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變態不是我的錯(1)

為你瘋狂——戀物癖

你有沒有一種習慣,比如:只喜歡穿同一顏色的衣服,不然就沒有安全感;有沒有鐘愛同一顏色的東西,就像它有一種魔力,見到這顏色的東西就想買;有沒有睡覺必須抱著一個玩偶,不然就會失眠……仔細想想,我們身邊許多人都有這樣的行為,內心好像有一種慣性,使人沿著這種慣性日復一日地重復做某件事。現在我們用一個很流行的詞來形容這種現象就是“××控”,例如:“襪子控”“鞋子控”“內衣控”“玩具控”,等等。

明星大S說自己是“鞋子控”,她常說的一句話就是:“那鞋子寫了我的名字。”她家中收藏近400雙鞋子,總價值超過千萬臺幣。她曾在一個電視節目中對自己的戀鞋癖,有著不同的解讀:“我不認為自己是戀鞋癖或購物狂,而是自我要求特別高,我無法忍受女人一身高貴行頭,卻因一雙鞋沒搭配好,毀了一切。”問她鞋子收藏到底有幾雙,她大笑說:“至少逼近400雙吧。我們家本來有一面墻的鞋柜專門擺我的鞋,現在已延伸至另一面墻了,差不多是L形狀。”

女人對高跟鞋的迷戀被人視為正常,而高跟鞋的設計卻出自男人之手,是一個法國君主路易十四要鞋匠為他設計的。這位君主是個矮子,身高大約154cm,他很懊惱這件事,覺得高貴的身份地位和身高并不匹配。不久后,鞋匠為他做了一雙高跟鞋,他很滿意,又將高跟鞋推廣到了全國,給那些個子矮的人創造福音。很快,高跟鞋紅遍法國,又流行到全世界。其實,高跟鞋本身不分性別。隨著時代的變遷,高跟鞋逐漸變成了女人的象征。可是,今天許多男人也是“高跟鞋”控,他們對高跟鞋有一種特殊的情結,不是他們想穿上高跟鞋顯示自身的魅力,而是他們對高跟鞋的迷戀就等同于對女性的迷戀,甚至會穿上高跟鞋幻想自己是一名女性,給自己滿足感。在他們眼里,一雙鞋子就讓他們幻想起女性,產生性意識,時間久了便對高跟鞋愛不釋手,成了名副其實的“高跟鞋控”。

這個所謂的“控”,說的就是對某件物品或事物的依賴,時間久了這種依賴變形成了一種癖好,讓人無法自拔,達到一定程度就呈現一種病態,心理學稱之為——戀物癖。心理專家認為,這種情結大都與人的幼年經歷有關,沒有安全感的孩子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占有欲和控制欲。這些孩童幼年缺乏安全感,膽小、畏縮、帶點自閉,除了跟家里人接觸,很少跟同齡小朋友一起玩。據臨床了解,一些患者童年就習慣于抱著母親的衣物、頭巾睡覺,否則就不易入眠。這類情況如不及時糾正,長大后就容易形成戀物癖。

有個戀物癖的患者去看心理醫生,據他自己講述,自己在幼年時就很自閉。到了十幾歲的時候,他有天無意中看見了姐姐的內衣,那一刻他心里就有一種說不出的異樣感覺,眼睛忍不住地一個勁兒盯著看……于是他偷了姐姐的內衣放在自己的房間,一有空就拿出來玩,每次都能得到一種很莫名的滿足感。起初自己也不覺得哪里不對,可是后來,這種狀況越來越嚴重。他經常偷各式各樣的女士內衣,有次他去朋友家,見屋子里掛著女士內衣忍不住偷了兩件,可是卻被朋友發現了,自己當時尷尬不已,恨不得馬上消失。他這才認識到自己的問題的嚴重性,決定來看心理醫生。醫生認為他這是由于對異性肉體的原始欲望和渴求所致,其根本原因是這位患者小時候依賴女性,產生了性意識混亂。一些天生膽小內向或是家教比較嚴厲的小孩尤其是男孩,就很容易發生異常,做出常人難以接受的舉動,導致了戀物癖。

