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伍 中規中矩儒家禮

張谷英村是一個傳統文化比較深厚的村落,無論祭祀、婚喪都還保持著較完整的一脈相承的習俗,其中儒家文化積淀之深,在其他地方已不多見。

祭祖

禮多神不怪

張谷英村的祭祖原來有春秋兩祭,分別在農歷正月和八月,所謂“春祀秋嘗”是也?,F在雖不用那么頻繁,但4年一大祭還是不能少的。平時的張氏族人祭祖和其他漢族姓氏一樣,集中在春節、清明和中元節。

春節祭祖是在吃團年飯以前,以每一分支屋場為單位,統一到祖先堂祭祀谷英公。到時候,戶主們端著裝有臘肉、魚、雞和米飯的大盤,帶領家人按長幼順序站立,由全屋的長者主祭。主祭一般是知書達理的長者,在村里很有威望。村里現在可以當主祭的人有19代孫張彥兮和20代孫張正國,分別為80歲和73歲。張彥兮原來是私塾先生,學識淵博,兼懂醫藥之道;張正國是退休老教師,其太祖父張同堂是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己丑科欽賜舉人,他這一房(力心公)的祖輩中,竟有舉人秀才8個。張彥兮和張正國兩人可謂名聲遠播,常常戴著禮帽出入鄉間的紅白喜事。

正月初一是“拜墳年”。早飯后,家長會領著一家老小上谷英公墓處拜年,再到自己親宗親祖墳上拜年。如果是去年才過世的親人,則還要準備酒肉,插幾雙筷子置于墳頭,上香、放炮、燒紙錢、跪地叩首等。

七月十五中元節。張谷英村人認為,就在這一天,祖先的魂靈會因為靈界門開而各自回家,因此他們會在吃每頓飯前多放一些碗筷,供祖輩們享用??曜右Q插立于飯中,不能平擱在碗沿上。因為平放是供人吃的,豎插才是敬鬼神。十五日大清早,家家戶戶開始祭“包”,“包”是指用白紙封好的紙錢,上面寫著“故顯(妣)考**大人(孺人)魂下受用”等字樣。

80歲的張彥兮和73歲的張正國,常常戴著禮帽出入鄉間的紅白喜事。

張谷英墓。原葬于明永樂五年,立“田字”碑。清咸豐十年族人重修,立碑3塊。1993年再次修繕,墓前添碑29塊。除外地族人的捐款外,所有本村的張氏族人都義務捐款3元。這里墓碑林立,松柏常青,對于游人而言,也是登高遠眺的好地方。

這一天,村里人還要在家神面前裝香燈、擺供果,放鞭炮。黃昏時,人們紛紛將紙錢拿到小河邊焚化,同時跪念兩三代先祖的名號,招呼他們“領取”。另外還會有人在旁邊的空地上燒些零散紙錢,分給無家可歸的孤魂野鬼,好讓它們不作祟祖先。過去的大戶人家也有焚化紙人紙馬、金山銀山、放河燈照亮亡靈歸路的習俗,與其他地區無異。

清明之祭

農歷四月初的張谷英村正值清明節,在一個星期之內,鞭炮聲始終斷斷續續,不絕于耳。這時山上的空氣很好,四野綠草茵茵,不愧為“萬物競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的節氣。這里的男女老少都很友好,并不介意外人的問東問西,拍個不停。倒是墳地里陌生的造訪客們心懷惴惴,希望張氏的先人們原諒這種唐突的行為才好。

張承福是谷英公25代孫,和他一起去掃墓的還有父親張楚根,姑父蘭天懷。民國以后,張氏族人有將亡故的長輩合葬一處的習俗,所以先亡故的老者一般不立碑,等其配偶也逝世后,子孫們才將之合葬一處,立碑刻銘。中國人習慣把死者的墳地叫做“陰宅”,與生者的房舍“陽宅”相對應。陰宅多由兩塊或四塊墓碑并在一起,上面橫一塊石匾,多為“萬古佳城”、“后裕宗德”之類。

