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斷背山
- 春風沉醉的夜晚:經典情愛電影大紀錄
- 央北 第二影子
- 2965字
- 2013-12-12 23:44:29
劇情簡介:
1963年的燦爛夏日,懷俄明西部,年輕的牛仔杰克·特維斯特與恩尼斯·德爾瑪因同為牧場主喬·阿桂爾打工而相識。杰克比較健談,且騎術高超,恩尼斯自幼父母雙亡,性格內向寡語。人跡罕至的斷背山深處,高山牧場的放羊工作單調而艱苦,隨時有遭遇野獸襲擊的可能,不得不有人看守羊群,和羊群睡在一起。起初二人一個放羊,一個看營地,少有交流。直到有一天,二人晚飯時喝多了酒,深夜又分外寒冷,于是杰克與恩尼斯同帳共裘而眠。在酒精與荷爾蒙的作用下,他們之間發生了“不該發生的事”。空虛寂寥讓兩個19歲的青年彼此相愛了,一個做飯,另一個放羊,篝火邊長談,帳篷內歡愛,同性間的純美真愛伴隨二人度過了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夏日時光。
季節性放牧工作結束后,迫于世俗的壓力,杰克與恩尼斯依依不舍地踏上了各自的生活旅程。杰克憑著精湛的騎術成為了德州的競技牛仔,依靠著妻子露琳家族的扶持,事業蒸蒸日上;留在牧場的恩尼斯迎娶了自己的青梅竹馬阿爾瑪,每日為嗷嗷待哺的女兒奔忙,過著平凡清苦的日子。
彈指間四年過去了,飽受相思之苦的杰克給恩尼斯寄去明信片,說自己做生意外出時要路過懷俄明,希望能見上一面。重逢后的杰克與恩尼斯深情擁吻,時光的流逝并未沖淡二人心中熾熱的情感,在隨后的十幾年中,杰克與恩尼斯都定期約會釣魚。表面上的婚姻讓阿爾瑪的內心苦楚不堪,她知道丈夫每年消失在斷背山中與老友杰克釣魚的真正原因,而杰克與恩尼斯也經受著同性戀所招致的巨大偏見和世俗壓力。
最終,廝守一生的愿望因杰克意外喪生而終止。在杰克去世后,恩尼斯來到了杰克父母的農場,想把杰克的骨灰帶回到二人初識的斷背山。在杰克的房間里,他發現了一個秘密:初識時他們各自穿過的襯衫被整齊地套在了同一個衣掛上。這個秘密讓恩尼斯潸然淚下,他意識到杰克是多么愛他,自己又是多么深愛杰克。但無論愛是怎樣的濃烈,最終見證它的只有那座壯美蒼郁的斷背山。
創作背景
1997年10月13日,普利策獎得主安妮·普羅克斯的短篇小說《斷背山》首次刊載于《紐約客》,隨后則由著名作家拉里·麥克默特里和黛安娜·歐莎娜改編。數月內便對學術、時裝和鄉村音樂等不同文化領域產生了廣泛影響,甚至引發了一輪新的西部牛仔服飾風。
《斷背山》上演以來少有批評之聲,影評也完全是一邊倒,或許就勝在“政治正確性”——同性戀在美國的待遇和種族問題如出一轍,是個碰不得的燙手山芋。但盡管有金獅護身、并被認為是2005年度(或許也是有史以來)最為成功的同性戀題材電影,但因敏感的同性戀主題,《斷背山》在院線放映時卻屢遭抵制和挫折:該片僅在全美683家影院上映,票房收入也不過3000萬美元。美國的保守派和宗教團體曾發動6萬人聯名抵制《斷背山》沖刺奧斯卡,而最為保守的猶他州電影院則干脆禁止上映該片。也許布什的回答頗能代表美國主流社會對于這類題材影片的態度:“還沒有看過,但已經聽說了。”日前,風頭正健的《斷背山》失意于奧斯卡最重要的獎項——最佳影片獎,為此,安妮·普羅克斯在日發行量120萬份的英國《衛報》上發表文章指責保守的奧斯卡口味:“不但和現在改變中的大文化潮流以及美國的社會動蕩脫節,而且和他們自己被隔離的城市脫節。”
李安在獲獎感言中說:“電影的力量改變了我們一貫的思維方式。”而新一輪即將炮制出爐的同性戀題材影片正躍躍欲試,也許,《斷背山》的成功與其說是同性戀對于主流社會的逐步勝利,不如說是商業至上的保守夢工場好萊塢又開掘出了一處可深挖一番的金礦。