戀一些東西是人之常情,是天性。人生下來本能地對自己熟悉的東西產生依賴,視其為依靠,是我們對這陌生世界唯一的信任。所以,人在孩童時期都有一種對親人的依戀感,通常是媽媽。親人可以庇護孩童不受外界侵害,有的家長將孩子看護得無微不至,導致孩子過分依賴家長,孩子只有和家長在一起時才會獲得安全感。但是由于家長平時繁忙,隨著孩子漸漸長大,家長對孩子的照顧也沒有那么周全。孩子無法像從前一樣時時刻刻依賴家長,所以,他們便把這種依賴轉移到了物品身上,尤其是媽媽的物品,當孩子需要媽媽時,他就會把這種象征媽媽的物品當作是媽媽,從中獲得安慰。

有個小男孩,他每晚睡覺都要抱著一塊毛巾,將毛巾在臉上反復摩擦才能睡得著,那塊毛巾他已經抱了兩年了,毛都磨沒了,他死活不肯扔,走哪都要帶著,否則便無法安睡。這種現象被心理學家稱為“皮膚饑渴”。身體或皮膚需要與某種舒適的物品接觸,使得孩子不僅在皮膚上體會到舒服的感受,更重要的是他們得到了一種心理上的滿足和安全感,所以才能安睡。像這樣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或多或少都會帶點戀物的情結,人的安全感來源于周圍的環境,如果周圍的環境突然改變,人的內心便會產生焦慮,所以,需要一種熟悉的東西來滿足自己。

露西是個5歲的小女孩,整天手里都抱著一個奶瓶,自1歲時斷奶后,露西每天睡覺都要拿著這個奶瓶,放在枕頭旁邊。她不吸奶瓶,只是得看見它,聞到這個氣味,不然就會哭鬧。露西的媽媽為了讓她戒掉這個習慣,偷偷地把奶瓶藏起來了,可是露西哭鬧了一天,晚上也不肯睡覺,媽媽沒辦法,只好把奶瓶還給她,并決定帶小露西去看心理醫生。心理醫生初步診斷小露西有戀物癖。

許多孩子都會有戀物情結,當家長察覺時要及時糾正孩子這樣的行為,否則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重度的戀物情結會使孩子根本無法離開所戀之物,萬一失去此物,他的整個世界就如同陷入黑夜一般,可能會因此形成心理陰影。有的孩子到了青春期,隨著生理的需要,對性的萌動,很多輕度的戀物情結就會發展成為戀物癖。科學研究表明,許多戀物癖者在兒童或少年期就已顯示出明顯的戀物跡象,到了青春期后就會對異性的身體產生很強的好奇心,他們沒有正常的渠道滿足這種好奇心,便采用自己對物品的依賴習慣,通過異性的物品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

如果家長發現孩子有戀物的傾向,表示他現在感受到自己很孤單,缺少安全感。此時,家長應該和孩子及時溝通,增加與孩子相處的時間,盡量減少孩子獨處的時間,尤其是晚上。多增加孩子的戶外活動,讓他多和同齡人接觸,轉移其注意力。另外,家長要注意根據孩子年齡給予其正確的性教育,引導他們正確認識兩性生理,滿足他們對異性的好奇心理。在與孩子溝通時要注意語言上的得體,切忌嚴厲批評和一些帶有人身攻擊意味的詞語,鼓勵的語言此時最有效。家長對于孩子的戀物行為不必過度緊張,尤其是有些孩子對異性物品的迷戀,家長不要將其視為道德品質的問題,其實這是一個心理問題,應當帶孩子進行心理治療。