這一天,由姑父蘭天懷扛著鐵鋤在墳頭鋤草。鋤草的目的有兩個:一方面是清理親人的墓穴,另一方面是防止燃起的鞭炮引發火災。鋤草之后,蘭天懷又在碑前掘了兩個小坑,栽上兩株小松柏。張承福負責跑到下面的水田里,打了一桶水上來澆灌。父親張楚根則隨手折了根樹枝,串好兩面銅錢旗子,插在墓碑的縫隙之中。然后他用火機點燃香燭,蹲在地上燒大把大把的紙錢?;鸾栾L勢,紙灰漸漸揚起,漫山遍野到處翻飛,附在枝椏上、灌木林間,盡管沒有雨絲的紛紛,也多多少少讓人感到幾分悲悵。

張承福和他的父親張楚根、姑父蘭天懷一起掃墓,他們在墳前植下了一棵小松樹。

岳陽云溪區云溪鄉的張姓村民,剛從臨湘張氏祖先實萬公祭祀過來,順便轉道張谷英村祭拜谷英公。領頭的叫張新年,今年57歲,青石村張家組村民。由他負責發號施令,所有張族后輩齊刷刷地跪下,恭恭敬敬地磕頭。

魚貫而行的祭祖隊伍

張新年一行在當大門訂了8桌,每桌按100元的標準計算。原來中國各地宗族在清明祭祖后,都有會聚餐食的傳統,即所謂“以飲食之禮親宗族兄弟”,開支由族田支付。不同的是,張新年一行祭祖的經費部分是他們村里的公積金,部分自籌,每人攤了40元。

吃飯過程中最開心的是孩子,他們端著碗在天井里到處追逐,面對鏡頭一點也不害羞。孩子們歡快的笑聲沖淡了古屋的黑灰色,仿佛有一種生生不息的活力再次注入這一片已經沉寂多年的世界。

下了山,意外地碰上外地張姓來此認宗拜祖,他們是岳陽云溪區云溪鄉的張姓村民,剛從臨湘張氏祖先實萬公祭祀過來,順便轉道張谷英村祭祀谷英公。領頭的有兩位,張玉書和張新年。其中張新年今年57歲,青石村張家組村民,是實萬公的27代孫。推算起來,實萬公要比谷英公早,當為大宋子民。

祭祖場面非常壯大。張新年是主祭人,指揮眾人把鞭炮準備妥當。大聲宣誦:“張公谷英后代墓前就位跪,以香敬——以酒敬——以茶敬——以玉白敬!”

“玉白”是指紙錢,其實除了一束香之外,酒、茶、玉白等都不曾準備。張新年說,沒有實物祖宗不會見怪,但禮數的規矩還是不可少。

“維公元二零零四年甲申歲清明佳節,致告于張氏后代為故祖張公谷英老人祭祖,具備香紙酒禮,望老人永保后代富貴雙全,保佑后代長發其祥,發富發貴。”

“張氏后代一叩首——二叩首——三叩首?!?/p>

原來站在墓前的人群齊刷刷地跪下,順著號令恭恭敬敬地磕頭,再磕頭,三磕頭。

眾人平身后,十幾掛長鞭轟然炸響,碎屑在濃煙中迸裂四濺。婦女們開始往回走,男子們則留下善后。主祭張新年一個人站在谷英公面前,凝視著硝煙中的谷英公墓,給身后的大山一個若有所思的背影。

中國各地宗族在清明祭祖后,都有會聚飲食的傳統,即所謂“以飲食之禮親宗族兄弟”。傳統當然是來的人越多越好,代表人丁興旺。開餐時人丁興旺的房支座位不夠,不少人就站在桌角擠著吃,也都高高興興的;房下人丁衰微的,有的甚至兩三人一桌,就可能吃得淚眼汪汪。

已經是下午3時多了,張新年一行在村里訂了8桌酒席,每桌按100元的標準計算。天井射下來的陽光斜斜地敷在灰黑的堂屋墻壁上,拉長了忙碌的人的身影。誰能想到,一個生存繁衍了600余年的名不見經傳的張姓村莊,有朝一日會成為同姓往來之所,瞻仰之地。

不知那些在堂屋內端著碗互相追逐的孩子們,長大后是否依然認同這種古老的宗族觀念。也不知道在他們的記憶里,是否還會留下這個飄灑著陽光的天井院。

婚俗

婚姻不僅是結婚者個人的事,更是整個家族的事。

在張谷英村,“媒婆”始終是個重要的角色。古村人受傳統觀念影響比較深,子女都很孝順,一般都會尊重父母的意見。即使是自由戀愛,也要由父母出面請媒人,請她做些彩禮、嫁妝、程序、儀式等方面的協調工作。

