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紐倫堡審判:對德國法西斯的法律清算
- 何勤華 朱淑麗 馬賀
- 2100字
- 2020-08-19 14:39:29
四
當美國起訴納粹組織的方案提交會議討論時,美、蘇代表法律思想上的相互猜疑和差異進一步擴大了他們之間的裂痕。
尼基欽科率先詢問道,為什么要把組織納入起訴方案?杰克遜原本希望這是不證自明的事。從伯奈斯計劃制訂的那一天起,美國審判方案的要點就是通過審判納粹首腦而涉及整個納粹系統,而控訴主要組織的犯罪性則是審判方案的基本構成部分。美國人認為,這些納粹機構曾是共謀者實施其罪惡計劃的工具;通過法律宣告可以確認其犯罪性,并加速隨后的對組織成員的審判程序,因為一旦某個組織被宣告為犯罪,其成員就不能對既成事實提出抗辯。
尼基欽科立即提出如下反對意見:這樣的犯罪宣告純屬多余。莫斯科和雅爾塔宣言已經聲明過,納粹黨及其組織和機構應該徹底清除,它們也確實不復存在了。占領當局解散了所有的組織,其成員將由刑事程序和消滅納粹化法庭來處理。
英國談判團中的一名代表立即指出,政治家的宣言只表示其行動目標,而不是法律宣告。蘇、法代表總體上同意杰克遜的主張,即納粹組織是犯罪集團。不過,他們非常懷疑法庭對其犯罪性進行宣告的合法依據。他們擔心這將導致集體懲罰、牽連犯罪。杰克遜表示他已經設想了安全措施,比如需要證明成員資格出于自愿,知曉犯罪目的,等等。即令如此,尼基欽科仍表懷疑:“為了普及全部成員而審判組織,這有失公平,且缺乏可行性。”96
蘇、法代表并非因為自己國家的法律體系中缺乏犯罪集團的概念,而反對美國的組織起訴計劃。兩國法律都有規定,犯罪團伙的成員要為自己及其同伙的集體行為承擔責任,但要通過審判個人來確定罪行,爾后,從個人犯罪的證據中確立團伙的犯罪性;但是,卻不能審判組織。如同尼基欽科所言:“非自然存在的人,蘇聯法不予審判。”97 杰克遜辯解說,美國法把公司視為法律上的人。特萊寧回答說,蘇聯民法也如此,但刑法不允許,遑論國際法!
所有代表都同意主要納粹組織是犯罪的。在討論過程中,他們逐漸贊同將組織問題提交法庭解決。尼基欽科最終承認,在倫敦會議之前,蘇聯政府反對審判組織,而今他們改變主意支持美國人的觀點。他們不贊同的只是證明組織犯罪性的方法。在這個問題上,他立即得到法國代表的附議,最終也獲得了英國代表的支持。
圍繞美國方案中對納粹首要戰犯發動侵略戰爭的指控,各國代表也展開了激烈爭論。杰克遜把這項指控看作整個起訴案的基石,正是從這個罪行中闡發出了其他罪行。法國人認為,這項指控合乎道義和政治的需要,而麻煩在于其合法性問題。他們認為這項罪名是溯及既往的——美國人在事后創造了一種有追溯效力的法律。
古羅馬人說過:沒有法律就談不上犯罪與懲罰。很顯然,納粹分子進行了赤裸裸的侵略,犯下了罄竹難書的暴行。但是,他們犯了哪些法呢?可以援引哪部法律,哪部法典的哪一章、哪一條來起訴他們呢?這一點引發了激烈的爭論。美國的行政協議草案使用直截了當的言辭,聲稱發動侵略戰爭是不折不扣的違反國際法的犯罪;草案中運用了一段話來界定國際法,認為它是條約、國家間的法律,以及根據“公共良心之要求”發展而來的價值之總和。蘇聯代表很容易接受美國人界定的這個概念,可是,對于更講求精確和嚴謹的英、法兩國代表來說,它的模糊性讓人難以容忍。
相對于共謀指控的提議所引發的激烈沖突,溯及既往問題以及關于犯罪組織的爭論,就是“小巫見大巫”了。一討論到共謀,四強盟國立馬分成截然相對的兩派——大陸法國家的蘇、法對抗普通法的英、美兩國。對共謀的概念,蘇、法兩國代表一臉茫然,他們很難把握這個概念的所有含義,而好不容易理解了以后,又絲毫掩飾不住內心的震驚。
法國人認為,“共謀”完全是一個野蠻落伍的法律現象,和現代法毫不相稱。蘇聯人則不留情面地對此表示驚嘆和進行嘲諷,他們抨擊共謀的關鍵點在于,對法國人、他們自己以及德國人而言,共謀的概念既模糊不清又令人感到陌生,它將導致審判陷入無休無止的混亂狀態。在這一點上,蘇聯代表的意見無疑是正確的。
但是,美國人由于行動太超前,沒有留下與其他國家代表進行商量的余地,因而很難撤銷原定計劃。所以,針對蘇聯和法國代表提出來的每一項反對意見,他們只能在原來草案的基礎上,盡力做出修改和妥協,把概念轉換為更令人熟悉、更易被人接受的用語。即令如此,蘇、法代表還是認為,應該拋棄整個共謀的基本原則。
關于審判地的選擇也引發了激烈的爭論。英國推薦位于巴伐利亞的城市慕尼黑,那是納粹運動的發源地。但它已被轟炸機夷為平地,無法舉行大型審判。美國軍方曾向杰克遜推薦紐倫堡,杰克遜經過考察后向大會報告說,位于紐倫堡的司法大廈設施完善,為數眾多的法庭足供未來審判所需,與大廈相連的監獄設備齊全(可同時容納1200個囚犯);大廈內還有足夠的辦公室,其附近則可提供士兵的食宿。
除去這些便利條件外,紐倫堡還有其他吸引人之處——它具有象征意義。它是納粹分子舉行大型慶典之地,也是臭名昭著的“反猶太人法”的制定地。還有,它是美國人的占領區,而在1945年,具有充足的經濟實力,能承辦如此大型審判的國家,非美國莫屬。英、法代表都贊同這一選擇,尼基欽科則強烈主張審判應該在柏林舉行:柏林是德國的中心,并由四國聯合管制,因而適合做國際法庭的審判地。關于這個直截了當的問題也遲遲沒能達成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