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類的藝術大全集(超值白金版)
- 房龍
- 6775字
- 2019-06-06 10:46:18
第十一章 早期基督教藝術
舊的諸神慢慢遠去,人類也把罪惡的世界拋在了身后
在古羅馬提圖斯皇帝統治的時期,羅馬的人口有2800萬,其中自由人不到800萬,而其余的2000萬人都是奴隸。也就是說,每4個人之中,只能有一個人可以聲稱自己擁有自由與靈魂。
一般來說,這些奴隸的生活極其悲慘,他們的生存條件是現代人無法想象的。漸漸地,奴隸們對生活的失望達到了頂點,以至于他們開始心甘情愿地放棄任何希望。所謂哀莫大于心死,這些奴隸的心態就像幾個世紀后的俄國農奴一樣。直到有一天,奴隸們在他們工作的磨房外、礦場內、地窖里、工廠中,乃至大莊園中簡陋的小土屋里,聽到了一些奇怪的傳聞:在一個遙遠的地方,出現了一個新的救世主,他是神在人間的代言人。他向人們宣講,奴隸主和奴隸之間不存在什么區別,他們全都是同一位圣父的孩子,因此大家都有相同的被拯救的機會。聽到這樣的言論,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飽受煎熬的蕓蕓眾生仿佛又看到了一線新的希望,無不歡欣鼓舞。就像一個溺水的人突然間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一樣。
當時在羅馬,基督教只不過是眾多流行的亞洲和非洲的宗教之一。它為什么可以從20多個宗教之中脫穎而出,并可以打動人心,迷惑住眾多人的想像力,直至最后成功地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這實在讓人有些匪夷所思。當然,到了后來,基督教成為了這個國家最強有力的政治力量。于是,對基督的信仰淪為了那些懷有野心的人撈取個人利益的工具。這些人并不是真正的基督教徒,他們可能隨時成為腓尼基人所崇拜的神靈阿斯塔特的追隨者,或是成為波斯神話中的米特拉神
的仆人,只要這兩個神有幸被封為原奧林匹斯山上眾神的法定繼承者的話。不過,在耶穌殉道后的100年之間,人們對這一種新宗教的感情,無疑是真摯而誠實的。因為當時信奉這個宗教并沒有什么利益可言,相反,聲稱自己是那個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人的信徒是一件十分危險的事情。這么做的后果,除了死后可以進入天堂之外,沒有任何實質上的好處。
我在這里并不打算向各位解釋一個新宗教是如何逐漸發展壯大的,但是有趣的是,我們可以從宗教的發展中看到它對藝術發展的影響。現在我也許又要說出一個令某些讀者不快的結論了,但這個結論不是我個人的專利,因為大家可以輕易地、也是真切地得出這個結論,那就是基督教信仰對藝術起到了極壞的作用。因為它的信仰有意地否定了一切被先前文明視若珍寶的東西。凡是希臘人和羅馬人歡天喜地并加以推崇的東西,基督教都會小氣地說一聲“NO”。

圣阿波利奈爾教堂
坐落地:意大利拉韋納,建于公元530年
早期基督教堂完全沿襲了古羅馬的巴西里卡式建筑,并將其作為標準教堂的樣式推薦,于是,這種形式的建筑隨著傳教活動的展開,被推廣到歐洲大陸的每一個角落。

最早的基督教藝術
壁(墻)畫,羅馬地下墓穴
在羅馬古代地下墓穴發現的一批壁畫,被認為是最早的基督教藝術,大都創作于基督徒受迫害的公元3-4世紀,其風格承襲著希臘和羅馬的傳統,在藝術表現上平淡無奇,但作為信仰的形象表達卻是深刻動人的。
