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俗節慶與地方認同:源于廣州的多案例比較研究
- 劉博 朱竑
- 9857字
- 2020-08-19 14:37:46
第一節 廣州民俗節慶類型
一、廣州民俗節慶簡介
(一) 春節
一般而言,農歷除夕與春節合起來統稱為“過年”,正所謂“一夜過兩年,一宵有兩節”。除夕本是農歷最后一天的一個節日,因為它與翌年春節連在一起,辭舊迎新,可認為是春節的節奏,是春節的一部分。如單獨分開來稱呼,“除夕”則稱為“大年夜”或“年卅晚”。是日,廣州人家家戶戶大搞衛生,清潔室內室外。然后布置廳堂、房舍,廳堂上掛上祖宗或先人肖像,供以果品,貼門神、年畫、春聯。下午四點鐘,全家人圍桌而餐,稱為“團年飯”。飯后的重頭戲則是“行花街”,一般為年輕人行花街(逛花市),老年人在家“守歲”。舊俗兒童們還要去“賣懶”。入夜以后,一手提燈籠,一手拿著染紅的雞蛋和數炷香。走出家門,沿街邊行邊唱:“賣懶賣懶,賣到年三十晚,人懶我晤懶。”一直唱到土地廟或某神廟,把香插到神前的香爐上阻后,轉身走回家,將紅雞蛋分給長輩吃。民間傳說,紅雞蛋分給越多人吃,這孩子越聰明。此時長輩便賞以“壓歲錢”。廣州此俗的形成,是由珠三角居民從鄉下帶來的。有些不是從珠江三角洲遷來的居民,多無此俗。到了晚上十點鐘以后,各家各戶開始在廳堂神臺前擺上年宵品、羅漢齋、糕品、生菜等,以待子時祭神迎春。此時,全城鞭炮連天,直響到天明。90年代初開始,政府明文嚴禁燃放鞭炮,因此現在節日均無鞭炮聲了。廣州的除夕花市,又稱年宵花市或迎春花市,是廣州人年三十晚的重要節目。學界普遍認為它是在19世紀60年代的雙門底(今北京路中段)形成的(葉春生,1992)。除夕“迎春花市”是廣州特有的節日民俗,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既是精神文明與民俗文明的一種表現形式,又是象征吉慶祥和、生活美滿、吉祥如意的民族文化傳統,深得人民群眾的喜愛。
(二) 元宵節
傳統的元宵又稱上元節、元夕,元宵節是中國傳統迎春儀式的重要部分。元宵節的起源與農業文明有直接的關系,元宵節起源于上古時期的農業祭祀活動,“元日祈谷”為元宵節的濫觴(韓梅,2010)。學者們基本認可元宵習俗主要形成于隋的觀點(彭恒禮,2006)。元宵節賞花燈的習俗亦由來已久(戴新華,2010),更因歷代這一節日有觀燈習俗,故又稱燈節。彭恒禮(2006)對宋代元宵節的研究說明,元宵節具有狂歡性質,賞燈游樂活動非常豐富。廣州也不例外,一直都有元宵節賞花燈、猜燈謎、吃元宵的傳統。例如,越秀公園2015年2月14日至3月20日舉辦越秀燈展,吸引大量游客。各區很多街道、公園甚至超市、百貨等商業場所均開展與元宵節有關的文化活動,節日氣氛濃厚。基于元宵節這一傳統節日,以城隍廟的重修開放為重要契機。越秀區構思了廣府廟會,在元宵節前后舉辦,盡管最初引發了廣泛爭議,但幾屆之后,得到市民認可,成為元宵節的重要慶祝活動。
(三) 生菜會
生菜會是廣州及近郊獨特的大型民俗活動,是民間信仰與春游集會相結合的民俗盛會,既承載著嶺南的風俗習慣,又是廣州商業文明的體現,是廣州特有的人文背景與自然環境相結合的產物。每年正月間舉行,主要流行于現在的廣州番禺、荔灣以及周邊的順德、南海(古屬廣州府)等地。主要民俗事項包括祭拜儀式、搶炮頭、摸螺摸蜆、醒獅表演、“生菜主題”(包括購置生菜、吃生菜包、食生菜席)。近年來,這項傳統的民俗活動逐漸走向復興,越來越多人開始重視和參與此活動,規模之宏大前所未有。最為著名的當屬廣州芳村坑口生菜會,俗稱“觀音開庫日”,于正月二十六日在觀音廟周圍舉行,迄今已300多年歷史,1986年恢復舉辦。