在整個婚嫁程序中,訂婚是最具實質意義的,因為這意味著雙方夫妻身份的確定。古村的訂婚儀式比較隆重,由男方大擺酒宴,招待女方家的叔、伯、兄、弟等男子“大客”隊伍?!按罂汀边M門要招待“干盤酒”,開席要坐上首。回去前,還要在堂屋里擺起長條大桌,鋪上紅毯子,雙方房族長輩排定座次,喝大杯酒,叫做吃“起馬盅”。訂婚后,女孩子就可以到男方家里走動了。

族人但凡婚姻大事,一定要貼鮮紅的對聯、更換祖宗牌位。

新娘結婚時的嫁妝,一個浴盆和一個馬桶。馬桶也叫“子孫桶”,寓意著“多子多?!?,不僅張谷英村,全國大部分地區都有這種古老的風俗。

古代婚禮的抬盒,里面盛放男方送到女方家的彩禮。古村人重禮而輕財,小農小戶的也沒有多少錢用作聘禮,除了少數的大戶人家,基本用不著這樣的“奢侈品”。

花轎在古村婚俗上是必不可少的,它的造型很特別,出口不是在電視中經??吹降募t布簾子,而是兩扇精巧的推門,可以將不聽話的新娘鎖在里面,一路吹吹打打送進夫家大門。

“報節”是男女訂婚后,宣告立即進入結婚準備階段的一項重要禮節。報了節,意味著當年就會結婚。報節的時間一般選擇在“端陽節”或“中秋節”,對象是未來岳父家及其叔伯姨等?!皥蠊潯钡亩Y物過去一般是每戶20斤肉,兩條魚,4斤面,8斤酒,兩把蒲扇,兩個大糯米糍粑,遇到端陽節還要加兩串粽子。所有這些東西都必須成雙成對。

男方來“報節”,女方也會“回籃子”。一般是幾匹布,一身衣,兩雙鞋子,兩雙襪子,八對鞋墊等,放在一個蓋著紅布的花籃子里,由將要出嫁的女兒提著送男方回去。過去,布是女孩子自己織的,鞋與墊底也是她親自做的。因此,“回籃子”的禮物更顯情深意重。村里現在依舊注重“報節”,不過基本上不用物品,而是改用紅包了。

張谷英村人的婚禮別致,特別注重禮俗。過去,花轎是迎娶新娘必不可少的?,F在古村民俗博物館里還保留了一臺,有四尺多高,三尺見方,再放上一把椅子,對新娘的身材真是一種“考驗”。不過,原來的新娘出嫁年齡都很小,所謂的“大閨女”一般也不會超過20歲。轎子用香木制成,兩側雕著愛情傳說故事,象征著對婚姻美滿的祝福。還設了兩扇精巧的推門,迎親時左門上掛半邊對聯,右側空著,留給新娘上轎時,娘家人寫出下聯掛上。

新娘在家梳妝打扮,然后在堂屋里吃拜別祖先、父母的“上轎飯”。接親的嗩吶在門外聲震貫耳,催促著上轎,而新娘更要慢慢吃,表達對娘家的依戀。動身時,母親會拿出一塊一尺八寸見方、四角各吊一枚銅錢的紅綢蓋在女兒頭上,交給接親的兩名小姐扶上轎,再親自鎖好轎門。

婚禮現場

頭頂蓋頭的“新娘”

嗩吶開道,鑼鼓齊鳴,送走了張族的女兒,迎來了外地的媳婦?;ㄞI抬至男方門口,準備多時的銃炮響起,這時,轎夫們前后沖走3個回合,稱為“回煞”。古代民間認為青羊、烏雞、青牛為“三煞”,“煞”能作祟,故“回煞”后才能落轎。還要將雞冠剪出血,撒米數把后,新郎才能開封啟鎖。迎親小姐牽引著新娘跨“火盆”,踩紅毯進入洞房,喝交杯酒。

晚宴過后,要行廟見禮。這是一種程序比較復雜的儀式,還有專門頭戴禮帽、身穿長袍的禮生在正堂屋當司儀。

“內外——肅靜,敦——行廟——見——禮,引——新郎——新娘——出洞房??”禮生話落,鳴“磬”9聲,擂3下牛皮大鼓,嗩吶、銅鑼齊奏,點燃堂屋家神龕上的紅蠟燭,主婚人和新郎、新娘先后被請至家神下,向祖先跪拜。