可惜,當基督教橫空出世之日,也正是古代藝術窮途末路之時,即使沒有基督教的逼迫,藝術也只是茍延殘喘而已。更別說基督教徒們對古代藝術的窮追猛打。早期的基督教徒們對任何可以讓他們聯想到當年基督受奴役、受迫害經歷的東西都恨之入骨,這是不爭的事實。他們旨在摧毀一切“舊秩序的東西”,并在這一過程中享受極大的快感與滿足。
希臘人與羅馬人對人體十分崇尚,他們認為人體那勻稱的肌肉所表現出的力量與美感,會給人以愉悅的感受。因此,人體藝術被新的統治者推出教門,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希臘人與羅馬人很注重現實生活的質量,對人死之后靈魂不滅的說法將信將疑,他們把死亡看成是一件令人不快卻又不可避免的事。于是,反其道而行之的基督教徒們便走向了另一個極端,他們鄙視世俗的生活,把希望放在自己走進墳墓之后。
希臘人與羅馬人很善于享受,他們喜歡美酒佳肴以及世界上一切美好的東西。基督教徒則推崇粗茶淡飯,他們將上蒼賜予的豐饒的一切奢侈品,都統統視為魔鬼的誘惑而加以排斥。
在這樣的情況下,藝術創作不可避免地受到沖擊。要當一名恪守舊規、維護雅典傳統的藝術家并不是一件輕松的事。藝術家要么在新主人的淫威下屈服,要么就沒有飯吃。當然,一些藝術家選擇了后者,但這些人只是鳳毛麟角,其數量寥寥可數。而其他的大多數藝術家采取了相對聰明一點的態度,他們隨遇而安,見風使舵,起碼他們應該算是暫時妥協了。于是,這些藝術家們也慢慢喪失了自我。不過我們會注意到這樣一個有趣的現象,任何時候,當一個藝術家與他的公眾發生觀念上的沖突時,藝術家總是會毫無例外地勝出,而且在短暫的時間之內,他還可以再一次地將他的思想強加給公眾。
基督教的早期藝術品可以在地下的墓穴中找到。我小時候聽大人們講,那些地下的墓穴是建在地下的,黑乎乎的,為可憐的基督徒們在遇到危險時提供藏身避難的地方。但事實上不是這樣,它們只是地下的墳墓,并沒有其它的用途。而且在耶穌出世很久之前,這種地下墓穴就早已被廣泛使用了。這種建造墓穴的方法,羅馬人是從伊特魯里亞人那里學到的。“地下墓穴”一詞原意是指建于采石場附近的一種很特別的墳墓,也就是希臘人以前常說的“kata kumba”。據說耶穌的使徒圣彼得的遺體就曾有一段時間被安置在這樣的墓穴之中,當然后來羅馬的圣彼得大教堂建成之后,這位基督先賢的遺體也隨之被遷進了用他自己的名字命名的教堂之中。這種地下墓穴,有長而窄的走廊,寬度不足三四英尺,為泉華石所建造,這種石料在羅馬這個大都市的周圍隨處可見。過去羅馬人常用這種石頭修建房屋,當時在羅馬,6層高的房屋是很平常的。死者被安放在地下墓穴沿墻邊挖掘的墳墓內,然后用巨大的大理石碑將墓口封住。這些石碑是死者區別于其它墓穴的標志,也給畫家和雕刻家們發揮藝術才華提供了用武之地。
富裕一些的家庭一般都傾向于購買自己家族專用的小型墓穴。它們的位置都是按部就班地建在長廊的兩邊。
在這種地下墓穴里,還等距離地建有若干個通向地面的出口,這些出口一方面作為行人的通道,另一方面也可以采光通風。另外一種照明設備是油燈,不過在白天是不用這些油燈的。在墳墓中負責內部裝飾的藝術家們不僅沒有考慮去營造墓地里的那種悲哀的氣氛,反而在這些埋葬死人的地方不遺余力地展示一種興高采烈的氣息,并努力把自己的藝術作品與這些建筑的用途協調起來。我們不難看出,無論我們在日常生活還是藝術生活中,傳統所起到的作用到底有多大。在以前的諸神仍然大權在握時,基督教徒的繪畫與雕刻都只能算是旁門左道。
