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學優秀博士論文叢書”總序
經濟學說史上,曾獲得經濟學諾貝爾獎,被后人極為推崇的一些經濟學“大家”,其聰慧的初露、才華的表現,往往在其年輕時的博士論文中已頻頻閃現。例如,保羅·薩繆爾遜(Paul Samuelson)的《經濟分析基礎》,肯尼斯·阿羅(Kenneth Arrow)的《社會選擇與個人價值》,岡納·繆爾達爾(Gunnar Myrdal)的《價格形成和變化因素》,米爾頓·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的《獨立職業活動的收入》,加里·貝克爾(Gary Becker)的《歧視經濟學》以及約翰·納什(John Nash)的《非合作博弈》等等。 就是這些當初作為青年學子在博士論文中開啟的研究領域或方向,提出的思想觀點和分析視角,往往成就了其人生一輩子研究經濟學的軌跡,奠定了其在經濟學說史上在此方面的首創經濟學著作的地位,并為日后經濟學術思想的進一步挖掘夯實了堅實的基礎。
經濟學科是如此,其他社會科學領域,包括自然科學也是如此。年輕時的刻苦學習與鉆研,往往成為判斷日后能否在學術上取得優異成就,能否成為對人類知識的創新包括經濟科學的繁榮做出成就的極為重要的第一步。世界著名哲學家維特根斯坦博士論文《邏輯哲學導論》答辯中,圍繞當時世界著名大哲學家羅素、摩爾、魏斯曼的答辯趣聞又是極其生動的一例。
旨在“鼓勵理論創新,繁榮經濟科學”的當代經濟學基金會,圍繞推動經濟理論創新開展的一系列公益活動中,其中一項是設立“中國經濟學獎”和“中國經濟學優秀博士論文獎”。“中國經濟學優秀博士論文叢書”是基于后者的獲獎論文,經作者本人同意,由當代經濟學基金會資助,陸續出版。
經濟學博士論文作為年輕時學歷教育、研究的成果,會存在這樣和那樣的不足或疏忽。但是,論文畢竟是作者歷經了多少個日日夜夜,熬過了多少次燈光下的困意,時酸時辣,時苦時甜,努力拼搏的成果。仔細閱讀這些論文,你會發現,不管是在經濟學研究中對新問題的提出,新視角的尋找,還是在結合中國30多年改革開放實踐,對已有經濟學理論模型的實證分析以及對經濟模型假設條件調整、補充后的分析中,均閃現出對經濟理論和分析技術的完善創新。對繁榮經濟理論而言,這些創新思考,對作者日后學術上的繼續探索或對其他經濟學研究者的研究,可以說都是有其重要的啟發。
年輕時代精力旺盛,想象豐富,是出靈感、搞科研的大好時光。出版這套叢書,我們由衷地希望在校的經濟學碩博生,互相激勵,刻苦學習;希望志在經濟學前沿研究的已畢業經濟學碩博生,繼續努力,勇攀高峰;希望這套叢書能成為經濟科學研究領域里的“鋪路石”、參考書;同時希望社會上有更多的有識之士,大家一起來關心和愛護年輕經濟學者的成長,在“一個需要理論而且一定能夠產生理論的時代,在一個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夠產生思想的時代”,全社會共同努力,為在人類經濟思想史上多留下點中國人的聲音而奮斗。
夏 斌
當代經濟學基金會 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