家神龕早已煥然一新,鮮紅的對聯是重新更換的,如“尊祖敬宗隆祀典,承先啟后重婚儀”、“奉先恩教敦婚禮,啟萬貽謀振祖風”,發展至今,這些對聯里也有如“元旦締良緣,河清海晏行婚禮,全民樂裕道,女巧男勤奔小康”的現代內容。

下面走出一位后生宣讀祝文,內容是祝賀新婚夫婦相敬相愛,白頭偕老,孝友勤勞,幸福美滿。祝文是根據實際情況撰寫,以四言為主,押韻上口。讀祝文把儀式推向了高潮。在禮生的領唱下,后生們熱烈歡快地唱起《詩經》中的戀歌《關雎》: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優哉游哉,輾轉反側。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參差荇菜,左右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此詩是寫古代河邊一個采荇菜的姑娘引起了一個男子的愛慕。她采荇菜的形象,使男子寤寐不忘,一心設想能和她結為幸福的婚姻。

唱《詩經》是沿襲儒家制定的婚姻禮制,曾在上古盛行,但是隨著社會的變遷,在古代就已不多見。尚文崇儒的張氏族人卻一代一代保留下來,實屬難得,堪稱“活化石”。

戀歌唱畢,新郎新娘開始拜堂。天地三拜愿風調雨順,父母三拜謝養育大恩,夫妻互拜表示互幫互助。最后,新婚夫妻向親朋長幼拜謝,鳴放鞭炮,進入洞房。

喪禮

張谷英村人亡故后,實行的喪禮中保留著部分儒家禮儀。

死者入棺后被放在堂屋里,族人鄰里,親朋好友圍著陪坐。第一個夜晚是唱夜歌,夜歌的目的一是追念死者生前事跡,二是幫助人們驅走瞌睡,熱熱鬧鬧地陪死者一夜。歌手一般是人生經歷比較豐富,有很高的口頭創作水平,且反應靈敏,精力充沛的人——他們是最原汁原味兒的民間藝人。

為死者準備的紙房子 如今隨著物質豐盛,豪宅香車也都出現了。

夜幕降臨時,堂屋三通鼓響,夜歌開始。先是開堂歌,目的是動員大家開始唱歌,追悼死者,并對在堂的其他歌師發出友善的挑戰——因為沒有對手的夜歌是乏味的。開場白有的有固定腳本,而有的則是即興而作。

夜歌一般是4句,每句7個字,兩兩押韻,先仄韻后平韻,形式也不是特別嚴格,越唱到后面越自由,內容也越龐雜。唱調幾乎是固定的,吐字、拖音可以相互模仿。總的來說,夜歌的答對都只在詞上下功夫。

所以,阿妹山歌情人也好,為人處事生意經也好,薛仁貴征東薛丁山平西也好,都可以旁征博引,信口而出。眾人也不甘示弱,應對如流,慢慢地,有人招架不住了,自動退出角逐,一個,兩個??最后的結局是只剩兩個主角,此起彼伏,不相上下。

行禮是整個喪禮中最隆重、最具文化色彩的一種,其中以夕奠禮最具代表性。夕奠禮要邀請眾多“禮生”參加,他們一般由村里村外為人正直、知書達理的知名人士擔任,為首者稱“通禮”。

通禮宣布:“內外肅靜,敦行夕奠大禮,擂鼓鳴金,奏大樂,演小樂——”然后領著亡者的后人靈堂跪拜,再在堂屋里來回繞圈,而眾禮生則手里拿著點燃的蠟燭簇擁在后。長長的隊伍在燭光中恍若一條火龍,場面頗為壯觀。來回繞圈的過程中,隊伍要在32個不同地點停留,名為“省視”。每省處,由通禮領頌歌謠一首,眾禮生跟著打和。歌謠類似于《詩經》的四言句,意思是對死者生活過的地方進行追憶。

“清明枕”過去人死后墊在棺材里的兩塊針繡棉布,形狀有點像原來農村的褡褳,上方伸出兩只類似綿羊的彎角。這是78歲的李艾香老太太為自己準備的。

“清明枕”上的繡花圖案

省視儀式后,接下來又進行如匙箸禮、祝酒禮等一系列儀式,還會唱幾十首民謠。其中有《十二月令歌》,是由近代鄉村士子文人所作,格式工整,典雅清麗,對故者不同時期的經歷進行追念,吟誦人間悲苦之余,其中也不乏對人生意義的闡述。例如:

