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月日的劃分 歷法的起源
所謂歷法,簡單說就是根據天象變化的自然規律,計量較長的時間間隔,判斷氣候的變化,預示季節來臨的法則。
歷法的起源
歷法主要是農業文明的產物,最初是因為農業生產的需要而創制的,古老農業文明的發展離不開歷法的指導作用。公元前3000年,生活在兩河流域(即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又稱美索不達米亞,在希臘文中的含義為“河間之地”)的蘇美爾人根據自然變換的規律,制定了世界上最早的歷法,即太陰歷。蘇美爾人以月亮的陰晴圓缺作為計時標準,把一年分為12個月,共364天。公元前2000年左右,古埃及人通過計算尼羅河泛濫的周期,制定出了太陽歷,這是公歷最早的源頭。中國的歷法起源也很早,形成了獨特的陰陽歷法。在世界歷史上,不同的時期和不同的地區,還采用過各種不同的歷法,比如伊斯蘭教歷、中國的農歷、藏歷等。
歷法是時間的記錄
時間長河是無限的,只有對其進行適當的劃分、標記,確定每一日、時在其中的確切位置,我們才能記錄歷史、安排生活。現在我們所使用的日歷,對每一天的“日期”都有極為詳細的規定,這實際上就是歷法在生活中最直觀的表達形式。
年、月、日是歷法的三大要素。歷法中的年、月、日,在理論上應當近似等于天然的時間單位——回歸年、朔望月、真太陽日,稱為歷日、歷月、歷年。為什么只能是“近似等于”呢?原因很簡單,朔望月和回歸年都不是日的整倍數,一個回歸年也不是朔望月的整倍數。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把完整的一日分屬在相連的兩個月或相連的兩年里,人們又會覺得別扭,所以歷法中的一年、一個月都必須設置成包含整數的“日”。為了生活的便利,學術、理論必須作出一些讓步,不能太過嚴格劃分。歷法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還會繼續改革。如何在精確、方便二者之間找到更好的結合點,過去是,將來還會是歷法改革的方向與目標。
世界歷法的發展
理想的歷法,應該使用方便,容易記憶,歷年的平均長度等于回歸年,歷月的平均長度等于朔望月。實際上這些要求是根本無法同時達到的,在一定長的時間內,平均歷年或平均歷月都不可能與回歸年或朔望月完全相等,總要有些零數。因此,目前世界上通行的幾種歷法,實際上沒有哪一種稱得上是最完美的。
歷法的淵源
縱觀中國古代歷法,所包含的內容十分豐富,大致說來包括推算朔望、二十四節氣、安置閏月以及日月食和行星位置的計算等。
陰歷、陽歷、陰陽合歷的區分

二十四節氣

任何一種具體的歷法,首先必須明確規定起始點,即開始計算的年代,這叫“紀元”;以及規定一年的開端,這叫“歲首”。此外,還要規定每年所含的日數,如何劃分月份,每月有多少天等等。因為日、月、年之間并沒有最大的公約數,于是人們想盡辦法來安排日月年的關系。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其實非常復雜,不僅需要長期連續的天文觀測來積累基礎知識,而且需要相當的智慧掌握天文觀測的技術方法。
在歷史上,在世界各地,存在過千差萬別的歷法,但就其基本原理來講,不外乎三種:即太陰歷(陰歷)、太陽歷(陽歷)和陰陽歷。三種歷法各自有各自的優缺點,被不同的國家和地區使用,目前世界上通行的“公歷”實際上是一種太陽歷。
中國歷法的發展
縱觀中國古代歷法,所包含的內容十分豐富,大致說來包括推算朔望、二十四節氣、安置閏月以及日月食和行星位置的計算等。當然,這些內容是隨著天文學的發展逐步充實到歷法中去的,而且經歷了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階段。如果再將這個“相當長的歷史階段”細分的話,大致又可以分為四個時期,即古歷時期:漢武帝太初元年以前所采用的歷法。中法時期:從漢太初元年以后,到清代初期改歷為止。這期間制訂歷法的門派有七十余家,均有成文載于二十四史的《歷志》或《律歷志》中。中西合法時期:從清代期蘇會傳教士湯若望上呈《新法歷書》到辛亥革命為止,諸家歷法雖多有改革,但其原則卻沒有大的改變。公歷時期:辛亥革命之后,孫中山于1912年宣布采用格里高歷(即公歷,又稱陽歷),中國歷法由此進入了公歷時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采用公歷的同時,考慮到人們生產、生活的實際需要,還施行中國傳統的農歷。
西藏歷法
藏族獨特的天文歷法體系,不僅能較準確推算日、月、五星的位置和運動,還可根據物候、星辰等現象和數據預報西藏地區天氣和地震等情況。

斯巴霍
“斯巴”含有生死輪回的意思,“霍”是漢語的假借詞,意為圖。亦稱生死輪回圖,另一種稱法是“萬有圖”。從斯巴霍中可見藏歷正是融合漢歷的諸多元素而漸趨完善的。
西藏密宗視此圖為降妖伏魔、驅邪隱惡的神物,在各寺院重大的宗教禮儀上,以及民間婚喪喜慶等民俗活動上,都要用它舉場開道,以圖吉利祥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