常侍、衛將軍、濟州刺史,謚曰孝。
子瑗,字雅珍。①尚淮陽公主,高祖之女也,除駙馬都尉,汝南王友,固辭不拜。歷濟南太守。時為逆賊劉桃攻郡,瑗踰城獲免。后都督李叔仁討桃平之,瑗乃還郡。后除司農少卿,銀青、金紫、左、右光祿大夫,中軍將軍,西兗州刺史。天平元年(534),舉兵應樊子鵠,與行臺左丞宋顯戰,敗死,時年四十六。②(下略)
【注釋】
① 按,瑗即乙瓌曾孫,乙弗皇后父。
② 從十六國以來,入居內地的乙弗部人很多,見于史籍的有乙弗皇后兄乙弗繪(《北史》卷八《乙弗繪傳》)、乙弗部帥代題(《魏書》卷二《太祖紀》)、乙渾(《魏書》卷四○《陸俟附麗傳》)、乙弗泊(《北史》卷七三《劉方附馮昱傳》)、乙弗鳳(《北史》卷五七《周宗室傳》)、乙弗貴(《北史》卷十七《景穆十二王上》)、乙弗寔(《隋書》卷一《高祖紀》)、乙弗弘禮(《舊唐書》卷一九一《乙弗弘禮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