對某種東西的迷戀是一種心理依賴,這種依賴在許多人身上都會有,人們對這種依賴陷入的程度有深有淺,陷入極深的人畢竟不多,但一般程度陷入的則比比皆是。你的床上是不是放著幾只陪你從小到大的布偶,會不會缺少了它,就會難以安眠;你是不是凱迪貓的忠實粉絲,所有的東西都要帶有凱迪貓;有沒有收集的習慣,郵票、漂亮的筆記本之類的……這些癖好都無傷大雅,也不會給自己和別人帶來危害,而有的人對物品的迷戀已經開始扭曲了,使得自己的人生也扭曲了。有位名為李進奎的韓裔日本男子,竟然跟一只抱枕結婚了!他愛上了這只抱枕上印的一個日本漫畫人物——菲特·泰斯塔羅沙。他的家人說:“這個孩子對這只抱枕像著了魔一樣,他無論走到哪兒都會帶著它。他們會一起去見朋友,一起睡覺,就連上班也要帶在身邊。有次他帶著這只抱枕和朋友一起吃飯,他將它擺放在自己身旁的座位上,還為它點了一份飯菜。”

這位男子對抱枕極端沉迷,過分依賴不能自拔,呈現出一種病態。而我們對物品的一般依賴,也是一種心理上的安慰。可能在我們內心都有一些懷舊情結,或者是我們在這競爭激烈的社會中唯有在這個熟悉的角落里,沉溺在虛幻安全感的中間,才能獲得內心的平靜。總之,人的心理是復雜的,也是脆弱的,我們在關注物質世界的同時還要關心我們的心靈。

我其實想成為另一個人——多重人格

“我是誰?”這是一個深奧的哲學問題,在工作和生活中,我們有時會扮演多種角色,比如在家里,我們扮演的可能是父母的兒女,孩子的父母,妻子或丈夫;在公司,我們是公司的員工,或是員工的領導,或是他人的同事……在眾多的角色轉換上,我們的性格、行為舉止都會因為角色的不同而發生變化。有人甚至開始懷疑活在現實中的“我”是不是真的我,在某種情況下表現出的是“真我”,而在另一種情況下表現的則是“假我”,哪個才是真正的自己?為什么會這樣呢?我們又該如何面對這多重角色呢?

我們在不同的人面前展現不同面的自己也是很自然的一件事。在家里,我們會表現出溫柔體貼的一面;在公司,我們會表現出嚴肅認真的一面;和朋友在一起,我們會表現出輕松幽默的一面。在自己熟悉親近的人面前,我們會放松自己,做更真實的自己。在一些不熟悉的人面前,我們可能會隱藏起一部分真實的自己,時間久了,連我們都困惑了。沒有人能做到在所有的人面前完全一樣,都有多面性,所謂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大多數人會給自己一個性格上的定義,我是開朗型的、我是內向型的、我是理性型的、我是沖動型的,等等。有的人也稱自己是多重人格,說自己性格復雜。

有的人可以在這眾多的角色中轉換自如,但有的人卻在壓力下應對不了這些角色的轉換,突然做出一些和自己日常反差非常大的行為,就像變了一個人一樣。例如:有的人平時個性溫柔,可是突然發起火來很是可怕,砸了屋里的東西,發泄自己的憤怒。等到一切平靜之后就連他自己都驚呆了,眼前一片狼藉,便開始問自己,剛剛發瘋的那個人是自己嗎?還有一些人在生氣的時候頭腦一片空白,做出許多過激的行為,甚至傷害別人,過后自己全然不知曉。還有的會表現出人格的不連貫性,可能有的時候正在好好地與別人說話,在某些話題的刺激下卻忽然暴躁地指責別人不該用那樣的語氣跟他說話,或者與交談的人突然說些很不相干的話,言談舉止忽然像是變成了另一個人。這種表現就是一種人格分裂。

多重人格分裂學名又稱為“間歇性人格分離”,臨床上的主要特征是,患者自己將內在的意識活動,從整個精神層面解離開來以保護自己,但也因此喪失原來的自我。美國有篇報道,很久以前有一位名叫克魯博的人,他竟然有三種不同的人格。這三種人格會在不同的時候出現。克魯博在25歲時創立了自己的公司,經營得非常好,父母說他從小就很聰明好學,個性沉穩,一直都很優秀。可是他父母卻不知他經常半夜出沒各種娛樂場所,凌晨喝得爛醉回家,白天正常上班。有一次他父母無意中發現他晚上不在房間,第二天便詢問他,他卻全然不知,說自己一晚上都在房間睡覺,自己最不喜歡晚上出去應酬了。而事實上他確實不知道,晚上的時候他就變成另一個自己強尼,而且和平時的自己反差很大。后來,他的人格分裂更嚴重了,出現了第三人格,是個性格粗暴的男人,非常冷血,開始的時候虐待自己的狗,后來更嚴重,有一天,他和鄰居因為家里的菜地發生了爭執,晚上的時候,他悄悄進入鄰居家,將熟睡的鄰居殺死。當警察來抓他的時候,他自己大喊冤枉,說他根本不認識這個鄰居。有些人確實會像案例中的人一樣,在不同角色之間轉換,這些角色有不同的記憶和個性。這樣的人會出現暫時性失憶的現象,即他剛剛做過某事,現在你問起他來,他卻聲稱不太記得了,甚至根本就矢口否認。

