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的四個對象 四念處
《雜阿含經》中說:“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所說一切法,一切法者謂四念處,是名正義說。何等為四?謂身,身觀念住,受、心、法,法觀念住。'”
■ 什么是念處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中說:“‘念’指與觀慧相應之念心所;‘處’即身、受、心、法四境。于此四境起不凈、苦、無常、無我等觀慧時,能令念止住于其境,因此稱為念處或念住。”簡單地說,念處就是安頓心念的處所,是觀察、思慮止住之境。
■ 四念處:正念的修習法
四念處又作四念住、四念處觀或四意止、四心意所止,即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和法念處四種修行法門。小乘佛教對四念處的解釋為“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而大乘的解釋略有差異,更多地加入了“空”的概念,大乘的四念處指“觀身如虛空、觀受內外空、觀心但名字、觀法善惡俱不可得”。“觀心但名字”的意思是說,“心”不過是一個名字,所以心的一切活動實際上與心是沒有關系的。
簡單地說,身念處就是觀身體為不凈物,身體內外,充滿污穢,沒有干凈之處;受念處就是觀察苦樂的感覺,快樂因痛苦的因緣而生,又產生出新的痛苦,所以世間并無實在的快樂;心念處就是觀察心念的無常,念念不息,不會停駐;法念處就是觀察法的無我,法為身、受、心三者之外的一切,法沒有自主自在的性質。
■ 四念處的層次
在《阿含經》中,四念處指的就是正念:“云何為正念?謂比丘內身身觀念處,精勤方便,正念正智,調伏世間貪憂;外身身觀念處,內外身身觀念處,內受、外受、內外受,內心、外心、內外心,內法、外法、內外法觀念處,精勤方便,正念正智,調伏世間貪憂,是名比丘正憶念。”其中將身、受、心、念四個心念所緣的對象各自分為內、外、內外合等三個層次。
其中內身就是指自己的身體,外身指的是自己之外的其他人或眾生的身體,內外身則總括自己和他人等一切眾生的身體,有時還將外在的山河、大地等也包括在其中。受、心、法三層的意義亦是如此。
四所緣
四念處就是四個要觀察的地方,四個心要放的地方,是把心安住于身、受、心、法四個所緣上進行修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