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解人體特效穴位
- 唐頤
- 913字
- 2020-06-08 15:38:08
傳統醫學的基礎 穴位與中醫
中醫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特有的健康文化,歷經幾千年的傳承,其思想可謂博大精深。在所有中醫方法中,最簡單、最快捷而又最實用的,莫過于使用穴位了。
在原始時期,人們在生活中就已經發現了人體穴位的存在,并開始用石器刺激這些部位治療疾病。這時的穴位沒有什么名字,人們只是按照習慣來摸索穴位部位。隨著傳統醫學的不斷發展,人們發現的穴位越來越多,對穴位特性和用法的掌握越來越熟稔,穴位被用于治療疾病的范圍也越來越廣,逐漸形成了關于穴位的一套完整的理論系統。穴位不僅擁有了各自的名稱,也成為中醫治病的基礎。
以穴位經絡為基礎的整體治病理論
傳統醫學認為,人體是以五臟為中心,經絡聯系全身的有機整體。經絡更是溝通人體內外、運行氣血的通道,而穴位則是經絡上的樞紐與結點,因此,刺激經絡上的穴位可以調理五臟六腑,治療疾病。
明朝汪機在《針灸問對》中說,“經絡不可不知,孔穴不可不識。不知經絡無以知氣血往來,不知孔穴無以知邪氣所在。知而用,用而的,病乃可安”。這句話指出了穴位與經絡的關系,及其在中醫治病里的重要性,針灸、刮痧等方法也都是通過作用于穴位而實現的。
傳統醫學著作中的穴位理論
《黃帝內經》 我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是我國現存成書最早的醫學典籍。雖不是“經絡穴位”專著,但零散記載了經絡學說的主要內容,奠定了中醫經絡學說的基礎,使得經絡學說由此傳承下來,并得到后人的逐步完善,最終形成了中醫治病基礎的經絡系統。
《針灸甲乙經》 內容包括臟腑、經絡、腧穴、病機、診斷、治療等。對針灸穴位的名稱、部位、取穴方法等,重新核定和統一,比較全面地整理了人體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十五脈絡等具體內容。書中還添加了此前醫學典籍中沒有收錄的新穴,并記載了各穴位的適應證、禁忌和刺激穴位的操作方法。
《新鑄銅人腧穴針灸圖經》 此書使經穴理論走向規范化。書中統一了穴位歸經,核定了穴位位置,并增加了新穴。從此,經絡穴位系統基本確定下來。
以經穴為基礎的中醫治病理論
中醫認為五臟六腑是身體的中心,經穴內連臟腑外連肢節,通過刺激經穴從而調節機體功能,可以治療身體的疾病。

經絡的職責
五臟是身體的核心,其他器官組織都隸屬于他們,經絡就是在中間扮演溝通和聯系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