患者一般都具有兩種以上的人格,由于主人格不夠強大,在某些打擊或刺激下,子人格會一下表現出來,往往是小時候受過什么傷害,他們不敢面對,選擇躲避,把內心的軟弱藏在心里,慢慢形成了多重人格。人會有很多負面情緒,如悲傷、抑郁、孤獨等,但是一般人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慢慢好轉。現實中也存在不少有心理障礙的人因無法管理這些情緒而表現出其他人格,而且當他們到了新的環境生活,可能還會增生出新的人格。這些人無法像大多數人一樣可以在不同時間表現出相對穩定的、一貫的、完整的人格特征。

姜文和趙薇主演過一部叫《綠茶》的電影。在戲里,趙薇飾演了一位名為吳芳的大齡女博士,不停地相親,姜文飾演的陳明亮就是他的相親對象之一。每次與陳明亮見面時,吳芳都要點一杯綠茶,陳明亮很好奇,便問她為什么總是喝綠茶。吳芳說:“我有位朋友叫朗朗,彈得一手漂亮的鋼琴,人也年輕漂亮,很受男人喜歡,她常對我說可以從一杯茶預測一個人的愛情。”有一天晚上陳明亮在一家酒吧里見到吳芳正在彈鋼琴,此時的吳芳很不一樣,長發披肩,美麗性感,陳明亮都看傻了,等吳芳演出完畢后,陳明亮走上前去說:“吳芳,沒想到你還有這樣的一面。”吳芳笑笑說:“你是誰呀,每天像你這樣和我搭訕的男人有很多。”陳明亮說:“吳芳,白天我們才見過面,現在裝作不認識我嗎?”吳芳說:“我根本不是什么吳芳,我的名字叫朗朗,我也根本沒見過你。”說完便揚長而去。幾日后他遇見吳芳時詢問起晚上酒吧相遇之事,吳芳也一臉茫然,說他一定是認錯了人。在之后的日子,陳明亮便糾結于面容一模一樣,性格和行為卻截然不同的兩個女子之中。

電影里趙薇飾演的這個角色便有兩種不同的人格。吳芳一直希望自己能夠收獲一份愛情,可是由于她呆板,穿著打扮老氣,與他相親的人大都被這位女博士嚇跑了,吳芳一直幻想自己能夠變得嫵媚動人。一些幻想的滿足感可以創造另一個人格,有時候,我們和這些人格會有一些互動,仿佛他們是不相干的其他人。這可能是滿足我們內心里的某種需要吧,就像有些個性孤僻的人,他們渴望朋友,可是這個愿望在生活中得不到滿足,時間久了就會出現一個幻想朋友,尤其是孩子,他們心理發育不健全,在某種刺激下會出現一個幻想的朋友或是自己一下子就變成了這個人,并稱自己是被附體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拉善左旗| 云和县| 自治县| 延川县| 手机| 集贤县| 洛宁县| 镇平县| 梁河县| 行唐县| 防城港市| 攀枝花市| 会泽县| 花莲县| 丰宁| 庆阳市| 扶风县| 定日县| 贺州市| 丹寨县| 普洱| 子洲县| 太湖县| 澎湖县| 格尔木市| 沙田区| 鲁甸县| 彝良县| 蓝山县| 阜新市| 卢龙县| 都兰县| 三门峡市| 西贡区| 安吉县| 湛江市| 玛多县| 闵行区| 黎平县| 宜宾县| 石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