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國經典國文課·人生卷:愛流汐漲
- 鄭國民
- 1927字
- 2020-08-19 14:35:56
序 用美感成就更加豐盈的人生
沈謙
艾略特在他的詩歌《巖石》中,這樣考問我們身處現代的公民:在信息中,我們的知識哪里去了?在知識中,我們的智慧哪里去了?在生活中,我們的生命哪里去了?其實,快節奏的時代里,除了生活的奔忙之外,我們要記得用敏銳的心領略世間的一切風景,這些風景可能是自然,可能是藝術,可能是文學,可能是生命周遭的人們,進而喚醒自己對于美感的體驗,獲得生命的豐盈和自由的力量。
品味文學之美或許是所有可能性的起點。文學是民族文化的載體,品味文學可以讓我們的靈魂扎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文學可以讓我們在閱讀中行走于大千世界,并領略其間的種種美好;文學更可以帶給我們美的感動,豐富我們的心靈,恰如臺灣藝術家蔣勛所說,“文學是照進現實的一道光,彌合了世界與內心的縫隙,成就更加豐盛的自己”;文學在挫折面前可以是一種信仰,是一種拯救,“在人性眾多的挫折阻礙之中,在生命眾多的困惑迷惘之中,美,使人有反省,有思維,有渴望,有向往,有對傷痛的悲憫,也有對喜悅幸福的期待”。
打開第二卷,讓我們一起通過文學開啟對美感的追尋,重溫民國那些關于自然之美、藝術之美、人心之美、人性之美的選文,獲得更多“愛這個世界”的力量,讓愛流汐漲。第二卷以“人生”為領域,從“美”出發,共分六個專題,分別為“行旅足跡”“自然精靈”“微笑四季”“品文談藝”“愛流汐漲”“生命真諦”。從確定領域到每個專題的設置我們都費盡了心思,思考愈深入,編選的思路也愈清晰,目的是伴隨大家的成長去收獲旅途中的美麗。
這六個專題的選文,需要我們“睜開心靈的眼睛”,欣賞大自然的“妙畫”;需要我們逆著時光的流毅然而上,去看那或古拙或清麗的景,去尋那或凝重或綺麗的夢;還需要我們“激活敏銳的觸感”,走進藝術的殿堂。在對文學、藝術、人生的品讀玩味中,大家會發現文字、藝術、人生背后是民國學人盡心超脫自己的渴望:由默默無語到無拘無束地唱、笑、嘆、叫,心中充滿思慮之充實,審美自失,如醉如癡。
了解了我們的編選思路,大家還可以隨著我們的指引大致了解第二卷精彩的內容。
“行旅足跡”“自然精靈”“微笑四季”這三個專題都和“自然”有關,選文側重角度包括景觀、生靈、四季。可能是在秦淮河微漾的波紋中夜的風華,也可能是白鹿洞傳承著的書院文化,或者是隨霧彌散的黑暗中,那清菊遒勁細條染出紅芽的柔嫩,所有這些都讓我們看到源于自然的真實之美:不是單純意義的優美,而是夾雜著真實的嘆息、深刻的哲思、掙脫的渴望、抗爭的力量、靈動的真淳……
“品文談藝”以“藝術”為核心,涉及了詩歌、繪畫、雕塑、建筑等藝術樣式。我們欣賞藝術,最終是為了領略創作者以“最高的生命、理性、情緒、感覺”等自心的精神,表現自然內在的精魂。自然無往而不美,真的藝術無往而不動人。
“愛流汐漲”是關于家庭與親情的故事。我們關注父親,“不為人父不覺父愛如山”,透過父親這個角色,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時代折射在男性身上的烙印;我們關注母子的深情:嬰兒安詳地入睡,是因為有母親的陪伴,身在疆場的孩子,也常常會牽掛家中的母親;我們也關注姐弟之間的手足之情,姐弟之間充滿信任,飽含溫情,甚至充滿依戀,當代中學生多為獨生子女,閱讀相關文章,仍然可以感受到兄弟姐妹“共老”的那份情緣。溫情暖意中,人卻無法回避離別之傷。相伴身邊患難與共的伴侶卻忽然天人永隔……那種美滿幸福忽然間灰飛煙滅,痛楚催生出無數凄涼哀婉的篇章。這些片段使我們感動、感傷,是因為在每天的平淡中自有其深情。家庭生活即景,充滿生活情趣。日常瑣碎中自有驀然心動,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內心也常常“愛流汐漲”。
“生命真諦”是極富情感張力的一個專題,它關注家庭。家庭是社會的細胞,透過家庭這扇窗,我們可以觀望到時代的影跡。“戰云”等時局造就了家庭中的悲歡離合,閱讀文本,我們可以看到那些宏大歷史背景下普通人的愛恨情仇。寓言故事、哲理散文也引領我們探究、思考生命價值幾何,生命真諦何在。
需要說明的是,在編排第二卷的時候,我們先把這些文本與一些學生進行了分享,并指導他們記錄下閱讀時最初的感受,這些同齡人的思索與感悟為民國選文解讀添加了靈動的注腳,相信會讓文本之前的你感到親切,并獲得許多啟發。也期待大家對美的追尋不僅僅停留在對文字、文學的品味與欣賞中,如果你疲憊的時候踏出書室,仰看那檐頭金黃色的秋葉在光波中顫動,或是來到池邊柳樹下俯看那白云青天在水波中蕩漾,包管你有一種說不出的快感,這種感覺就叫作“美”。在獲得美感的同時,人生也日益豐富。
總而言之,第二卷選文以“美感”為領域起點,力求從民國的文字中擷取對人生的啟發,對美的牽引,從而豐盈內心,回歸生命的田園……讓我們在那些優美典雅的文字和精細美妙的畫中穿梭、思考,時光不老,情懷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