當然,我們也會看到那些渲染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場景畫面,因為在格爾戈塔所發生的那一幕,是人類歷史上的一起重大事件,也是人類觀點發生重大轉折的一個最明顯的證據。舊的宗教諸神,總要求別人對他們進行祭祀;而這個已經風靡帝國大陸的神秘的新興宗教里,則是上帝讓自己的兒子成為了至高無上的犧牲品。不過,在耶穌受釘刑之后大約400年內,不管我們如何費盡心思,也沒有在任何基督教的繪畫中找到描繪這一重大事件的作品。
那么,在這些古老的地下墓穴中,我們又能夠找到什么呢?當時在這里,耶穌的忠實信徒們只要一有機會便會集中到一起舉行圣餐儀式,在主的最后晚餐上大吃大喝。今天,我們在這里發現的藝術作品是關于約拿、鯨魚、摩西、燃燒的樹叢,深入獅穴的但以理以及被投入熾熱火爐內的年輕人等等。看起來就像是非常可愛又十分天真簡單的童話故事。
不過據說這些都是假象,只是一種偽裝,這樣做是為了防備羅馬警方過分好奇的監視。當時羅馬的警察對這些自稱是救世主的信徒們的一舉一動都十分敏感。因為羅馬當局對這位救世主所宣揚的眾生平等的宗教理念感到十分不快。事實就是這樣,甚至比這還要簡單。這些耶穌的新加入的信徒們雖然藐視舊世界的藝術理念,可是卻仍然不自覺地受到舊藝術文化的影響和左右,也許他們很想畫一些新的東西出來,可是傳統的力量卻比他們想象的大得多,他們對抗這樣的力量也是有心無力,或者根本沒有意識到艱巨。這一點,我們可以從那些描繪這位新救世主的作品中非常明顯地看出來。在早期的基督繪畫中,耶穌的形象與一位羅馬神的形象如出一轍,是一位非常英俊的年輕男子,看上去就與阿波羅和俄耳浦斯頗為神似。后來經過了漫長的時間,畫中的耶穌形象緩慢地從這樣的一個模式中蛻變出來,經過一點點細微的修改,才逐漸演化為現在這個完美無缺的樣子。即便如此,直到今天我們所看到的耶穌圣像還殘留著太陽神阿波羅所特有的光環。
當然,我們在談到那些地下墓穴里的藝術作品時,絕對不能武斷地認為它們只是一兩代雕塑師和畫師的作品,畢竟這種供基督徒使用的地下墓穴整整有400多年的歷史,不過這種地下藝術形式的嬗變過程與地面上的藝術的發展變化沒有絲毫差別,只是出現的地方不同罷了。不過遺憾的是,最早的地下墓穴的繪畫作品大部分都已經損壞,未能幸存。損壞它們的人并不是盜墓者,而是掘墓人。掘墓人為了不斷給新去世的人開辟新的安息之所,所以無情地摧毀了原來的墓室墻壁。即使是這樣,還是有相當數量的墓室繪畫被保存了下來。從這些繪畫中,可以看出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新舊事物緊密地結合在了一起,兩者相互交織糾纏,以至于人們在研究藝術史時,很難弄清楚異教世界到底是何時結束的,而基督教統治時期又是從何時開始的。
到了公元5世紀,羅馬陷入了一個空前不幸的年代。公元410年,哥特人在阿拉里克王的率領下從西面氣勢洶洶地進軍意大利,他們攻陷了羅馬并大掠3日,這種侵略者的行徑與羅馬軍隊當年的所作所為如出一轍。不過,這位阿拉里克王似乎對羅馬城中“屬于圣人彼得的東西”表現得相當尊敬。
又過去了一個世紀,留著長胡子的倫巴第人又橫掃了意大利全境。不過在此之前,只剩半壁江山的西羅馬帝國早已將首都遷到拉韋納。這對于基督教徒們來說無疑是一個特大的喜訊。因為這樣,此時羅馬的主教便已經無需再與世俗的政權去爭權奪利了。他可以輕而易舉地擴張自己的勢力,于是整個基督教世界在他的勢力之下承認他為教皇,他成了所有基督信徒們的精神領袖。