不少廣州佛山等地的市民都會前來上香,向觀音“借庫”,即借財、借運、借業等,祈求新的一年有個好兆頭。據研究,清朝同治十一年(1872年)《南海縣志》卷五明確記載了“生菜會”這一民俗活動,是一種迎神賽社活動(白海英,2008)。最早生菜會作為我國“立春”時的風俗活動而出現,后不斷衍變,僅在廣州得以傳承和保留。由于“生菜”與“生財”諧音,民間借生菜寓意“生財”,寄托了民間美好的祈愿。然而,新時期以來,民俗解封和認同復興,以及非遺保護的興起,復辦以后的佛山官窯生菜會發生了如下變化:由民間自發組織到官方主辦、從有限禁令到全面管控、從信俗主導轉變為商業盛會,體現了行政力量主導下民俗的遺產化和資源化取向,但遺產保護中產生的官民互動、觀念修正等因素,又倒逼官窯生菜會出現了復歸民俗傳統的趨向,從而有效保護了民俗(謝中元,2015)。
(四) 波羅誕
南海神廟的廟會在每年農歷二月十一日至十三日舉行,其中十三日為正誕,也叫波羅誕,即南海神誕,是廣州乃至珠江三角洲地區獨具特色的民間傳統節慶活動,也是現今全國唯一對海神進行祭祀的活動。它在珠三角地區具有很大的民間影響力,蘊含了廣州最有代表性的民俗民間文化元素,有著千年的歷史文化傳統。波羅誕廟會活動與南海神廟和扶胥古鎮的發展、歷代皇帝對南海神廟的赦封、地方官吏的祭祀密切相關,相輔相成(呂鷹,2010)。廣州民間俗語有云“第一游波羅、第二娶老婆”,可見廟會影響之大。波羅誕廟會期間,珠江三角洲一帶村民和善男信女便結伴從四面八方到黃埔的南海神廟,或祈福,或觀光,或購物,參觀游覽人數達數十萬。國家“標準化”與民間“地方化”相互交織,使得波羅誕既獲得國家賦予的正統性,又有深厚的民間地方化基礎,從而使該項民俗得以產生并長期繁盛(黃韻詩,2013)。1986年1月24日動工重修南海神廟,1991年2月8日落成。注102005年,廣州市把南海神廟“波羅誕”廟會與廣州民俗文化節結合起來,創立了廣州民俗文化節暨黃埔“波羅誕”千年廟會活動,活動規模和影響力不斷擴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不斷增長。
(五) 清明節
清明節有2500多年歷史,是中華民族重要的傳統節日。“各處鄉村各處例”,祭祖掃墓,廣東人過清明也有著眾多不同的傳統。傳統的廣州人向來重視清明掃墓,有在當日“行清”的習俗。按照舊時習俗,“行清”是一族人一起約定去掃墓。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后叩頭行禮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廣州人祭祀后分豬肉,將豬肉帶回家后,配上清明時節的菜蔬“清明蕎菜”炒著吃,吃完這些菜肉才算完成“行清”任務。然而,清明節這些習俗主要由廣州世居居民堅守,新廣州人仍然按照各自家鄉的傳統習俗來完成清明祭祖儀式。因此,“行清”也是中國傳統節日一體而萬殊的獨特表現。這一民俗在廣州及周邊地區均有很好的保留,然而,由于節日不免涉及懷念已故的親人,不能用慶祝來表示,因而清明節是一個節日而非節慶。
(六) 北帝誕
