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遍布三界的天神:三界諸天
俗話說:“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蹦鞘裁词侨缒??
三界,梵文為trayo-dhatavah,巴利文為tisso-dhatuyo,一般指有情眾生所居的世界——欲界、色界、無色界。按佛教的說法,所有沒有解脫的眾生,因迷妄而在六道(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中流轉輪回,依各自的業(yè)力或果報而投生到不同的國土,依所召感的境界分為三大類:

二十八天(局部)
這幅唐卡是19頁唐卡的局部圖,描繪的就是二十八天的情況。唐卡中最下層繪有多聞天、廣目天、增長天、持國天四天王;其上為忉利天,這兩層天合稱地居天。其上是合稱為空居天的二十六層天。

須彌山圖
布本設色唐卡 清代 西藏
這幅唐卡反映的是佛教的宇宙觀。佛教認為須彌山是世界的中央,矗立于大海中央。山周圍有七大海、七大山,每一重海間一重山。全山由風輪、水輪、金輪三層支撐。須彌山固定不動,日月星辰圍繞其旋轉。第七重山外有咸海,咸海四方為四大部洲:東勝神洲、北俱盧洲、西牛賀洲、南瞻部洲。人類居住在南瞻部洲。
一、欲界,梵文為kama-dhatu,即具有淫欲、情欲、色欲、食欲等有情所居之世界。上到第六層天——他化自在天,中間包括人道眾生居住的四大洲(南贍部洲、東勝神洲、西牛賀洲、北俱盧洲),下至無間地獄等二十處(即八大地獄、四大洲、六欲天,加上畜生、餓鬼界共計二十處);因以男女參居、多諸欲望為特色,故稱“欲界”。欲界共有六層天,即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四天王天居住在須彌山的半山腰,忉利天居住在須彌山的山頂,因這二層天界依須彌山而住,故稱地居天,兜率天以上的二十六層天都是臨空而住,所以稱為空居天。欲界天的最大特色就是“欲望”重,因此而得名。
二、色界,梵文為rupa-dhatu,這里的“色”有“變礙”或“示現”的意思。色界,就是指遠離欲界淫欲、食欲但仍具有清凈色質的有情所居住的世界。此界在欲界之上,沒有男女欲望,也沒有女性形態(tài),所有的眾生都是化現而生的;他們居住的宮殿高大華美,都是由色質化現所生,因而都十分的精美微妙。因此界眾生以“尚有色質”為特色,故稱“色界”。而此界眾生多依禪定而召感,以禪定深淺、粗妙而分四個等級——初禪、二禪、三禪、四禪。色界一共有十八層天,即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少凈天、無量凈天、遍凈天、無云天、福生天、廣果天、無想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等。色界天的最大特色是擁有“精妙的物質世界”,并因此而得名。
三、無色界,梵文為arupya-dhatu,就是唯有受、想、行、識四種與心相關的知覺與感受,而沒有物質形態(tài)的有情(或眾生)所住的世界。此界眾生沒有物質形態(tài)的物體,也沒有身體、宮殿或國土等,唯有心識住于深妙的禪定中,以“沒有物質”為特色,故稱“無色界”,又稱“四無色”、“四空處”。此界在色界之上,一共有四層天——即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
三界眾生的果報雖有優(yōu)劣、苦樂等差別,但都屬于迷惑的眾生,所以還處于生死輪回之中,為圣者所厭棄。《法華經·譬喻品》云:“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惫嗜缬袝r會被稱為“苦?!?,因三界六道眾生都難免苦果業(yè)報——苦果來自苦因,如果不造惡業(yè)就不會有苦果了;如能制造善因、善業(yè),自然就會得樂果,佛教中說人生有二苦、三苦、四苦、八苦、十八苦、一百零八種苦,乃至無量諸苦之說。
另外,三界有時指斷界、離界、滅界等三種無為解脫的對治方法而言的;有時又指法界、心界、眾生界,這是基于《華嚴經》中“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之說而立的。
總而言之,欲界為地獄、畜生、餓鬼、阿修羅、人間及六欲天的總稱,因此界之眾生,耽于飲食、男女和睡眠等欲望,故名“欲界”。色界則是身體、宮殿、國土等物質(色),都是殊勝精好、妙不可言,以此為特性,故稱“色界”。無色界則是唯有心識而無色質,就是只有受、想、行、識等四種心理狀態(tài)安住在深妙禪定之中,故名“無色界”。

毗沙門(多聞天化身)
六道輪回圖
布本設色唐卡 清代 西藏
這幅六道輪回圖也被稱為“生死之輪圖”。六道輪回圖被閻魔死主擁抱在懷中,象征六道眾生無一可逃離死主的掌握。閻魔死主是妄執(zhí)和死亡之神,頭戴五骷髏冠。唐卡上界繪有一組圣人,正俯瞰著六道輪回圖;下屆正中為坐在雪獅上的財寶天王毗沙門,在這里象征所有的財富最終都會歸于虛無,以警醒蕓蕓眾生。
曼荼羅正中心繪有豬、雞、蛇,分別象征癡、貪、嗔;第三圈為表示六道的圖案。六道由正上方沿順時針方向依次為:天道、人道、餓鬼道、地獄道、畜生道、阿修羅道。最外層為表示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十二緣起的圖案,佛教認為,沒有解脫的眾生,因迷妄而在六道中流轉輪回,依各自的業(yè)力或果報而投生到不同的國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