從此以后,基督教的教徒們不需要再瞞著當局,偷偷摸摸地埋葬他們的同道了。因為這時國家的最高權力已經掌握在他們的手中,并被他們行使著。于是,那些早期的地下墓穴開始荒廢,然后坍塌,以至于到后來,那些到圣地朝拜的信徒們也開始遺忘這些神龕的位置了,曾幾何時,這些朝拜者無比虔誠甘冒風險地來到這些地下墓穴向基督教早期的先烈們拜謁。
在長達8個世紀的漫長歲月里,死者在地下安然長眠。直到1578年,他們的安息之處才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被后人所發現。如今,他們的長眠之所已經成為了羅馬以及其它許多地方的一個景點,供游人參觀。但這些地下墓穴還遠遠比不上那些幸存下來的最早期的基督教教堂有趣。那些早期的基督教堂向我們表明,所謂的新教的教堂建筑,其實無非就是古羅馬長方形會議廳或者法院的翻版罷了,他們只不過在局部做了一些小修改,以滿足基督徒們希望有一個有別于舊建筑的聚會場所的需求而已。
我們可以想象,為了有一個聚會的場所,當時的基督教徒們一定費了些躊躇。當然他們有一種比較省事的辦法,那就是直接將先前的異教神廟拿來作為己用,教眾們馬上就可以到那里進行禮拜。不過,他們是不會選擇這種方便的做法的,因為基督教徒們對舊宗教懷著很強烈的敵意,包括一切和異教相關的東西。但是,也有例外,羅馬的萬神殿就是其中之一。萬神殿是自赫德里安教皇時代以來惟一一座完好保存下來的古羅馬的大型宗教建筑,雖然這座神殿如同它的名字一樣,是為了祭祀所有的眾神而建造的,但是在公元609年,它還是被改建成為了一座基督教堂。我們可以想象一下,萬神殿那直徑142英尺的巨大穹形屋頂聳立在厚達22英尺的高墻之上,并整整支撐了1800年,這的確是一件很讓人驚嘆的事情。當然,我們知道那時羅馬的建筑師們已經掌握了使用混凝土的技術,并通曉如何設計那些圍墻,使之有足夠的強度來支撐屋頂巨大的壓力。

面包和魚的奇跡
約公元520年,鑲嵌畫,羅馬
這是一幅出自羅馬拉韋納的一所巴西利卡式教堂的鑲嵌畫,大約制作于公元520年,這一時期鑲嵌畫已經發展為一種最重要的藝術表現形式。雖然基督教文化已經得到極大的發展,但我們依然可以清晰地看到異教文化的影響。基督站在畫面的中間,是一個俊美無須、形似太陽神阿波羅的年輕人形象。他兩旁的使徒,遞給他面包和魚,他要實現用一塊面包和一塊魚喂飽五千個人的奇跡。他們拿食物的方式和那時臣民帶著禮品向君主進貢的習慣方式一樣。一襲紫袍的基督堅定地直視著觀賞者,也許畫家想告訴我們的是基督要喂養的就是這些觀看畫的人。
盡管如此,只要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基督教徒還是會盡量避免與這些舊宗教的神殿產生任何的瓜葛,他們寧愿重新修建一座新的教堂。他們確實這么做了,不過遺憾的是,他們對新教堂的設計缺乏充足的想像力,他們的建筑思想還沒有能夠擺脫舊式建筑的影響,所以他們的新教堂也未能逃出古羅馬長方形會堂的模子。不過,他們改動了建筑內部的一些布局,當然這些改動是很必要的。主教的位置占據了教堂半圓形的后殿中央部位,也就是原來羅馬法官坐在長椅上進行審判的位置,而基督教徒們的聚會則在大廳的中央部位進行,這部位也是當年羅馬商人們談生意的地方。至于教堂的交叉通道是用來干什么的,我們不得而知。不過這個交叉通道卻是現代教堂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任何一個教堂里都可以看到,如果沒有這樣的交叉通道,一個教堂簡直不能成其為教堂。