農歷三月初三為北帝誕,民間稱為拜北帝,北帝又稱為真武帝君或玄武大帝。廣州的仁威廟、三元宮、城隍廟都是供奉北帝的,與佛山的著名道教圣地佛山祖廟聯系密切。泮塘“三月三”仁威廟會和黃埔波羅誕齊名,并稱廣州東西兩大廟會。廣州市道教仁威祖廟緊靠荔灣湖畔,始建于宋皇佑四年(1052年),有近千年歷史,歷來是廣州市民、外來游客和海外華僑華人新年祈福、接財神、拜太歲首選地方。由于多種原因,北帝誕廟會活動到20世紀50年代后停止。2002年12月,經市政府批準,仁威廟移交市道教協會管理使用。經過市道教協會與荔灣區政府出資維修擴建,后于2004年4月27日舉行了仁威廟重修落成典禮。2005 年,原西郊鄉泮塘等村和仁威廟聯合舉辦“三月三泮塘仁威廟會”,此后每年農歷三月三日,荔灣區都舉辦盛大的北帝誕祈福活動。不過,2013年仁威廟會在2013年2月4日至2月24日(臘月二十四至元宵節),即農歷的立春到正月十五元宵節,歷時21天。另外,廣州黃埔村北帝廟(又稱玉虛宮)2007年修繕完畢,當年恢復舉辦北帝誕廟會。2011年珠村再現了北帝神“游進”,廣州人稱“菩薩行鄉”。
(七) 端午節
端午節,廣州人稱五月節,是一個歷史悠久的中國傳統節日。古籍記載,此節最早可追溯至秦漢之前。中國東西南北不同地方的人們均過端午節。端午,有很多稱謂,如端陽、重午、端五、重五、五月五、端節、蒲午、蒲節、天中節、詩人節、女兒節等。端午節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各種各樣的傳說與活動,不勝枚舉,但祭神、劃龍舟、吃粽子、掛菖蒲,這幾大活動內容,全國從古到今是基本相同的。關于端午節的起源,流行的主要有紀念屈原和伍子胥說、惡日說、夏至說和龍圖騰祭祀說等(黃珍,2007)。端午節傳入廣州的時間未見史籍記載,但其應為中原移民帶到廣州來的。盡管廣州的端午節內容比較簡單,其文化意義也有所轉變,但廣州人非常重視端午節。舊俗于農歷的五月初二至初四便有送節之舉。年輕“新抱”(媳婦)們,用“全盒”六個或四個,盛以粽子、豬肉、生雞、雞蛋、生果、酒等回娘家向長輩賀節。到了端午那天,姑娘和兒童們還要掛香包,香包中裝有檀香粉、花椒、八角、茄楠粉、硫磺等。香包多以五色絲線編織,也有用繡花絲線縫制或用毛線織成。一般均為新媳婦所送,可以體現新媳婦的賢良和手藝,俗稱“新抱手藝”。端午午飯后,家家貼“午時符”。符用寬約一寸、長近一尺的黃紙條,上面用朱砂寫上“五月五日午時書,官非口舌疾病蛇蟲鼠蟻皆消除”等字樣。在大門上懸掛菖蒲、艾葉、鳳尾草等,并扎上一束大蒜頭,涂以朱砂避邪。也有些人家還在門上貼上用黃紙寫的小對聯:“艾旗迎百福,蒲劍斬千邪。”正午時分,用生果、粽子拜家神,燒艾草薰屋角,稱“驅蚊蟲邪魔”。用雄黃酒調朱砂,在孩子的額上、胸口、手心上點一紅點,以示避邪。賽龍舟,廣州人稱“扒龍船”,是廣州人過端午最大的活動項目,過去多為郊區農民為之。20世紀30年代前,在四月初八的浴佛節便將去年端午節后沉入涌底的龍船起出,俗諺謂“四月八,龍船隨海滑”。30年代后,逐漸改為五月初一才起出龍船,俗語順口溜念道:“初一龍船起,初二龍船忍,初三初四游各地,初五龍船比,初七初八黃竹岐,初九初十龍船打崩鼻。”初五是賽龍船的高潮,得勝者可獲賞全只燒豬與賞銀元。初七初八,郊區各鄉龍船多集中到市郊黃竹岐進行表演比賽。因為那時黃竹岐地方有一座龍母廟,初八為龍母誕,人山人海,人們既拜了廟,又觀看龍船表演,所以人們樂此不疲。五月初五的龍舟活動,1994年,廣州市政府正式定為龍舟節注11。為慶祝龍舟節,弘揚民俗文化,宣傳“精誠合作、奮勇向前”的龍舟精神,自1994年,廣州市政府于農歷五月期間舉辦首屆國際龍舟邀請賽,目前是中國傳統體育運動的五星級賽事,被譽為世界上最好的龍舟賽事之一。2015年第二十二屆廣州國際龍舟邀請賽由國家體育總局社會體育指導中心、中國龍舟協會、廣州市人民政府主辦,廣州市體育局、廣州市公安局、廣州海事局、廣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廣州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廣州市城市管理委員會承辦,廣州市體育競賽中心、廣州市水上運動管理中心、廣州市龍舟協會協辦,特邀中國香港、中國澳門、澳大利亞、馬來西亞、伊朗、美國和加拿大等龍舟隊伍前來參賽,國際影響力凸顯。
