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國經(jīng)典國文課·時代卷:自由信念
- 鄭國民
- 2280字
- 2020-08-19 14:33:46
序 追尋逝去年代的精神氣質
張媛
當代學生們身居現(xiàn)代化的都市,親歷著或感受著現(xiàn)代人某種精神荒蕪之痛。可是,面對心靈的異化,漢娜·阿倫特卻說:“我穿過漫漫長夜,走在回家的路上。”回家就是要重新尋找屬于自己的精神家園,可是當我們啟程時卻不禁充滿困惑:精神的家園究竟在哪里?也許直到今天我們對于這個問題仍然沒有答案,但正因有了困惑,我們才會去追尋精神家園。于是我們發(fā)現(xiàn):一些過往的故事像時代縮影,記錄某年某月某時的歡聲笑語,真實深遠;一些昔日的文字好似鐘鼓般響徹心靈原野,那聲音由遠及近,厚重悠長;一些精神氣質如不落的恒星,在逝去的年代里閃耀著永久的光芒,璀璨神秘……閱讀作品,熟悉以往的文字下的故事人物所飽含的時代精神氣質,在與作者心領神會的交流中,我們開始切實觸摸自我生存的依據(jù),探尋生命存在的價值與意義。
聚焦民國老課本“時代卷”,我們總是不經(jīng)意就看到了“五四”“五四文學”,畢竟“五四文學”已經(jīng)成為中國知識分子的一個精神情結,它提供著豐富的精神資源,成為人們無法質疑的存在。回顧“五四”,我們會看到那一代知識分子的精神風貌和坎坷人生。他們時而默爾而息,時而仰首伸眉,時而振筆疾書。回顧“五四”,我們會不由自主地回溯歷史去思索:新文化運動是如何發(fā)生的?什么樣的力量能給人們的思想世界帶來如此巨大的沖蕩?回顧“五四”,我們會重新感受“自由”“平等”“愛國”的精神內涵。曾經(jīng)的學者文人對自由主義的理想,保持著深深的眷戀;他們穿越人性的悲憫和傷感,喚醒每個個體對人性的反思,喚醒整個社會對文明的“歷史反思”;他們禮贊生命強力,自主表達著生命的美好與尊嚴。回顧“五四”,更是為了嚴肅地思考當下,“自由”“平等”“熱情”“昂揚”等精神氣質如一雙雙有力的羽翼帶我們飛翔,引導我們在現(xiàn)代文明的理性社會,深思該關注的問題和矛盾。
在閱讀此冊書時,你需要開敞從容的心境,需要對歷史抱有敬意。沉潛涵泳,反復咀嚼,在閱讀中不斷尋找個體生命與作品的契合點,或許因一句話生感觸,或者為一個場景感傷,或許被一種情愫縈繞,或者是為一種思想撼動,或者就是僅僅喜歡那些文字的流韻……你的閱讀背景在不斷豐富,你的知識庫存在不斷更新,你會收獲獲得“新知”的愉悅,會如卡爾維諾所說,“感到它們遠比傳聞中所想象的更新鮮、更出乎預料、更不可思議”。也許有些篇目初讀未必讀懂,但請你相信“經(jīng)典”需要重讀,也值得重讀,每次重讀都是發(fā)現(xiàn)之旅,語言形式“背后”那些“文學意境的探索”“生命情態(tài)的思考”和“文化深度的積累”會讓你審美自失。
第三卷全書以“時代”為領域,共分六個專題,分別為“追逐的夢”“如此生者”“我是少年”“生活之網(wǎng)”“十字街頭”“風雨如磐”。從確定領域到每個專題的設置我們都費盡了心思,思考日益深入,編選的思路也越來越清晰,目的是伴隨你們在時代風云中感受“自由”價值的寶貴。
了解了我們的編選思路,學生們還可以隨著我們的指引大致了解第三卷精彩的內容。“追逐的夢”“如此生者”“我是少年”就是要帶我們的學生去了解民國的價值理想,去回顧“五四”時代精神的總體氣質。于是我們看到了“德先生”和“賽先生”口號下的社會不斷激蕩,也看到了文字中流傳著的“國民性”思考與“立人”思想,更會看到文字中的人物對婚姻自由、愛情自由、人格獨立的不懈追求。“追逐的夢”中,自由便是盤旋心空的夢想,它超脫一切,籠蓋一切,掃蕩一切,吞吐一切。自由如此寶貴,我們看到,蕙花渴望著窗外;臃腫貓的心里也渴望自由,當他離開溫適的生活,才發(fā)現(xiàn)自由需要付出安逸生活的代價;甚至禽鳥也不甘平庸,渴望翱翔。“如此生者”就是要思索:我們究竟該選擇哪一種生活范式?我們會看到蠶和螞蟻充分利用好每一分秒,愉快地完成工作;我們也看到江與河,精神振奮氣脈昂揚。如此生者,才是真正的造命者,傳遞人生的正能量。其實自由也與少年不遠,少年更是“青春”中國的建設者。“我是少年”寄望少年們充滿活力希望,面對迷茫要去戰(zhàn)勝,心懷志向務求高遠,懶惰務必除去,自由不可放棄,知其不可為卻為了信仰而為。
同時,必須在嚴峻的社會現(xiàn)實中才能真正了解民國的價值理想,踐行自由。“生活之網(wǎng)”告訴人們真實的生活不會總是天空藍、花兒香,每個人都無法逃避生活里瑣碎繁雜的部分,“網(wǎng)”就是對生活繁雜的生動描繪。“十字街頭”展示了自由所需要面對的一些障礙,或是人們對偶像的崇拜,或是“凡事都差不多”這樣丑陋的國民性,或是政治運動的殘酷,如“三·一八”慘案。在精神心魂的塑造上,我們唯有選擇自由與現(xiàn)實,價值與當下的合一,讓宇宙間實在的真理和每人“心坎兒里徹底的信仰”融通。“風雨如磐”讓讀者從歷史血腥的一面里,思考人本。這幾個領域展現(xiàn)的是生活的艱難、思想的陳腐、底層人的不易、國民性的丑惡、政治運動的悲劇、世界大戰(zhàn)的殘酷,可是正是這樣的時代生活,讓人們不禁探尋:什么可以成為我們深至骨髓的信仰?基于啟蒙之后的抗爭又給人的命運帶來什么改變?自由、民主在社會上具體的反映是什么?
需要說明的是,在編排第三卷的時候,我們深知你們閱讀過程中文本的歷史情境和作為學生的你們當下體驗之間的隔膜,為此我們將這些文本先與一些初中學生閱讀和分享,并指導學生記錄下閱讀最初的感受,這些同齡人用自己少年時代的思索與感悟為民國選文添加靈動的注腳,相信會讓文本之前的你感到親切,獲得許多啟發(fā)。
總而言之,第三卷就是要緊扣人們對于價值的堅守,力求更為全面地呈現(xiàn)民國學人價值理想與社會現(xiàn)實的矛盾沖突。這六個單元的選文引我們在民國的文字中徜徉,感受民國故事的溫熱有力,探尋逝去時代的精神氣質,潤澤靈魂,等候自由、光明的日子放出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