“正月曉光新,萬象回春,家家簫鼓鬧芳晨,手捧椒花齊獻頌,為祝遐岑,嘆人生,須知世家不由人??六月暑難當,風渡銀塘,水晶宮殿碧蓮香,幾個清閑居顯貴,多少奔忙,嘆人生,須知心靜自然涼?!?/p>

主祭人讀完祭文之后,熱鬧的還有誦唱悼歌,其中有《詩經》上的《蓼莪》: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勞瘁。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

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

父母的養育之恩引發人們的哀思,哀思之中又多了對無私親情的贊誦。

張氏族人出葬不擇時辰。倘若確定了出葬的日期,任何時辰都可以,天色好就早點,下雨就稍微晚點,都無關緊要。這點和其他漢族地區完全不同,是張谷英村獨具地域特色的喪葬文化,據說和張谷英過世前埋下的金羅盤有關。

出葬前,一排禮生就開始唱《歸山歌》?!稓w山歌》極容易讓人回想起早在東晉時期陶淵明就寫下的《擬挽歌辭》。

荒草何茫茫,白楊亦蕭蕭。

嚴霜九月中,送我出遠郊。

四面無人居,高墳正。

馬為仰天鳴,風為自蕭條。

幽室一已閉,千年不復朝。

千年不復朝,賢達無奈何。

向來相送人,各自還其家。

親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

或許儒家喪葬中總是體現著對生命意義相同的追尋和對死亡的豁達樂觀的情懷。歌聲中8個抬杠的漢子綁好碗口粗的龍杠,系好拳頭大的拉繩。古村人的習俗是將靈柩倒抬出門,亡人頭在前腳在后,其意一為回光返照,二為一路不調頭,可以順勢入冢。另外要從祖祖輩輩出殯時的老路出發,新修的水泥路一般不走。送葬隊伍很長,同族的人都要去送葬,白衣連綿一二里。道士在前擎“招魂幡”,一路炮聲不斷,嗩吶嗚咽,紙錢紛紛飄灑。

抬龍杠主要有8個人,都是村里剽悍的漢子,因為山路崎嶇險峻,肩上的擔子變幻莫測,重時可達四五百斤,抬棺按規矩不能換肩歇腳。古村的墓穴講究風水,一般都選擇在半山腰,有的甚至在懸崖上。這時,在“龍頭”前拉繩的眾人就起到類似河道拉纖的纖夫的作用。一根碗口粗的麻繩,凝結著百十雙手,組成一股向上的合力。數百斤重的靈柩,抬杠的、輔杠的,前前后后約20人都被拉到懸崖上,幾乎呈垂直狀態,漆得油光發亮的黑棺材,在峭壁上搖搖晃晃,如烏龍擺尾。

喪禮中最后一個儀式是“點主”,死者安葬3年后才進行。原來的靈牌“故顯(妣)考**大人(孺人)主位”的“主”字是沒有寫完的,還差“一點”,是個“王”字?!包c主”就是點上3年前未寫的那一點,實際意義在于將亡魂轉變成有名分的家神,能供奉到祖先堂的神龕上。

到了“點主”這天,眾禮生推舉出一位最有名望、最有學問的人出來執筆,此人過去最好是舉人,至少也是秀才。霎時,人皆屏息,一片肅穆。作完一個長揖,點主者左手端穩靈牌,右手提黑筆圈住“王位”二字,隨即將管毫向后一拋。再取一支紅筆,單單在“王”字上聚力匯柔,慢慢一“點”,再將筆管腦后一拋。按規矩,前后兩支筆都是不能落地的,所以后面圍聚的眾人也是高度默契,眼明手疾將筆接住,老人說哪個能接到就說明他能讀書,定會出人頭地。

夜歌手多是老年人,他們見多識廣,最重要的是受過傳統文化熏染?,F在年輕人多半對此不感興趣了。

“點主”完畢,喪禮才算完成最后的程序。

“清明枕”上的繡花圖案

“年味”十足鬧新春

1996年除夕,中央電視臺用近10分鐘,在“萬家燈火”專欄中播出張谷英村春節風俗。張谷英村作為華夏大地千家萬戶的一個縮影,彰顯著濃郁的傳統漢族鄉土文化及族群文化的魅力。