(八) 乞巧節
農歷七月初七,相傳為牛郎、織女聚會之夜,古時稱七夕節、乞巧節,還有許多稱謂,如七巧節、女兒節、少女節、女節、洗頭節、情人節、雙星節、婦女節等,廣州人則稱為“七姐誕”,也叫“擺七娘”、“拜七娘”。民間關于牛郎織女的故事不盡相同,大體如下:相傳,牛郎是一個非常勤勞而樸實的農民,織女(玉帝的女兒)是一位心靈手巧的織布能手。由于有天人為媒,兩人相親相愛,婚后男耕女織,生兒育女,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后來玉皇大帝知道女兒下嫁凡人,氣憤不過便派西王母到人間硬將織女接回天庭。牛郎知道后攜帶兒女追趕,到了天上,西王母拔簪劃河為界,結界一對恩愛夫妻只好隔河相望而居。后來玉帝被牛郎織女的真摯愛情所感動,并在喜鵲的同情和幫助下,兩人每年七月七日的晚上可得一次相會。這種悲歡離合的愛情故事,在全國各族人民中家喻戶曉,也是形成乞巧節的主要緣由。廣州舊時過乞巧節一直熱鬧非凡,甚至可與春節媲美。宋人劉克莊詩詠道:“粵人重巧夕,燈光到天明。”在節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先用通草、色紙、芝麻、米粒等,制成各種花果、仕女、器物、宮室模型等奇巧玩品。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里浸,使之發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為“拜仙禾”和“拜神菜”。七夕晚(廣州人多從初六晚開始至初七晚,一連兩晚),姑娘們穿新衣、戴新飾、涂紅指甲,將早已備好的古董珍玩、鮮花、時果、脂粉等各式物品擺放在廳堂的八仙臺上,還要有一盞油燈放置在“仙禾”或“仙菜”中間。此時,有錢人家的廳堂布置得錦屏繡椅、富麗堂皇,一般人家盡量把廳堂擺設井然。一切都安排停當以后,姑娘們便焚香點燭,對星空跪拜,稱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連拜七次。此時,除了邀請親戚朋友前來做客以外,還要請鄰里中相識與不相識的姑娘們一起拜神,觀賞巧藝與玩具,高高興興,熱熱鬧鬧,如巧藝與玩具受到越多人的稱贊,主家姑娘就越高興,越感到榮耀。廣州的姑娘們說,像這樣能在眾人面前展示手藝,一生是沒有多少回的。拜仙之后,姑娘們手執彩線對著燈影將線穿過針孔(古稱金針度人),如一口氣能穿過七枚針孔者被稱為巧手(得巧),穿不到七孔針者則“輸巧”。正如唐代詩人所描繪:“向月穿針易,臨風整線難。不知誰得巧,明旦試看尋。”再后便焚燒紙制的圓盒(梳妝盒),盒里裝有紙制的衣服、鞋、脂粉、梳妝鏡、梳子等,每樣一式七份。祭拜儀式結束后,八仙臺上的擺設保持不動,留待翌日(初七)供姑娘們互相串訪時參觀、評議。據明清和民國時期的一些書籍所載,廣州姑娘于七夕中展示出來的巧藝,有一粒谷粒大小的繡花鞋、指甲般大小的各式扇子,有玲瓏輕飄的小羅帳,還有特制的蓮花、茉莉、玫瑰、夜合花等,花盆只有酒杯大小,盆內描有兩朵花,一真一假,令人難以區別。到了初七晚,繼續如昨晚一樣祀神,稱為“拜牛郎”,一般由男童主祭。七夕過后,姑娘們所制作的工藝品、玩具等互相贈送,以示友情。廣州七夕拜仙,已婚女子一般不能參加,但新婚后的新娘在過第一個七夕時,要舉行一次“辭仙”儀式。即在初六晚上祀神時,除了牲醴、紅蛋、酸姜等(取兆得子)以外,還要加上雪梨或沙梨,表示與姑娘節離別之意。