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西藏歷史的感性之旅
“在那天之中央,大地之中心,世界之心臟,雪山一切河流之源頭,山高土潔,地域美好,人知為善,心生英勇,風俗純良……”這段選自《敦煌古藏文文獻》的話,是一千多年前藏族先民對西藏高原的生動描述,今日讀來,仍會讓人對西藏心動神怡,無限向往。
西藏是一片神秘的土地。隨著青藏鐵路的開通,越來越多的人有機會接近它,揭開它神秘的面紗。對游客們來說,想真正了解西藏并不容易,不僅要面對高原環境的考驗,更多是對其宗教歷史文化的隔膜。既然歷史是一面鑒古知今的鏡子,那么要讀懂西藏的今天,必須先了解西藏的過去。故此,許多人都說進藏旅游之前要惡補西藏史。
縱覽西藏歷史,從藏族人起源到西藏和平解放萬余年,有確切紀年的時間近1400年,其中既有輝煌與繁盛,也有衰敗與屈辱,而更多的是無處不在的宗教影響和其與政治之間的密切聯系。
據考古發現,距今1萬至5萬年前,已開始有先民在這片高原留下足跡。后經過漫長的歲月,西藏高原上分散的眾多部落逐漸統一,成為現在的藏族。
在歷史之旅的起點,藏族人會告訴你,他們是獼猴和羅剎女的后代,因而身上會既有優點,也有缺點;當你來到公元前5世紀的象雄魏摩隆仁,王子辛饒米沃創建了吐蕃本土的苯教;行至公元前2世紀,乘天梯來到人間的青年聶墀贊普被雅礱人抬回了部落,做了吐蕃部落的第一個首領;此后經過漫長的七百年,正是中原的唐朝,松贊干布一統高原,建立了吐蕃王朝,他的兩個重臣一個創造了藏文,另一個則五渡難關,為他迎娶來了唐文成公主;文成公主首次為吐蕃帶來了佛教;吐蕃的強盛由另一位偉大贊普墀松德贊再次創造,他請來印度密宗大師蓮花生弘揚佛法,鞏固了佛教在西藏的地位;對佛教的極度尊奉終于被吐蕃末代贊普朗達瑪逆轉為滅佛,但不久他就被刺殺,公元842年開始,吐蕃進入長達四百年的分裂割據,政治上這是最壞的時代,但經過最初一百年的沉寂后,佛教迎來了最好的時代,各大教派產生,百家爭鳴;時間來到元朝,薩迦派八思巴被忽必烈封為帝師,位極至尊,但另一位噶舉派領袖噶瑪拔希就沒有這么好運了,他險些命喪在這位皇上手里;薩迦派隨著元帝國一起沒落,隨著而起的是帕竹政權和明王朝,明代皇帝很清楚自己的力量有多大,于是一個勁在西藏封官賜王,這招很管用,帕竹時期的西藏文化宗教也極大繁榮,我們熟悉的格魯派達賴班禪也都出現了;等到明清易代,達賴喇嘛坐上了西藏宗教領袖的寶座,到后來也成了政治領袖;有位六世達賴倉央嘉措,我們今天還在讀他寫的情詩;到近代,西方列強來了,藏族人民英勇抗擊英軍的兩次入侵;十三世達賴與九世班禪失和,先后出走;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了!
本書是第一本探討唐卡藝術中蘊含的西藏歷史的專著。本書延續“藏密文庫”系列的一貫風格,通過100幅精美的唐卡,為讀者展示藏民族的起源、發展,佛教的傳入與興盛,藏民族與中國內地各民族不可分割的親緣關系等精彩的內容,力求讓讀者在欣賞美麗唐卡的同時,對藏民族恢弘的歷史有一個正確而清晰的認識。
唐卡是極富藏族文化特色的一種繪畫形式,自吐蕃王朝興起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是雪域高原的文化瑰寶。它的題材除了宗教外,還有很多歷史和民俗內容,因此又被稱為了解西藏的“百科全書”。
所以,要想了解西藏的歷史,除了正襟危坐地閱讀嚴謹但略嫌呆板的大部頭史書外,你還可以選擇一種愜意和愉悅的方式——欣賞唐卡,與眾多的古人對話,想象曾經的歷史事件,體味藏族人豐富的精神世界,了解獨特的藏地民俗,這是一個讓歷史變得立體可感的過程。
在西藏特色的藝術中品讀西藏獨特的歷史,這是一次關于西藏史的感性之旅,也許會讓你對西藏有意外的收獲。

四大洲及風水火土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