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序 穿越生命的地獄:舍棄、堅韌與逆轉
本心若虛空,清凈無一物。焚蕩淫怒癡,圓寂了見佛。五彩圖圣像,悟真非妄傳。掃雪萬病盡,爽然清涼天。贊此功德海,永為曠代宣。
——李白《地藏菩薩贊》
這首詩是唐代大詩人李白的《地藏菩薩贊》,也是他唯一寫過的一首菩薩贊。地藏菩薩是佛教四大菩薩之一,為佛法“大愿”的象征。提到菩薩,我們想到的常是救人于苦難的觀音,或是賜人予智慧的文殊,而這位地藏菩薩總是會被我們忽略。
在民間,地藏菩薩又被稱為“地獄王菩薩”,因為他身處地獄之中,發愿“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是專門負責救贖地獄眾生的菩薩。在現代社會,地獄并不如在古代時那么震懾人心,地藏菩薩也因此逐漸被人們淡忘。其實,佛教的地獄并不如我們現在想象的那樣簡單。
佛教所說的地獄其實有兩個,一個是我們認識中那個刀山火海的地獄道,另一個則是由于錯誤的心念而造成的當下的地獄。下面這個故事能夠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地獄。
很久以前,有一位將軍慕名拜訪一位得道的高僧,他向高僧請教:什么是地獄,什么是凈土?高僧一笑,突然開始用非常難聽的語言辱罵將軍。將軍頓時錯愕,隨即被高僧的言語激怒,拔出手中的利劍滿佛殿追殺高僧。高僧躲在一側對將軍說:“這便是地獄”。將軍聞言幡然醒悟,利劍還鞘,連忙拱手表示歉意,高僧微微一笑:“這便是凈土”。
地藏菩薩法門歷來被認為是消除業障、積聚福緣、拔除苦難最簡便、迅速的法門。在佛教看來,地藏法門不僅是幫助眾生凈化自身的業障,使人死后不墮入地獄;同時也是要幫助我們凈化心念中當下的地獄。
當下的概念現在常被人們提及,很多書反復告訴我們,當下是如何的美好。因為我們活著和感受到的只有當下,因此只有把握住每一時刻,才能感受到快樂與幸福。可是,當我們試圖發掘和把握自己的當下時,我們感覺到的卻是疲憊、焦慮、不滿、困惑、空虛、失落……過多的欲望、過多的執念讓我們雖然身在人間而心已墮入地獄。因此,作為救度地獄的地藏菩薩,其法門是我們擺脫心念地獄最好的指引。
地藏菩薩給予我們的第一個指引是舍棄。《地藏經》中講述了地藏菩薩成道修行的過程,尤其提到他修道之時,在佛陀面前發下“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本愿。為了得到眾生的救度,地藏菩薩舍棄了“成佛”;為了得到,我們同樣應該懂得舍棄。如果想得到寧靜,你要舍棄不倦的名利心;如果想得到成功,你要舍棄享樂與懈怠;如果想得到快樂,要舍棄無邊的欲望。我們的心如同一個杯子,如果你想盛入幸福,就要先把杯子騰空,否則幸福是倒不進來的。同樣,當你身處困境中時,不論你希望獲得什么,都必須懂得用舍棄來改變自己心念,轉機才會出現。
地藏菩薩給予我們的第二個指引是堅韌。心念的轉變只在一剎那,提供給我們逆轉困境的動力,但如何將動力變成現實、收獲結果,我們需要的是堅韌。古人說:知易行難。我們發誓立志也許暢快,但實踐的過程卻漫長而艱難。一句“地獄不空,誓不成佛”聽起來蕩氣回腸,可付諸實現的過程又是何其的艱辛。地藏菩薩的責任是對眾生,我們的責任是對自己。一口氣堅持到底,生命就會出現奇跡;一次心念的反復,便又回到了原點。讀一遍《地藏經》,你便會明了堅韌的含義,即使偉大如地藏菩薩,心念的堅韌才是真正無邊的法力。
地藏菩薩并不如其他菩薩那么常見,但卻是佛教中最重要的一位菩薩。佛教認為現在時代為無佛時期,釋迦牟尼佛涅槃而彌勒佛未成道,而此時被釋迦牟尼佛囑咐教化、救度眾生的便是地藏菩薩,因為地藏菩薩舍棄、堅韌的法門是最適合我們現在這個物欲橫流、心性浮躁的時代,而《地藏本愿經》也被認為是拯救五濁惡世的對癥良藥。書中不僅開示了布施三寶、供養地藏菩薩的種種利益,以及除業障、積福緣的方便法門,更是開示了地藏菩薩于困境中逆轉的法門,幫助人們走出生命的地獄,重獲快樂與幸福。
現在很多學者都在倡導重讀古代經典,但這種重讀不是機械地閱讀那些味同嚼蠟的古文,而是要從艱深的文字中看到古人高遠的生活智慧。《圖解地藏經》就是這么一本用現代視角重新審視古代經典的書。本書以《地藏本愿經》為基礎,匯集了《地藏十輪經》和《占察善惡業報經》兩書內容,進行了現代化的編輯加工。一方面,讓讀者一本通覽“地藏三經”原本的內容與思想,同時又加以全新的現代解讀,讓古老的佛教智慧能夠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助益;另一方面,本書采用現代化的圖解、插圖等編輯方法,讓苦澀的知識靈動起來,通過視覺化的形象帶給你不一樣的閱讀體驗。
最后,由于編者自身的閱歷與佛學見解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且部分資料的考證不易,本書之中若有紕漏、錯誤、疏忽之處,還望諸位方家見諒,并提出寶貴的修改意見。
編者謹識
2010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