可見,廣州乞巧節并非情人節。然而,因歷史原因,廣州乞巧節曾歷經近百年沉寂,后在廣東省番禺凌邊村、天河珠村最早復蘇。廣州珠村被廣州民俗文化研究會譽為“中國乞巧第一村”,珠村乞巧節由官方走向民間,珠村乞巧節成功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注12。乞巧節案例表明,乞巧節是女性文化的載體,充分表達著女性話語,其中包括女性技能的展示、女性信仰的表達、女性智慧的象征等(儲冬愛,2009b)。在城中村逐漸城市化的進程中,乞巧節依然作為一種女性交往方式存在,增進族群內部的情感聯系,也溝通著珠村與外界社會之間的聯系(羅丹、徐天基和曹新玲,2009)。
(九) 中元節
中國的歲時節令中有所謂三元,指正月十五日上元,七月十五日中元和十月十五日下元。“三元”是根據道教的三官而來,這三官即天官、地官和水官。天官為上元一品九氣天官賜福紫微帝君,地官為中元二品七氣地官赦罪清虛帝君,水官為下元三品五氣水官解厄洞陰帝君。三官分別以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和十月十五日為誕辰。中元節,又名七月十五、七月半、鬼節。廣州人稱“七月半”,以祭祖、上墳與施孤為主。《中華全國風俗志》:“七月十五日,俗謂鬼節,僧道沿街搭臺念經,謂之盂蘭會,謂廣施佛力,以追薦鬼魂,而為餓鬼施食。”因此,七月十五日中元節與道教有密切的關系。而就佛教而言,七月十五日是盂蘭盆節(高洪興,2005)。中元節的文化內涵其實是包含了對已逝親人的思念,現在一些地區還保留著燒紙錢過中元節的傳統。隨著時代的變遷,祭祀祖先的方式也有變化,比如擺放肖像、保存遺物等方式。盂蘭盆會為天竺語,意為“解救倒懸”。傳說釋迦牟尼弟子看見自己的母親在地獄倒懸受苦,求佛超度。釋迦牟尼于是讓他在七月十五日僧眾安居終了之日,備百味果食,供養十方僧眾,使其母親解脫,從而形成了盂蘭盆會。我國舉行盂蘭盆會已有較久歷史。《荊楚歲時記》:“七月十五日,僧尼道俗悉營盆供諸佛。”廣州于七月十三至七月十五日在僧尼寺院中舉行盂蘭盆會。僧道誦經施食,以祭幽炅。也有些居民,利用盂蘭盆會將亡人的牌位送到會中憑吊,俗稱“附薦”。亡人的妻子兒女日夕臨吊哀哭,向亡人焚化金銀紙衣、用紙制的用物住宅等。如要超度先靈者,還須預先報名,安排大小靈牌位置,按牌位的大小收牌位費。民國時期,小的用紅紙條寫上亡者姓名,收費白銀5元,紙扎龍牌位收費10元,加大的則收15~20元。如紙扎真身人像(穿上真人衣服),按大小另議收費。盂蘭盆會中或僧或道均要誦經念咒。盂蘭盆會最后一晚,不論僧、道,都要舉行水陸超度,才告法事結束。據說,廣州市天河區車陂村“擺中元”活動有五百年歷史,2000年車陂村“沙美梁”祠堂恢復舉辦中元節,但這個節日仍是一個邊緣化的節日。注13
(十) 中秋節
中秋節是最具詩情畫意的一個節日。中秋節,古時也叫月夕、月節。因為時屬仲秋,酷暑漸漸退去,秋風習習而來,天高云淡,秋高氣爽,月朗星稀,一輪明月皓然長空,這便是中秋月了。農歷的八月,是秋季的第二個月,稱仲秋;八月十五則是仲秋之中,秋季之中,故稱中秋。八月十五稱中秋節、仲秋節,都是由此而來的。廣州的中秋節,舊時也有稱“月光誕”。八月十五日,人們一早起來,用月餅、生果祭祖拜神,晚上全家圍桌而聚,美美地吃上一頓團圓飯。廣州俗語說:“冬唔飽,年唔飽,八月十五得餐飽。”說明廣州人對中秋節這頓團圓飯是極為重視的。晚飯過后,便舉行“拜月光”儀式。有天臺的在天臺上,無天臺的在門口豎起竹竿,掛上彩燈和燈籠,擺上月餅、芋頭、菱角、柚子、香蕉、楊桃、柿子、油甘子等(芋頭的擺法是,在盤的中央放芋也母,周圍擺芋仔),對月而祭。