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下后脈浮:瀉下后的脈象變化(一)
【原文】
里證下后,脈浮而微數,身微熱,神思或不爽,此邪熱浮于肌表,里無壅滯也。雖無汗,宜白虎湯,邪從汗解。若大下后或數下后,脈空浮而數,按之豁然如無,宜白虎湯加人參,覆杯則汗解。下后脈浮而數,原當汗解,遷延五六日脈證不改,仍不得汗者,以其人或自利經久,或素有他病先虧,或本病日久不痊,或反覆數下,以致周身血液枯涸,故不得汗,白虎辛涼除肌表散漫之熱邪,加人參以助周身之血液,于是經絡潤澤,元氣鼓舞,腠理開發,故得汗解。
白話圖解
脈象

什么是脈象
脈象是中醫學的名詞,指手指感到的脈動征象,分為浮、沉、遲、數等二十多種。當人身體有疾病時,脈象常發生相應的變化和反應,是中醫辨證論治的依據之一。
脈象與面色的關系
面色青,則脈象弦而急;面色赤,則脈象浮大而散;面色黃,則脈象中緩而大;面色白,則脈象浮澀而短;面色黑,則脈象沉濡而滑。
脈象與尺膚的關系
脈象數,則尺膚數;脈象急,則尺膚急;脈象緩,則尺膚緩;脈象澀,則尺膚澀;脈象滑,則尺膚滑。
白話圖解
脈診
脈診是通過按觸人體不同部位的脈搏,來觀察其脈象變化的切診方法,也稱作切脈、診脈、按脈、持脈。


脈診的方法

【譯文】
疫病的里證,經過瀉下之后,脈搏輕按就能摸到,屬于“浮脈”,而且跳動的次數也輕度加快,屬于“微數”的脈象。病人的身體發熱的程度不高,精神昏沉而不清爽,這是疫熱邪氣浮越于體表的現象,體內已經沒有疫邪的阻遏,雖然沒有見到汗出,也應當使用白虎湯治療,使邪氣從汗而解散。假如瀉下的程度很重,或者經過幾次瀉下,脈搏輕按有空虛的感覺,而且跳動次數增加,也就是“空浮而數”的脈象,用力一按病人的脈搏,指下有空蕩無物的感覺,屬于陰血不足,應當在白虎湯中加上人參一同使用,服藥后很快就會汗出而愈。瀉下之后脈搏見到“浮而數”的脈象,原本應當汗出而愈,耽誤五六日,病人的脈象和證候與原來一樣,仍然沒有汗出,其原因是病人自己瀉下的時間已經很久,或者素有其他疾病先有虛損存在,或者疫病日久不能痊愈,或反復多次使用瀉下方法,因此造成全身的血液陰液耗傷干枯,所以不能得到汗出,白虎湯性味辛涼,能夠解除肌表彌漫的熱邪,加上人參之后,可以有利于全身的血液的產生與運行,因此服用之后可以使經絡滋潤光澤,在元氣的鼓舞推動下,肌體的腠理得到開發暢通,所以能夠取得汗出而病除。過程中經常遇到的幾種情況,闡發了其產生的機理,以及相應的治療方法,頗切實用。
白話圖解
浮脈



孔毓禮曰:“下后或浮而微數,或浮空而數,尚可再投白虎,寒伐胃氣乎?惟口渴舌有微苔,身熱不除者,進竹葉石膏湯。否則不必投劑,但進稀粥,以助其汗解而已。既曰血液枯涸,不能作汗,則當用甘潤平補,少加治邪之藥,執用白虎,雖加人參,未免瀉多而補少也。”
龔紹林曰:“此不僅氣虛也。血分已見大虧,宜用滋陰補氣之劑,或口渴身熱,則合白虎湯,俾邪從汗解。如僅右寸無力,余脈弦長浮數,則用白虎湯,加人參可也。”
孔龔二氏所說也有道理,可以補吳又可之未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