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單身男人
- 春風沉醉的夜晚:經典情愛電影大紀錄
- 央北 第二影子
- 3093字
- 2013-12-12 23:44:29
劇情簡介:
本片改編自克里斯托弗·艾什伍德1964年的同名小說。故事背景是1962年的南加州,喬治是一所大學的教授,平日里他風度翩翩,舉手投足間都極具紳士風范。在學校里,喬治是一個受到學生愛戴、同事尊敬的老師;在生活里,他是一個和氣、善良的中年男子。不過,喬治的性取向異于常人,他是一個公開了身份的同性戀。在大學的校園里,他和自己的愛人一起生活了16年。
可是,不幸卻恰恰選擇了這一對男人,喬治的愛人出車禍死了。面對自己愛人的離去,喬治迎來了自己生命中最黑暗的時期,他竭力在人前保持著溫文爾雅的紳士形象。卻日日活在對故去的愛人無盡的回憶之中。他甚至與同愛人一樣有著性感唇形的西班牙男子攀談,隨著時間的消逝他變得郁郁寡歡、變得沉默不言。很多時候,他甚至想過要自殺——畢竟在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在喬治這個年齡想要再找到一個同性戀愛人難于登天。不過,這個時候,他的同事沒有拋棄這個可憐的男人,他們來到喬治的身邊,為他分擔痛苦。他的“閨密”查萊利,顯得特別關心他,因為查萊利自己也在經受著生活的痛苦。查萊利試圖借機向喬治表白,彌合他失去愛人的創傷,同時拾回兩人逝去多年的舊情。然而查萊利低估了喬治對吉姆摯愛的程度,她和喬治已經不可能回到從前。
幕前幕后
最美的同性戀文學
克里斯托弗·艾什伍德的小說出版于1964年。在那個充滿了躁動、反叛和不安的年代里,這樣一部沉靜而悲愴的小說,被評價為“最美的同性戀文學”。在那個年代里,同性戀開始大規模地上街游行,表達自己的性取向,聲討自己戀愛和結婚的權利。1980年代的早期,剛剛20歲出頭的湯姆·福特讀到了這本小說,尚處在懵懂時期的他還不能完全理解書中的那種“同性之愛”,但是小說依舊打動了他。福特說:“我當時已經明白了自己是一個同志,但是還沒有一個戀人,我也沒有公開宣揚這件事。正好是在那段時間我看到了這本小說,小說中苦悶、悲觀和彷徨的情緒打動了我。那種令人窒息的壓抑氣氛和消極的情愫真真切切地寫出了我的感受。我渴望找到自己的愛情,但是又無處開口,就像小說里的喬治一樣,我甚至想過自殺。”在讀過小說之后,喬治的形象就在福特的腦海中長久地停留。他說:“當時,這本書打動我的是主人公的單純和勇敢。2006年,當我尋找一個合適的項目去籌備我的第一部電影拍攝的時候,我經常想起這個小說,書中的男主角喬治總是在我腦中揮之不去。我于是又重新讀了一遍這本書。”
從1980年到2006年,將近30年的時間,福特從一個青澀的少年長成了一個在時尚界呼風喚雨的大腕,但是拍攝這個影片的念頭,時時刻刻縈繞在他的心頭。可能對于福特而言,拍攝《單身男人》不僅僅是處女作這么簡單,它更像是福特在大銀幕上的回歸之旅。福特說:“對于四十多歲的我來說,這書中傳達的信息又不一樣了,重要的是讓我產生共鳴,撞擊著我的心靈最深處。一個男人某一天不能看到自己的未來,這是多可怕的事情;諒解看似是生活中的小事,其實比大事還難于處理。所以,電影里面有我很多感覺。我覺得生命是現在最重要的,它和我現在的內心非常接近。”
湯姆·福特的自我表達可能對于湯姆·福特而言,沒有什么事情能真正算得上是“冒險”。臨危受命之下來到古奇的他用了九年時間,把這個瀕臨破產的小作坊打造成了市值43億美元的時尚航母。就在他成功登頂并且擁有自己時尚品牌的時候,他卻從時尚界一腳跨到了電影界,拍攝了他的處女作《單身男人》。這部處女作一經亮相就獲得了無數好評,并且還為主演柯林·菲爾斯拿下了威尼斯電影節的影帝桂冠。如果僅僅就處女作而言,這個成績可謂輝煌。對于為什么去拍電影,湯姆·福特說:“無論是時尚還是電影,都是資本運作的結果。可是電影對于我而言,顯然要更純潔一些,雖然它也涉及巨大的資金和方方面面的投資、收益,但是我并不需要依靠票房生活,我在時尚界已經賺夠了錢,電影對于我而言,更像是一種表達和溝通的途徑。它只要能表達出我的想法,這就足夠了。票房并非我考慮的對象,因為我一旦被票房限制,并且要依靠電影掙錢或者是出名,那么電影對于我而言就不再純潔了。我何苦又要在電影上賺錢呢?