自《綠巨人》之后便一蹶不振、處于半退休狀態的李安本著療傷的心理接手了《斷背山》,以備受贊譽的東方人的細膩、含蓄和執著將“沉郁、冷靜、沒有任何累贅”的原著稀釋成了一杯溫開水,普羅克斯的小說如同真實的懷俄明州:粗糲嚴酷,沒有任何修飾,有一種倔強的沉重和蒼涼,而李安卻將普羅克斯筆下的殘酷自然環境演繹成了明信片中的美麗風景。
對于將《斷背山》看作是爭取同性戀婚姻權利先鋒的看法,李安本人的態度則十分明確:“這部電影不是為同性戀權利呼喊,也不是對同性戀保守的觀察。我是一個戲劇家,對我來說的底線是愛情故事。”并強調《斷背山》既不是一部同性戀影片,也不是一部西部片,更不是許多影評人所說的“同性戀西部片”,因為“這些貼標簽式的評語恰恰使人忽略了電影本身”。李安看重的恰恰是一種可以大力宣揚并萬無一失的普世價值理念:“愛是可以超越文化差異的,當愛降臨時,異性之愛與同性之愛是毫無差別的。”
畫外之音
第一次看《斷背山》,是因為同學起哄,似乎大家都對同性戀這個群體充滿了好奇。大家原本帶著娛樂與調侃的心態觀看,電影結束時所有的人卻都笑不出來,那種集體長久的沉默讓我難忘,我給G發了短信:大愛無疆,此情永久。
再次看《斷背山》是為了重溫,也是為了去寫下些什么。觀看時恰好好友L在網絡上詢問我在干什么,我答,在看《斷背山》。彼端是L打來一串省略號。
L一直是反同派,最初我提起關于同性戀的話題時總是受到他激烈的語言反擊。后來,我不再提那些話題,偶爾在書店與街頭接觸到關于同性戀的話題時,我也避而不論。L是個性格溫和的人,在這類公共場合他唯有一笑。
李銀河說過,我起初以為,只有兩個很美的人在一起才能有美的畫面,后來才發現只要兩個人在一起就會有很美的畫面,這與相貌無關,因為愛是美的。
曾有同性戀網友給我講述他的初戀:
彼此相熟一年卻未見過面,他比他大三歲,那時網戀充滿曖昧,說出見面或者赴死的誓言都會被當作兒戲。他跟他說,年末時要來看他,他只當作是戲言。直至他出現他面前時,他跟我說,那一刻,覺得整個世界都在為他發光。
我想所有的人都會羨慕與祝福純真而動人的感情。
聽完這個故事后,我對L說,如果連愛都有錯,那么世間怕是沒有對的事情了。如果他愛你,那么只要他有,他都會給你,哪怕他沒有,他也會想盡一切辦法給你。
在看《斷背山》前我一直在想象男人之間的愛情會是什么樣的,當影片最初以蒼茫大山映入眼簾時,我否定了以前的一切想象,比如兩個男人戀愛一定有一個男人把自己當作女人來看待。那樣蒼茫與壯美的大山,充滿了濃烈的陽剛氣息。
杰克與恩尼斯的愛自始至終都是無聲而沉重的,他們無須如男女戀愛般將“我愛你”掛在嘴邊,男人始終是行動派,習慣以肢體語言來表達感情。杰克用繩子套住恩尼斯,不想他走,兩人幾次拳腳相加,不是因為仇恨而是由于愛太深而無法言說。
那個時代,男人與男人的愛情是不被允許的,正如基督教所稱:“那是違反神的旨意的。”所以恩尼斯腦海中總是閃現當初父親帶著他看村里同性戀者被處死的畫面。
年少時的自己常對他人說,殉情是為最深徹的深情,將以生命來譜寫愛情。第一次觀看《斷背山》時,有些反同分子戲謔地說,他倆那么相愛,為什么不一起去死?我笑了,殉情是逃避與妥協,也就是他們都贊同這個世界不允許他們的愛存在,所以才赴死。那不是最深徹的深情而是最懦弱的感情,自己都在否定自己的感情。恩尼斯在影片的最后對著斷背山的照片說:“杰克,我保證。”那一刻,我才明白最深情的不是殉情而是永記,為愛而活。這個世間有太多功利因素,太多虛情假意,太多阿諛奉承,太多虛與委蛇,又有多少人為愛而活?杰克的死是因為對恩尼斯的愛,而恩尼斯的活也是因為對杰克的愛。即便現實以殘酷與絕望相待,即便世人以嘲諷與戲謔相待,即便時間以荒蕪與寂寞相待,我也要堅強地活下去,因為我愛你,我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