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名春秋:姓名文化古今談
- 譚汝為
- 1527字
- 2020-08-19 10:25:27
引 言
關于人名研究的大小文章,二十多年來,筆者已發表了一百多篇。為什么熱衷于此呢?因為寥寥三兩個字的漢族姓名,卻蘊含著豐厚的語言文化,啟人深思,值得探討。
人名,是一個人特定的稱謂符號。這個以語言文字為符號的稱謂,是區別家族或社會群體中你、我、他的標志。有了人名,更方便人們彼此交流協調、共同勞動、共同生活。人名不僅伴隨著一個人的一生乃至身后,而且與社會生活、歷史文化以及人類文明史相伴相隨。
名字既是代表一個人的符號,又是一定歷史文化、社會意識的反映;既是一種語言現象,又是一種文化現象。人名能真實地反映人們的意識形態,包括生活理想、價值觀念和道德準則。人名與文化是共生共變的關系,人名是文化的載體,是歷史文化的“活化石”,而文化是人名得以產生、發展、演變的本源。
人名是一種語言現象,那么,對人名的研究就可歸入詞匯學的專名研究或修辭學研究的范疇;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它又具有文化載體的功能,體現出社會性、時代性、民族性、倫理性、地域性的特點。綜合運用語言學、社會學、歷史學、哲學、倫理學、民俗學、宗教學等多學科的理論和方法對古今人名進行系統的研究,就形成了“姓名學”這門新學科。面向社會的姓名學應用研究,如姓氏改革、人名的現狀和發展趨勢、取名方法的分類總結及創新、人名用字規范、人名譯音規范等諸多課題,都會對社會實踐產生重要的影響。
漢語傳統人名系統的復雜性在于一人多名,有些歷史名人,其各類名字之多,令人驚異。例如北宋文學家蘇軾,四川眉山人,當過翰林學士,字子瞻,號東坡居士,逝世后追謚文忠。我們在古代典籍里看到蘇子瞻、蘇東坡、蘇眉山、蘇學士、蘇文忠公、蘇長公……這些,說的都是蘇軾。有時只說一個“蘇”姓,指的也是他。只要談到宋代文化,那是繞不開蘇東坡的:歐蘇散文(歐陽修/蘇軾)、蘇辛詞(蘇軾/辛棄疾)、蘇黃詩(蘇軾/黃庭堅)、蘇黃米蔡書法(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豪蘇膩柳”兩大詞派(蘇軾/柳永)等等。
另外,本書還涉及一些人名術語,例如:單姓——漢語中只有一個字的姓,如張、王、劉、李等;復姓——漢語中不止一個字(一般由兩個漢字構成)的姓,如歐陽、司馬等;雙姓——漢語中由兩個姓(單姓或復姓)并列而成的姓氏組合,如鄭李、歐陽陳、周東方等;單名——漢語中只有一個字的名字,如紅、軍、剛、強等;雙名——漢語中兩個字的名字,如厚福、財旺、淑琴、秀珍等;筆名——如魯迅、冰心、流沙河等;字(或號)——如杜子美(“子美”為字)、蘇東坡(“東坡”為號)、曹雪芹(“雪芹”為號)、柳泉居士(蒲松齡的號)、鑒湖女俠(秋瑾的號)等;藝名——如蓋叫天、紅線女、鮮靈霞等;法名——如智深、鑒真、玄奘等。這些比較龐雜的術語概念,也是應當了解的。
名字作為符號,雖然語義和名主的社會評價或命運,往往不能等同,如楊國忠、魏忠賢、汪精衛等,名字何其忠烈,而其人卻遭唾棄;名叫李滿倉、王財旺的,也許是挨餓受凍的窮光蛋。但名字的雅俗文野、寓意褒貶、諧音雙關,還是很重要的。
漢族人名蘊含著豐富而深刻的文化內涵,很值得進行深入探討。研究人名,不僅可以從典籍中發掘豐富的資料,現實生活也不斷地將取之不盡的素材呈現出來。
本書寫作初衷,就是通過對漢族人名進行系統而通俗的文化闡釋,使讀者對人名文化的歷史與現狀、理論與實踐,有一個概括的了解。
本書內容,有兩個現實意義:第一,人名是一部歷史人文小百科,可以幫助我們考察各時代的人文心理、文化概念、社會生活、風俗習慣,從而把握取名者的生活背景、思想道德準則和哲學追求;對于了解社會發展中人名與文化因素演變的規律,頗有裨益。第二,對于指導新生兒取名,克服當前社會生活中取名問題上存在的種種弊病,對于推進語言文明建設也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譚汝為
2015年10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