畢竟我在時尚圈里賺錢更容易也更保險。”“拍電影是我一直想做,卻不太敢涉足的事情”,在談及首次“觸電”的感受時,福特說,“我們都會習慣于把自己關在一個相對封閉而且又安全的小圈子里,我們都不敢去冒險,這也使得我們的生活變得枯燥和乏味。時尚界雖然很光鮮,但是它現在大不如前了。對于我個人而言,拍電影一直是一種夢想,也是一種冒險,我需要用電影來表達我在時尚界沒有表達出來的東西。就像是設計師的工作一樣,導演一樣要設計人們是怎么穿衣服的,是怎么吃飯的,是怎么生活的,甚至是怎么死亡的。”影片在威尼斯電影節上放映之后,很多影評人都指出影片中帶有強烈的王家衛的風格,從影片色彩、鏡頭序列到畫面構圖莫不如此。對此,湯姆·福特解釋說:“每一個人,每一個熱愛電影的人都會被一些大師級的導演所影響,并且不自覺地在自己的影片里使用他們招牌式的鏡頭。我對很多導演都非常推崇,但是我最敬仰的還是王家衛。我從他身上得到了很多靈感,并且放在了這部電影中。”
本片是著名時尚設計師湯姆·福特的導演處女作。
柯林·菲爾斯憑借本片獲得第66屆威尼斯電影節最佳男主角獎。
柯林·菲爾斯原本并沒有檔期來扮演本片主角,后來影片拍攝的時間有了變化,柯林·菲爾斯也可以參與本片了。
湯姆·福特透露片中Kenny一角本來并不是由尼古拉斯·霍爾特扮演,而是給了一個更為有名的演員,但該演員在拍攝五天前的試裝時并未出現,于是福特想起了尼古拉斯·霍爾特的試鏡錄像,最終決定由霍爾特來扮演。
湯姆·福特表示,王家衛的《花樣年華》對影片的影響很大。
畫外之音
這是一部充滿了王家衛感覺的美國電影,期間意識流的拍攝手法運用巧妙,在喬治決定自殺的一天里,我們跟隨他的記憶一起重溫他與吉姆的相識、相戀。曾有人問我,你為什么怕死?我說,是怕失去,死亡是一種永久的失去。當你在世間有牽掛時,你會怕死,如果這牽掛成為你活下去的意義時,你會更怕死。
喬治一定也是恐懼死亡的,影片中他試圖自殺時,反復斟酌自殺的姿勢,甚至害怕弄臟床單找來睡袋,但那些曾經存在于他生命中的溫暖,好友查萊利,學生波特的關心,陌生西班牙男子的好意都無法再喚起喬治的生存之心。
喬治是留給自己一線生機,想看看除了吉姆他能否再為了其他而存活,但那些的其他只能讓他無數次想起吉姆。在曾經熱映的電影《志明與春嬌》里春嬌說:“張志明,我曾試圖離開你,但最后我發現我成了另外一個張志明。”長達16年的愛情,即便愛情不是一把烈火而是一泉溪水也早已將原來的彼此摧毀,這16年的時間早已因為對方重新塑造了另外一個自己。愛情,是為了找到生命的另外一半。當另一半與你血肉交融時,他的死亡,即是宣布了你的死亡。喬治在影片開頭時曾與學生探討什么是恐懼,他說,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恐懼。談論至此時,他語調高昂,心中似乎早已沒有了恐懼。闡述完這一切后,他疲憊不堪。也許那一刻,他是在反抗恐懼,但最后他接受恐懼并不再恐懼。
是啊,當你最害怕失去的已經失去,那還有什么恐懼呢?
影片的結尾,喬治有一段自白,說在他生命中的某些時刻,哪怕只有幾秒,他曾獲得過一種絕對的清澈,他是去感受而非思考,世界因此變得清晰而新鮮。他試圖去捕捉、去延長這種絕對清澈平和的瞬間,但它們無一例外地轉瞬即逝。盡管如此,喬治依然認為,他生命的意義,他的全部人生,都在于那些珍貴的瞬間。
生命的意義或許不在于死亡前的輝煌與成功,而是生命真正找到了它的內核,那是即便擁有一瞬美好與珍貴便可消亡,時間終將帶我們奔向虛無,我們的存在是該有它閃亮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