祭月時要焚香燃燭,燒“月光衣”。拜完月光后吃粥、吃田螺,臺稱田(石)螺粥,田(石)螺用蒜頭、豆豉炒熟,非常鮮美,吃月餅、水果,一家老少或親友在一起暢敘至深夜。剝殼而食的祭品,含有剝去衰運、迎來新運的意思。現在若有家人在外不能回來團聚的,則用電話互相道賀,共祝節日快樂。兒童們手持各式燈籠,如魚龍燈、鳥獸燈、水果燈等(多在街上購買)沿街走動。在兒童世界里也別有一番情趣,給節日增加了濃厚的氣氛。廣州人度中秋,最有特色的便是月餅了。廣州的中秋月餅,以其色香味形馳譽中外,受到國內外人們的歡迎。其品種之多(約有數十種)、選料之精,味道之美、制作之細,更是其他各地月餅望塵莫及的。廣州于20世紀20年代流行一種“月餅會”社會組織。即一些中下等的餅家、茶樓為了資金周轉,串連周邊居民按月交納若干錢,從中秋節后開始,供足十二個月,到下一個中秋節前,即可從該餅家、茶樓取得一份月餅。參加“月餅會”的人,多是一些受薪階層或一般開小店檔的居民,均為一般勞苦大眾。他們按月交納份金,零存整取,明年中秋節日,能得到一份可觀的月餅,又享有正價八折左右的優待,著實是廣州人所說的“一家便宜兩家著”,對餅家和消費者都有好處。因此,當時的廣州“月餅會”吸引了不少市民。抗戰期間,因社會混亂、民不聊生,“月餅會”從此中斷。
(十一) 重陽節
重陽節,又名九月九、重九、九日、茱萸節、菊花節。重陽節的由來已非常久遠,在戰國屈原的詩句中就已經有詠重陽之句。九月九日登高是源于為避瘟疫的神話,后來才逐漸演變為以登高為主的文化節日,并深受道家的影響。唐代詩人王維寫道:“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以此思念家人。但是,廣州人過去登高并不完全是登山,也有許多是登五層樓(鎮海樓)和花塔的。這可能是因為五層樓和花塔是當時廣州建筑物中的制高點。人們在登高時攜帶廣州當地特產菊花糕和茱萸酒到登高處食飲。是日還有“放鷂”的習俗。今天廣州的人們已不再登五層樓和花塔,而是登白云山了。人們從九月七日開始,自備干糧(主要以各式糕點為主)、飲料(礦泉水、可口可樂、健力寶等)在登山時食用。舊的菊花糕、茱萸酒也早已被人們所忘卻。從八日下午開始到十日早晨,白云山上人潮洶涌。大批警察常常上山維持秧序,以免出現事故。人們登上山頂(多數還要登上白云山最高峰摩星嶺頂)后,買上一支用塑料紙扎成的小風車(上有八個小風輪、二個蝙蝠模型、三個銅錢上刻上“福、發、財”字樣,頂尖上還插有“生意興隆”、“心想事成”二支金龍紅三角旗),帶回家去,以示“登高轉運”。到此節日活動宣告結束。廣州人登高側重于祈望轉好運,并祭拜神靈或祖先。“九九”音同“久久”,重陽也是“長久”的象征,引申為“長壽”,廣東省政府特別定立重陽節為“老人節”,一是含有祝老人平安長壽之意,二是借這個節日,倡導關懷老人、孝敬老人的風尚。
(十二) 冬至
冬至是我國廿四節氣之一,是中國農歷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簡單來講,就是“冬季到了極點”。由于冬至后,白晝漸長,所以民間有“冬至陽生”之說,象征萬物生機日漸加快。廣東人很重視冬至,有“冬至大過年”的俗諺,又有“肥冬瘦年”的講法,比之“過大年”(即春節)要早,不能忽視。廣東人冬至祭拜神靈和祖先也很重視,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殺雞宰鴨,并準備好燒肉、果品、糕點、酒茶等祭品。拜祭之后,將祭品做成豐盛的晚餐大吃一頓,叫作“團冬飯”。農諺有云:“食了冬飯冬冬坐,吃了年飯講耕鋤。”還真有一點過年的味道。廣州人在冬至還要做咸湯圓吃,用糯米粉做皮,把切碎的沙葛、豬肉和蝦米做餡,配以雞湯。也有些地方是吃甜湯圓,寓意團圓甜蜜。每人吃一碗再添一些,叫作“添歲”,意思是過了冬就增加一歲了。有些地方把糯米湯圓貼在門楣、屋梁、米缸等處,說是喂老鼠,叫“飼耗”,說是為了感謝老鼠從遠方把谷種帶來。也有人說:“喂飽老鼠,免得它到處咬爛雜物。”
