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對流行病的認識 預防勝于醫治
從“甲流”的暴發到發展嚴重,流行病繼“非典”之后開始重新進入人們的視野,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在此之前,世界上主導流行病救治的舞臺一直屬于西醫,可面對如此來勢兇猛的流行病,西醫的治療遠遠趕不上病種的變化速度。在這種情況下,世界的目光終于轉向了中醫,而中醫也顯現出了其蓄積已久的能量。
其實,中醫治療流行病自古以來就有很多成功的例子,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流行病出現的時間有多長,中醫抗擊流行病的歷史就有多長。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沉淀,雖然也經歷過幾次大規模的人口減少,但依靠中醫,我們最終得以繁衍傳承。從《史記》到明朝末年,正史中就記載有95次大的流行病,在明朝末年曾出現過人口曲線低谷,這與當時溫疫的流行有很大關系。吳又可便是在這種環境這種情形下寫下《溫疫論》一書,并指出了“瘟疫之為病,非風非寒,非暑非濕,乃天地間別有一種異氣所感”,這種異氣也稱為戾氣。即便是同一種戾氣,有可能牛病而羊不病,雞病而鴨不病,人病而禽獸不病,甚至于年輕人病而老年人不病,如“非典”與“甲流”,易感人群多是青壯年,老年人反而不易傳染。
在“非典”暴發的嚴重時期,醫學界分成了兩派,一派主張用西醫即使用激素和抗生素來對抗“非典”病毒,另一派則是主張全部采用中醫治療。很多老中醫認為西醫在治療流行病中大量使用抗生素并不能治病,還可能會留下后遺癥。事實證明,中醫在“非典”的預防與治療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并取得了實質性的成果,這與中醫的治療思想有很大關系。在隨后的禽流感、“甲流”的治療中,中醫同樣取得了顯著的成就。
對于流行病,中醫認為“預防勝于醫治”,這與《黃帝內經》中所追求的“不治已病治未病”是一個道理。中醫從溫疫產生的原因到治療溫病的原理都與西醫有著截然不同的觀點,總的來看,西醫追求的是對抗來消滅病毒,而中醫則是通過調節體內的邪氣與正氣來達到共存的目的。中醫治療流行病最大的特點便是始終謀求與萬物的共存之道,這是從宏觀上對病毒的一種正確把握。
白話圖解
中醫對抗流行病的方法
中醫與流行病抗爭的歷史十分久遠,正史中記載的流行病就有95次之多,可即便如此,中國還是平穩度過了一次又一次的流行病沖擊,這要歸功于中醫治療流行病的原則和方法。
中醫治療流行病的根本原則——預防為主

中西醫治療流行病的不同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