這種教堂設計是8世紀時期由拜占庭建筑師所發明的,后來又經由位于威尼斯的圣馬克通道傳到了法國,以至整個西方世界,從此這種交叉通道的設計便成為了基督教堂建筑時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早期的基督教堂看上去完全就是一個石頭盒子,但是人們通過鑲嵌畫的方法,使得它被裝飾得非常壯麗雄偉。這種鑲嵌畫是一種用不同顏色的小玻璃拼在一起的手工藝術,到了公元4世紀和5世紀,鑲嵌畫的藝術成就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境界,從此以后,所有的鑲嵌畫作品再也沒有達到那時的藝術高度。因為公元404年,西羅馬皇帝把首都從羅馬城遷到了拉韋納,于是我們現在所能看到的最杰出的鑲嵌畫作品不在羅馬的長方形基督教堂里,而是在拉韋納的基督教堂里。
如果你要對一切人類所想要的虛榮做一次了解,那么你不妨去拉韋納參觀一趟,這座城市就像一片可怕的沼澤,陷進去以后便難以自拔。想必當年風華絕代的伯爵夫人古西奧里一定十分迷人,竟然使得多情的詩人拜倫駐足于此達一年半之久,遲遲不忍離去。要知道這里給人的感覺是一片乏味而單調的,甚至是赤貧的地方,當你參觀完這里最后的一座教堂之后,你便會產生這樣的感受。自從偉大的但丁于1321年在此逝世之后,這里所發生的一切事情便沒有一件值得一提了。
不過,你倒是可以在這些教堂里親眼目睹舉世罕見的奇珍異寶和奢華的陳設。東哥特王國國王西奧多里克的陵墓就坐落在教堂的大門外,陵墓有一個實心圓頂,圓頂之上高聳著一塊直徑36英尺的石碑。看到這樣一個宏偉的陵墓,也許你會不由自主地對公元526年將這個龐然大物送上屋頂的工程師們充滿敬意。盡管羅馬帝國早已灰飛煙滅,但是羅馬講求效率的傳統卻依然世代相傳。
另外,讓人最為驚嘆的還有圣維特爾大教堂。查里曼大帝曾經對該教堂內巧奪天工的設計迷戀不已,以至于他后來下令按照圣維特爾大教堂的原樣在艾斯拉夏菲爾(即今德國亞琛市)為自己另建一座教堂。安葬著赫諾里爾斯皇帝的妹妹蓋娜·普拉西迪亞的那座教堂,其墻壁上的鑲嵌畫同樣是世間珍品,其藝術成就令人嘆為觀止,這些寶貴的鑲嵌畫比教堂建筑本身的歷史還要早100年左右。順便說一句,普拉西迪亞曾在她的兒子瓦倫汀尼亞三世年幼時主持政局,統治過西羅馬帝國。
圣維特爾大教堂里的繪畫作品將我們帶到了東羅馬帝國皇帝迦斯汀尼亞以及他的妻子西奧多娜的宮殿之中。他們兩人之間的故事堪稱是一段愛情佳話。西奧多娜原本是著名的拜占庭馬戲團的女歌手,后來有幸成了迦斯汀尼亞皇帝的情人,她的美貌與魅力征服了皇帝陛下。為了能與西奧多娜終身廝守,迦斯汀尼亞皇帝竟冒天下之大不韙,下令修改現行的法律,因為當時的法律禁止貴族與戲子通婚。我們現在可以從西奧多娜的畫像中看到她那華麗、高傲的形象。像她那樣歌女出身的人,一旦告別了原來的演唱生涯,飛上枝頭做鳳凰,就必須變得非常端莊和虔誠。但是除了從她的肖像畫中看到端莊與虔誠之外,不知何故,我們還能感受到一種壓迫感,這種壓迫感來自于這位長著一雙明亮黑眼睛的、臉色蒼白的高級妓女所擁有的巨大權力。這種權力產生的原因不僅僅因為西奧多娜的丈夫是皇帝,也因為千千萬萬趕來把她當成圣人一樣崇拜的人們。
由于題目的原因,所以這一章的確沒有什么東西可寫的,所以也許你會感到內容比較貧乏。西方早期的基督教藝術只不過是把以前舊宗教的、沒落的藝術略加修改,使之符合當時那個時代人們心理上的需要罷了。同時,在新的藝術形式上,當時的人們也做了一些有趣的嘗試,不過這些嘗試卻發生在另外的一些地方。埃及與希臘,再一次成為了世界藝術發展的排頭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