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中國最古老的文化之一 中醫

中醫是中國傳統醫學的總稱,是古人研究人體與疾病的一門科學,包括陰陽、五行、運氣、臟象、經絡等基礎理論,以及疾病的病因、病理、診斷、辨證、防治、預防、養生等基本內容。

中醫的歷史淵源

“中醫”二字最早見于兩千多年前的《漢書·藝文志·經方》,上面寫道:“以熱益熱,以寒增寒,不見于外,是所獨失也。故諺云:有病不治,常得中醫。”其實,中醫在遠古時代就有所體現,當時我們的祖先在與大自然作斗爭的過程中,發現了一些植物、動物經過火烤或是其他加工后,能消除一些癥狀,這便是最原始的中醫。

秦漢開始后,經濟有了很大發展,交通逐步發達,物物交換開始大規模地出現。少數民族地區的特產如犀角、琥珀、麝香、龍眼等動植物,慢慢被漢地醫學家采用,這極大豐富了人們的藥材知識。中國現存最早的藥物學專著《神農本草經》便是在當時流傳下來的。之后,人們又創作了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典籍《黃帝內經》以及《傷寒雜病論》等諸多醫學著作。

魏晉南北朝時期,名醫王叔和所著《脈經》,成為脈診法的奠基之作,與此同時,皇甫謐所著的《針灸甲乙經》,是我國第一部針灸學的專著。

隋唐是中國的盛世時期,社會各個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中醫也不例外。這一時期的著作有中國現存最早的病因證候學專著《諸病源候論》、孫思邈用畢生精力編撰的《備急千金要方》與《千金翼方》、唐朝朝廷主修的世界上第一部藥典性本草《唐本草》等,這些都為中醫的發展做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唐宋之后的中醫主要在針灸、溫病、本草等方面有所建樹,《溫疫論》便是在這一時期創作而成的。隨著西醫的傳入,中醫開始出現了新的面貌,但從根本上說,始終都沒有脫離《黃帝內經》的中醫思想。

中醫學的理論體系

一般來說,中醫學理論體系包括兩個基本特點,一是整體觀念,另一個是辨證論治。整體觀念指的是中醫認為,人體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貫通全身的經絡把身體的各個部位緊密聯系在一起,各種臟腑之間都有著密切的聯系。辨證論治則是指中醫認識疾病和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是中醫學對疾病的一種特殊的研究與處理方法。

白話圖解

中醫的歷史發展

“中醫”二字最早見于兩千多年前的《漢書·藝文志·經方》,在之后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歷代中醫都有不同的創造和發展,具體表現為不斷地涌現出許多名醫,以及許多重要學派和名著。

中醫的特點與優勢

在西醫傳入后的很多年中,中醫不被大多數人認可,民國時期差點被廢除,時至今日,仍有一些所謂的專家學者認為中醫無用,但就是在這種條件下,中醫以其幾千年沉淀形成的獨特方法,頑強而茂盛地生長在中國的醫學大地上。在經歷過“非典”、禽流感等大規模流行性傳染病之后,人們再次將注意力集中在了中醫上,人們開始重視并奉行中醫理論,并意識到了中醫的獨特魅力。所有這些,都與中醫的自身特點、優勢有著緊密的關系。總的來看,中醫有以下幾個特點。

首先,中醫可以預測疾病。中國有兩句古話,“司歲備藥”和“司歲備種”,這指的便是人們可以根據五運六氣來預測來年的氣候,并依據預測的氣候特點決定種何種莊稼。這種神奇同樣可以預測疾病,五運六氣可以預測將來會出現什么疾病以及這種疾病的蔓延發展程度。“非典”,就有一些中醫專家預測到了,因為2003年為農歷癸未年,這一年年運屬火,火氣太過,肺金受邪,容易有損傷肺部的瘟疫流行。在干支紀年中,每六十年為一個花甲子,約在六個六十年前,1642年,明代爆發瘟疫,吳又可便是在這種情況下著成《溫疫論》。

其次,中醫以預防為主。中醫中有種說法:上醫醫未病之病,中醫醫欲病之病,下醫醫已病之病。從這句話中就不難看出中醫的養生之道。其實,中國有很多古話都是講中醫養生的,看似無用,卻是預防疾病的最好藥方,如“冬吃蘿卜夏吃姜,不勞醫生開藥方”、“小孩要想好,三分饑和寒”等諸多中醫養生保健理論,這些都是預防疾病的方法。

最后,中醫的最大的優勢便體現在治療溫疫等流行性傳染病上。中國歷史上從西漢以來發生了數百次瘟疫,卻從未有過西方大范圍的死亡狀況,歸根結底,便是因為我們有中醫。直到今天,在“非典”、禽流感、“甲流”等盛行不斷的時候,中醫一次又一次地在實踐中取得了重大療效,所以說中醫在治療病毒性疾病方面比西醫有著更好的方法與途徑。

白話圖解

中醫中五臟的關系

五臟指的是心、肝、脾、肺、腎五個器官的合稱,它們的主要功能是生化并儲藏精、氣、血、津等物質,對人體的生命活動具有重要意義。在中醫中,五臟并不是單獨發生作用的,它們相互之間有著互依互存的關系。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双桥区| 伊川县| 巨野县| 龙海市| 慈利县| 黄平县| 舟曲县| 陵川县| 东阳市| 修武县| 临清市| 章丘市| 芜湖县| 商河县| 平谷区| 历史| 肃北| 晴隆县| 德昌县| 比如县| 周至县| 米脂县| 福贡县| 兴山县| 濮阳县| 九龙城区| 拉萨市| 布拖县| 常熟市| 理塘县| 通榆县| 百色市| 涿鹿县| 桓台县| 竹溪县| 麟游县| 肃北| 金坛市| 阳谷县| 上思县| 蒙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