張谷英村的年味從臘月中旬就開始了,外出打工、經商的村民陸續返鄉,外地讀書的學子也回來和家人團聚,宗族大家庭里處處洋溢著祥和的節日氣氛。

臘月二十三,家家戶戶撣塵掃房間,除舊迎新。

臘月二十四俗稱過“小年”,“小年”是中國民間最大的祭祀節日,依照傳統,灶神于此日上天言人善惡,玉帝以此決定主家來年的禍福。所以這天村民會特別小心,不能潑灑飯粒或米在地上,否則灶神認為你在糟蹋五谷。另外要忌諱多說話。舊時還有“點鍋燈”一俗,就是在灶臺上的鍋里放半指頭深的清水,水中置盞清油燈,然后在鍋上扣一只篾篩,讓它亮一個通宵。

臘月二十五,磨漿打豆腐。

臘月二十六,戶戶敬耕牛。

臘月二十七,家家炒茴皮。

臘月二十八,家家戶戶把豬殺。

這一天,從清晨到傍晚,宰豬聲此起彼伏。那些鮮熱的豬血,先要端到神龕前虔誠祈禱一番。然后再將豬血煮熱了,放幾塊肉,投一撮姜蒜與左鄰右舍分享。豬尾巴可以當日做菜,腰肉則要剁成幾塊好送禮。古村人尊師,這天,主人家無論有無孩子讀書,都會恭恭敬敬地請教書先生來吃“年豬飯”,或者親自送上一塊年豬肉來表示敬意。

大年三十正式過大年。這一天村里人起得特別早,家家戶戶貼上春聯。這些對聯大部分都是村里人自己寫的,父親寫的貼上大門,兒子寫的貼小門。平時看似大字不識、筆墨不通,只圍著鍋臺轉的主婦,偶爾也會趁著熱鬧露一兩手。過去族中的老秀才們自家忙完了,沒事愛戴著老花鏡,拄著拐杖到各支各房轉轉,若看到一兩副佳聯出自他的愛徒之手,便會十分欣慰。

團年飯是用上等大米放置在木甑蒸出來的,滿滿的一甑,足夠一家人吃上三五天。正月初一要吃剩飯,意為餐餐吃飽有剩。菜的盤數講究成雙成對,或者10碗,或者8碗,求個吉利。那種柴火熏制的臘肉,大都會做上幾大碗。夾上一塊嘗嘗,油滋滋的,農家味十足。飯桌的中間是一個燒著通紅柴炭的瓦爐子,上面架一個瓦缽,把臘肉、豆腐混在一起煮。家里人通常會邊煮邊吃,吃得熱勁上來,酣暢淋漓,類似四川人的麻辣火鍋。

臘肉是逢年過節少不了的。新鮮的豬肉經過熏制風干后,帶有濃濃的煙火味,掛在柱子上,那種厚實的色彩讓人垂涎欲滴。

團年飯是用木甑蒸出來的,又白又香,足夠吃上三五天。菜大都是十碗八碗,特別是臘肉,要做上幾大碗,塊頭大的幾乎裝不進碗。瓦爐子里燒著通紅的柴炭,上面放一個瓦缽,把臘肉、豆腐混在一起煮,就像四川的火鍋,邊煮邊吃,吃得酣暢淋漓,好不痛快。

當然,吃團年飯之前要先到祖先堂祭祖、土地廟祭神,祭拜完畢才關好大小門戶正式開始。如果家族人不多,就合桌一起;家丁旺盛的,就聚在堂屋里擺幾大桌,各坐各家的桌子,各吃各家的菜,彼此相互敬酒敬菜,吆喝聲此起彼伏。

除夕晚上,還會有燈籠來湊熱鬧。黃昏,大門口掛的、走廊上懸的、孩子們手上提的燈籠都會被人們逐個點亮,發出幽幽的、朦朧的光,漸漸形成一條流淌著星星點點的長河,愈夜愈美麗。有誰能想到,這些用竹片和花紙糊扎的魚形的、鼓形的、菱形的花燈,居然出自村里男人們摸慣了鋤頭、鐮刀的糙手。

鄉村人家的四方桌上早已擺上茴片、花生、豌豆、糖果之類,等待著手提燈籠、肩挎提兜的娃們來辭年。對于來上門辭年的孩子,誰也不會吝嗇,因為哪一家來的孩子越多,代表著哪家主人越和氣,越有人緣。孩子們大都三五成群,進門后一字排開,齊聲唱辭年歌:“辭年,辭年,恭喜過了熱鬧年??”

