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米爾克
- 春風沉醉的夜晚:經典情愛電影大紀錄
- 央北 第二影子
- 2608字
- 2013-12-12 23:44:29
劇情簡介:
1970年的一天,米爾克的生日,他在地鐵站遇到一位年輕俊俏的男人,叫斯科特·史密斯。作為小混混的斯科特身上有太多的迷人氣息,米爾克被他身上的獨特氣質深深吸引。兩人在地鐵上熱烈地交談起來,達到共鳴。這一年米爾克40歲。他們一路向北,把愛車開往舊金山。米爾克發現他對斯科特不僅僅是朋友或者哥們兒那么簡單,而是一份深切的愛,這種愛發自內心深處。更令人想不到的是,斯科特也對米爾克一見鐘情,他們是彼此喜歡,彼此情投意合。于是兩個寂寞的男人走到一起,為了逃避熟人的眼光,兩個人一起搬到舊金山,合伙開了一家攝影器材店鋪,做著小本生意,自給自足,生活有了保證。交往的時間久了,他們的戀情也被很多人知道,在圈內傳開。
后來,他們的小店成為舊金山同性戀人聚集的場所。和他們一樣,那些同性戀人在這個小店里傾訴自己的同志感情。隨著接觸的同性戀人越來越多,米爾克和斯科特發現整個美國都在革新。但在對于同性戀的態度上還是趨于保守和歧視,尤其是政府和警察的態度更是讓他們不能接受。因此,米爾克決定從政,競選公務員,企圖用自己的力量改變當前的不滿。后來,在一位女同志的幫助下,最終順利地當選政府調查員。
但是,米爾克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工作中,斯科特離他而去。他一個人生活,一個人為同性戀事業奮斗。當選后的米爾克利用傳統媒體、慷慨激昂地闡述著自己的政見,很快贏得了舊金山市市長喬治·莫斯科恩的大力支持。
然而,就在米爾克高舉勝利的旗幟時,死亡之刀正向他涌來。那個保守派成員丹·懷特叫他去會議室談判,而他根本不知道懷特早已經展開了刺殺他的計劃……
幕前幕后
1. 本片的哈維·米爾克由西恩·潘飾演,他是美國演員,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成名。他是歷史上第二位集戛納、柏林、威尼斯三大電影節和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的人。第一位是杰克·萊蒙。不過他的名氣可不能全部歸功于他迷人的演技,他的壞脾氣和與麥當娜的短暫婚姻也是使他家喻戶曉的主要原因。2003、2009年西恩·潘分別憑借在電影《神秘河》和《米爾克》中的精彩演出兩次奪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他還因出演《死囚漫步》、《甜蜜與卑微》以及《我是山姆》而獲得奧斯卡提名。與麥當娜離婚之后,西恩·潘與另一位80年代的偶像女明星羅賓·懷特共同創辦了一個公司,兩人后來又共同主演了《她是如此可愛》。經過數年的互相考驗,二人于1996年4月共結連理。至今,懷特與潘已經養育了一對孩子。
2. 本片的斯科特·史密斯由詹姆斯·弗蘭科飾演,他是美國好萊塢著名演員。最經典的銀幕形象是系列電影《蜘蛛俠》中最終成為大反派的哈里。在2011年8月6日上映的美國影片《猩球崛起》中飾演男主角威爾,并因在《127小時》中的出色表演獲得了2011年第83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提名,前途無量。
3.本片的導演是格斯·范·桑特,1952年7月24日生于美國肯塔基州路易斯維爾。
他導演的短片《自殺的五種方式》及《我的新朋友》在1987年獲柏林影展最佳短片泰熊獎,開始引起關注。1989年編導的《迷幻牛郎》及1991年編導的《不羈的天空》,雙獲美國獨立精神獎最佳劇本獎。《迷幻牛仔》贏得一致好評,確立了他本人青年導演近衛軍的地位。
4. 本片的編劇是達斯汀·蘭斯·布萊克,他出生于1974年美國加利福尼亞的薩克拉門托(Sacramento),他是一位編劇、導演、制片人以及同志活動家。代表作是showtime的電視《big love》和電影《米爾克》。2009憑借《米爾克》獲得奧斯卡原創劇本獎。
5. 本片是一部曾被美國時代雜志選為20世紀代表人物之一的同性戀政治家哈維·米爾克的紀錄片。該紀錄片講述了哈維·米爾克為了爭取同性戀者的合法權益而從政,但最終卻被保守派刺殺的傳奇的一生。
6. 本片中米爾克工作的店“castro camera”的場景是在現實中一家叫作“given”的禮品店中拍攝的。電影工作人員和禮品店店主一起改變了店的裝潢擺設,在這個店中還拍攝了一場影片中出現的照相機店的場景。
7. 導演格斯·范·桑特談到《米爾克》電影版的拍攝時,他說:“對于哈維·米爾克,我是抱著非常尊敬的心情去拍攝它的。他是非常大膽和革命的人。在美國的民主自由之下,同性戀所受的歧視在幾十年來一直存在,米爾克無疑是在推進同性戀合法的進程里,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個人。他為這件事奉獻了自己的生命,在這一點上非常地遺憾,也讓我們更加地尊敬他。在拍攝本片的前期資料搜集里,我接觸到了更多關于米爾克的事情,從他小時候到長大,再到從政,使我感覺到米爾克是一位非常‘精彩’的人物。在他身上有許多的故事,我很想全部都拍攝下來,讓本片成為記錄米爾克一生的完整紀錄片。當然,最終我們還是做出了取舍,把影片關注的焦點集中在他從政前后的心態變化,以及與詹姆斯·弗蘭科扮演的戀人史密斯之間的故事。”
畫外之音
本片改編自真人真事。哈維·米爾克,一位在上世紀70年代為捍衛同性戀合法而最終遭受刺殺的傳奇人物,他的經歷被數度寫成小說和拍攝成紀錄片。該紀錄片講述了哈維·米爾克為了爭取同性戀者的合法權益而從政,但最終卻被保守派刺殺的傳奇一生。
影片以米爾克的回憶講述,感情的表達隨著情節的需要緩慢地展開。1975年第二次內閣競選,米爾克闡述了自己的政治觀點,使同性戀受法律保護。人性本善,他希望同性戀和其他的人一樣擁有民主和權利。
作為紀錄片必須得真,《米爾克》這部電影很真,但也少了很多細節的描述,多了嚴肅,少了輕松。影片集政治、種族等眾多被回避的元素在一起。所以,看起來是相當吃力,冗長乏味是影片的特色。但是也有很多的感情色彩,比如米爾克說:“杰克走了,我沒有時間悲傷,任何一個人都有民主與自由。”
就像影片中米爾克所說的一樣:我們拯救自己,長痛不如短痛。亮出你的不足,亮出你的弱點。只有這樣同性戀也會幸福,欲與情同樣會得到滿足。西恩·潘的表演可圈可點,他把米爾克另一身份——政治人物的神情表現得栩栩如生,讓人不得不贊嘆西恩·潘尺寸的拿捏。當米爾克為了同性戀平等權利與自由抗爭時,他的情人斯科特卻離他而去。他是何等的悲傷,何等的落寞,但這并沒有阻礙他前進的腳步。當他奮斗了大半輩子最后有點成就時,死亡之刀向他揮來,他被刺殺,永遠地倒在人們的記憶中。在這之前,他看了一場舞劇,它是悲情的,象征著死亡。
假如,米爾克沒有被刺殺,那么他會不會隨著歲月滾滾向前改變自己的男同思想?但愿沒有。但愿他的后半生能得一人心,白首不相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