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名春秋:姓名文化古今談
- 譚汝為
- 382字
- 2020-08-19 10:25:28
第一講 人名的語言要素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名,自命也。從口從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名。”“名”屬于會意字,人在暮色黑暗里相遇,往往難辨對方為誰,于是便“以口自名”——“喂,我是張三。你是誰?”“我是李四。”——人名最初就是有聲的口語符號。文字產生后,人名可以用文字記載下來,就成為區別某個人的語言文字符號。
中國人認為給孩子取名是一件非常嚴肅的大事。有一個好的名字,就如同人生或事業有了一個好的開端。取名有很多講究,選詞要有文化內涵,用字要簡潔美觀,讀音還得響亮悅耳——這跟漢字的音、形、義有很大關系。漢語是有聲調的語言,現代漢語普通話有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個調類,不同聲調的音節交錯相間,產生一種起伏升降的悅耳動聽的音樂美。一個好的漢語名字,應該響亮、抑揚頓挫、容易上口,讀起來好聽;字要好寫、易認,寫出來好看。最重要的,還得帶有正能量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