除夕之夜,張谷英村各家的火塘都會燒一個大樹蔸。樹蔸還是六月時就從山上挖回來,慢慢風干了半年的。一個大樹蔸能足足燒上一個夜晚,名曰“壓歲蔸”。在那些還沒有電燈、電視的歲月里,一大家子就圍著火塘聊天守歲。或話桑麻,或敘舊事,一張張興奮的臉在火光中映得通紅。那些噼噼啪啪的柴火會冒出青煙,穿過堂屋,流向天井,在村莊里聚合升騰,久久不散。

天剛微白,古村就響起了密集的鞭炮聲。家長會領一家大小先上谷英公墓上拜年,再到自己親宗親祖墳上拜年。接著是家族內部、鄰里之間拜年。習慣的順序是:“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女拜娘,初五拜舅父,初六拜姨娘,初七初八拜地方。”村里拜年講究輩分,對比自己大兩輩或兩輩以上的老人,要雙膝下跪再叩頭。大一輩的如叔伯、姨舅等,要“搶跪”,即一只腿下跪,一只腿屈膝,再拱手拜之。平輩則相互打個拱即可。若是有輩分大的孩子碰上了輩分小的老人,古村又有另外的規矩,那就是年輕的向年長的拜年。

這也是一件有意思的物品,形狀類似于官家出行用的儀牌,也像一個巨大的棒槌。原來古村人逢年過節都有做糕餅的習俗,用這種餅模,一則可以批量加工,二則凹刻的“?!弊?、“喜”字,也可以增添喜慶氣氛。

除拜年外,玩龍舞獅都是春節不可少的內容。龍有兩種,一種是原來每房(現在改為每組)都有的布龍,其中以黃色為尊,別的顏色的龍要把它“迎接”出來。十幾條龍匯聚在寬闊的場地上,在耍珠人和漢子們的喲嗬聲中翻江倒海,踏霧騰云,氣勢恢弘之極。另一種龍是“香龍”,這種龍的龍須用的是芭蕉洞尋來的龍須草,龍身雖然用的是稻草,但是每段要插上3根燃著的香。玩“香龍”一般只在蟲災較重的年份,地域也局限在田野里,其實這是古代巫術的遺留,人們認為通過此舉,來年必定風調雨順,蟲疫緩解。隨著農業技術的進步,以及農藥化肥的普遍使用,蟲災之年難得出現,于是“香龍”變成了童心未泯的少年的玩具,有香無香也就無所謂了。

舞獅的大多也是少年,三四個人分好工,兩個舞獅,其余的負責镲、鈸、鑼、鼓等樂器。獅子搖頭擺尾地進了門,首先在堂屋打滾上桌,活靈活現地舞上一番。然后,喊彩人贊“彩詞”,

金獅閃閃下天庭,

特來慶賀新貴人。

貴人人才生得好,

好比天上文曲星。

沒有伴奏,每唱兩句,就由另外一人敲幾下鑼,獅子則伏在地上張開大口點一下頭。每喊完一“彩”,主人就放一掛鞭炮,末了,還給個小紅包。若是主人家有蓋了新屋,娶了媳婦,添了人口之類,獅子便玩得較久,喊“彩”也較多。當然,獅子呆得越久,報酬也越高,但喜事的人家,也會慷慨大方,因為這在村里是很開臉的事。

主站蜘蛛池模板: 澜沧| 门头沟区| 永济市| 伊宁县| 盐山县| 日照市| 云安县| 衡阳县| 什邡市| 张掖市| 边坝县| 仲巴县| 商洛市| 汉寿县| 湖南省| 兰溪市| 乌拉特前旗| 宣恩县| 土默特左旗| 麦盖提县| 工布江达县| 广宁县| 阳曲县| 社旗县| 四平市| 香港| 泸西县| 登封市| 永仁县| 奎屯市| 南和县| 江津市| 手机| 兴仁县| 丹江口市| 盐城市| 尼玛县| 宣城市| 织金县| 余姚市| 新巴尔虎左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