(十三) 謝灶
廣州人謝灶,于每年農歷十二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進行。因灶神節是最接近新年的一個節日,也是一年除夕之前的最后一個全民族較大的民俗節日,所以民間將其作為過年的一個組成部分。從這天開始便進入年關了,俗稱“入年架”。在這一年就將終結之前,“本家司令”要上天去向玉皇大帝匯報這家一年來的善惡之事了。灶君要走了,作為家庭就要舉行餞送,所以這天稱為“送灶”,即“送灶神”。因為我國地方遼闊,各地對這個節日的名稱有著許多不同的叫法,有的稱謝灶,有的稱祭灶、送灶、辭灶、小年、小年下、小年節、夜灶神節等。道家稱祭灶,為我國古代五祭之一。灶神,俗稱灶君、灶王,或稱“東廚司命”。廣州人祭灶稱為“謝灶”,一般在農歷十二月二十三日晚上進行,關于謝灶的日期,廣州有諺云:“官三、民四、疍家(水上居民)五。”即官宦人家在臘月二十三謝灶,一般平民百姓二十四日謝灶,而水上居民要推后到二十五日才能謝灶。這是封建社會等級制在節日中的反映。對于謝灶,廣州居民也與其他地方的民間傳說大體相同。是日,灶君爺要上天向玉帝述職,奏明各家善惡,玉帝將各家灶神的奏述情況,分別給各家賜福或降禍,所以老百姓對灶神的舉動非常重視。為在灶神臨行前表示虔敬,要于該日清洗灶君神位,簪金花,掛彩紅,用豬肉、全雞、鯉魚、酒、甘蔗、飴糖焚香點燭祭拜灶君。百姓說,灶君吃飽飲足后,用飴糖(麥芽糖)將其嘴封住,不讓其多說話。此外,再用清水加上黃皮葉,置于灶神前面,焚燒金銀紙帛、灶君衣帽(紙制),意為請灶君沐浴更衣。灶神前還要點上一盞油燈,好讓灶君照明行路。歷來祭灶是男人的權利,女人不能參加,也不能觀看,有諺云:“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禮畢,還要燒“灶君疏”。此“疏”用紅紙寫上全家今年所做的好事,以及戶主姓名、地址等,邊燒邊禱告灶君爺爺“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或“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祭畢,燃放鞭炮,合家高高興興吃“小年夜”飯。
二、 廣州民俗節慶類型
民俗節慶類型的劃分依據多樣,學者們并未給出一致的標準。按照傳統與現代劃分,一般認為傳統民俗節慶是經歷史傳承并流傳至今的,而現代民俗節慶則是發明的節慶,往往為新創節慶。按此標準,廣州民俗節慶大都屬于傳統民俗節慶,然而也有基于傳統節日新創的民俗節慶,如越秀區在元宵節期間舉辦廣府廟會和端午節期間舉辦的廣州國際龍舟邀請賽都是現代民俗節慶。不同類型節慶地方性存在差異,因此可能對不同類型市民的地方認同影響存在差異,有必要探討不同地方性的民俗節慶與地方認同之間的關系,將有利于民俗節慶活動的健康發展。根據主辦方不同,民俗節慶可以分為民間自發組織、官方組織、官民合辦等幾種類型,不過很多節慶主辦方會有所變化,這也會對節慶性質產生影響。根據節慶地方影響力劃分,民俗節慶可以分為城市民俗節慶、村落民俗節慶。還有其他劃分標準,不一一詳述。廣州民俗節慶類型大致如表3—1所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