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九 人名與避諱

避諱,是中國古代特有的一種歷史現象。規定臣子對當代君主以及所尊者不得直稱其名,而要用其他方法稱呼,叫作避諱。所謂“諱”,指不得直稱的名字。避諱大體分兩類:一是公諱,即國家強令臣民所做的避諱,如避本朝皇帝名、孔子之名等;二是私諱,即士大夫及文人對其長輩之名所做的避諱。古人寫文章或公開談話時,凡涉及本朝皇帝、自己的長輩或尊崇的人名時,都不得直呼其名,而改用他字代替。

(一) 避公諱(也稱國諱或君諱)

避諱起源于周代,但并不完備。到了秦代,隨著中央專制集權的建立,避諱制度初步確立。避諱最主要的方式就是“改字”。例如秦始皇名政,于是下令全國改“正月”為“端月”;秦始皇的父親名楚,于是“楚”字就改稱為“荊”。漢代律法規定,臣民上書言事若觸犯帝王名諱屬于犯罪。因避漢武帝劉徹的名諱,蒯徹這個人后來就叫蒯通;因避漢宣帝劉珣之諱,荀卿在漢代被稱孫卿。

晉代避諱制度日臻嚴密,如“授官與本名同宜改、山川與廟諱同應改”等。為避晉文帝司馬昭諱,硬把生活在二百多年前的王昭君改名“王明君”。今天的嘉興原名和興,因避三國吳孫權的兒子孫和的名諱,于是“和興”改稱“嘉興”。神話傳說中的“嫦娥”本名“姮娥”,因避宋真宗趙恒諱,改“姮娥”為“嫦娥”。楊家將中的楊六郎——楊延昭,本名延朗,因避宋太祖趙匡胤的始祖趙玄朗之諱,改名楊延昭。甚至皇后的名字也在避諱之列,東晉簡文帝的母親鄭太后名阿春,當時凡帶“春”字的地名都用“陽”字代替,如富春改為富陽,宜春改為宜陽等。

中國不少地名就是通過避諱得來的。例如漢文帝名劉恒,時人為避“恒”字,把北岳恒山改成常山。三國趙云自報家門曰:“我乃常山趙子龍是也。”這個常山就指恒山。人們常把京師叫作京都,就是為了避開西晉景帝司馬師的“師”字。今天的南京,曾名建業,但西晉最后一任皇帝叫司馬鄴,于是南京又多了一個別稱:建康。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為避燾音,平陶縣改稱“平遙縣”,沿用至今。四川文化名城閬中,原名隆州,因避唐玄宗李隆基的“隆”字,改名“閬州”。唐代宗名李豫,于是豫章(今南昌)改稱“鐘陵”。

避諱越多,帶來的麻煩就越多。后世一些皇帝為皇子取名都選相對生僻的字,就是為了少給百姓帶來麻煩。其實這是皇帝們主動避百姓的諱,也不失為尊重傳統的一種方式。

(二)避私諱(也稱家諱)

晉代人還特別重視家諱,別人言談中若涉及自己祖父或父親的名字,就得立即傷心哭泣,以表對祖或父的孝心。《世說新語》載,東晉桓溫之子桓玄一日設宴待客,有位賓客嫌酒太涼,要侍者“溫一溫”,桓玄一聽“溫”字,立即痛哭流涕直到悲痛失聲。

由于在言談中容易觸犯別人的家諱,文人都重視譜學研究,以免言語不慎觸怒他人。 南朝劉宋太保王弘,以精通譜學著稱,“日對千客,不犯一人之諱”,被時人傳為美談。

到了唐朝,政府頒布避諱法律,不少人因不慎觸諱丟官去職,斷送了前程。唐朝詩人李賀,自幼才華橫溢,頗負盛名,但因其父名“晉肅”,而“晉”與“進”同音,時人揚言如若李賀考進士,就是犯了父親的名諱。文豪韓愈為之鳴不平,寫《諱辯》為之辯白:“父名晉肅,子不得舉進士,若名仁,子不得為人乎?”但李賀終生不得參加進士科考。

唐朝還興起表示深惡痛絕的避諱,稱為“惡諱”。安史之亂后,唐肅宗憎惡安祿山之名,改安化郡為順化郡,廣東寶安縣也被改為東莞縣。宋代是避諱最嚴厲的朝代,科舉考試中,舉子“舉場試卷,小涉疑似,輒不敢用,一或犯之,往往暗行黜落”,失去中榜機會。宋孝宗時,應避諱的文字達到278個,文人士子遣詞造句如履薄冰,舉步維艱。人名避諱鬧了許多笑話,例如明代湖廣巡撫宋一鶴,去拜謁湖廣總督楊嗣昌。因楊父名鶴,宋一鶴為避總督父諱,竟在名帖上將自己的名字改為“宋一鳥”。避諱制度在中國歷史上存在了三千多年,直到辛亥革命后才被徹底廢除。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凯里市| 扬中市| 汶川县| 五河县| 龙里县| 太保市| 平原县| 深圳市| 甘肃省| 应城市| 洛南县| 吐鲁番市| 顺平县| 杭州市| 北川| 武山县| 桦川县| 正宁县| 浪卡子县| 阿克| 普格县| 永新县| 海淀区| 略阳县| 含山县| 米脂县| 河北区| 广东省| 陇西县| 青海省| 潞城市| 屯昌县| 昭觉县| 建瓯市| 什邡市| 贡山| 呼伦贝尔市| 曲阳县| 平陆县| 满城县| 平谷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