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源氏物語(插圖典藏版)
- (日)紫式部原著
- 8091字
- 2020-06-08 17:31:29
導讀
1 一部小說塑造了日本的民族性格?
創作于1000年前的《源氏物語》,是日本和世界史上第一部小說,被譽為日本文學的巔峰之作。它對日本文學、藝術等領域的影響延續千年,其“物哀”的審美觀已經成為日本民族風格的核心,堪稱日本當之無愧的國寶,無出其右。
地位
在日本,《源氏物語》享有和中國《紅樓夢》、西方《圣經》一樣的地位,稱其為日本文化之母也不為過。無數專家學者傾心鉆研這部作品,相關注釋書、詞典、事典、圖鑒、散文、評論和翻案小說等層出不窮,許多電影、電視劇、動漫和舞臺劇等也常常以此書為藍本。
文學影響
《源氏物語》被譽為“讓日本民族整整驕傲了10個世紀的文學名著”,在平安時代已經婦孺皆知、競相傳誦,其后更是影響了江戶時代至今的幾代作家。



圖為江戶時代小說《好色一代男》的封面。
美學影響
《源氏物語》藝術上最大的成功之處,是通過塑造的源氏及眾多女性形象,反映出“物哀”、幽情等審美意向。這種“物哀”,奠定了日本文學的審美基調,也成為日本一種全國性的民族意識,隨著一代又一代的詩人、散文家、物語作者流傳了下來。
物哀
就是人心接觸外部世界時的“真情流露”,觸景生情,感物生情,情景互相吻合一致的時候產生的和諧美感,優美、細膩、沉靜、直觀。如“楊桐”一回中:“月色如洗,雪光奪目,庭前景色十分凄清……顧盼夜色,沉思往事,心中十分悲慟。”
藝術影響
在日本人生活中,《源氏物語》作為一種文化暗示與關聯的源頭,不但體現了日本過去的文化,也包含著很多文化的共通點,因此全面進入了藝術領域,成為和歌、繪畫、裝飾藝術文化背景。
和歌
平安后期的藤原俊成,在他編撰的著名的《千載和歌集》中指出,“有些歌人居然沒有讀過《源氏物語》,這真是一個大恥辱。”從這一時代開始,所有以和歌自負的人,都必須是讀過《源氏物語》的人。
繪畫
隨著《源氏物語》的傳誦,也出現了根據其情節繪制而成的繪卷、繪帖等,其中《源氏物語繪卷》是日本國寶級的繪畫作品,現存19幅。同時代及以后產生的繪畫作品更是不計其數。

觸景生情的“物哀”

圖為《源氏物語繪卷》之橋姬卷。
日本紙幣的背后
日本紙幣上的頭像和圖案,首先反映的是其國家進步史上的最重要人物,更準確地說,反映了日本民族的評判標準和價值觀。這些人得到全社會的尊重,值得全日本人民的崇敬和懷念。而新版日元紙幣二千元,其背面印的是紫式部和《源氏物語繪卷》。

日本紙幣
2 日本歷史上最華美的時代
《源氏物語》誕生在日本歷史上最華麗的平安時代中期。這一時期的日本受唐朝的影響,無論文化還是政治、宗教都有明顯的唐風。同時,身為統治階層的貴族們盡顯奢華之風。雍容的唐風加上奢華的貴族風,逐漸形成了平安時代獨有的和風文化。
政治
平安時代的日本深受唐朝影響,尊崇儒家學說。平安中期,以藤原道長為首的藤原氏總攬朝政,稱“攝關”時期,同時也是以皇族、公卿、大名為首的貴族時期。在貴族生活華麗奢靡的同時,天皇大權旁落,婚配都不自由,權勢爭斗蔓延到了后宮,形成了宮闈政治。
宗教
隨著佛教的傳入,與日本本土的泛神崇拜“神道”相融合,形成了既有神又有佛,神即是佛、佛即是神的宗教局面。同時,由于眾多異象的產生、怨靈的傳說,平安時代也是傳說中妖魔盛行的時代,出家修行、誦經伏魔、祓禊祈禱等,也同時集中在當時的佛教和著名的陰陽寮身上。
婚姻
平安時代的婚姻制度為“婿入婚”,也稱入贅婚,即結婚后女方仍住娘家而男方往來宿夜,天明即走。這種看似雙方自由選擇的婚配方式,與當時“一夫多妻”的婚姻制度相結合,逐漸演變成女方在家中苦等,而男方四處尋歡的局面。
審美
平安時代女性美的標準,在于烏黑的長發、敷白粉的面容、黑齒,以及穿著十二單衣(十二件衣服的重疊)等。而隨著《源氏物語》的傳誦,觸景生情的“物哀”審美觀逐漸風行,并延續至今,成為日本整個民族的審美觀。

圖為與紫式部同時代的攝政關白藤原道長。

圖為平安時代的美女小野小町。
文化
平安貴族們除了奢靡享樂外,也肩負著傳承文化的責任。通過唐文化的引入,日本逐漸誕生了自己的假名文字,也因此誕生了以《源氏物語》為主的眾多物語文學。同時,在繪畫、音樂、詩歌等方面也開創出特有的文化來。


以平假名書寫的小野小町的和歌《戀哥二》。

國寶級的《源氏物語繪卷》。

雅樂之舞樂——青海波。
3 作為“大和民族之魂”的紫式部
平安時代是貴族文化的黃金時期,此時的日本逐漸由崇尚唐風向帶有本土特色的和風文化轉變,用假名書寫的和歌集、物語相繼出現。紫式部憑一部《源氏物語》,成為當時家喻戶曉的人物,千年來更被尊為日本的“大和民族之魂”。
姓名由來
紫式部,本姓藤原,原名不可考。因其父兄皆曾任式部丞,故稱為藤式部,這是宮里女官的一種時尚,往往以父兄的官銜為名,以示身份;名字中的“紫”則來源于其作品《源氏物語》中,女主人公紫姬為世人傳誦,遂又稱作紫式部。
其它作品
《紫式部集》
是作者從少女時代至晚年的一部自選和歌集,共選入128首和歌,多是與友人的贈答歌。這些和歌是了解紫式部思想、和歌風格及生平的珍貴資料。
《紫式部日記》
記錄了1008年至1010年間,宮廷日常活動及紫式部的感受。宮廷婦女的服裝、容貌、禮節及宮廷的各種禮儀活動等都有詳盡記述。此外,對宮廷女官如和泉式部、清少納言等人的言行頗多批評。同時,認為自己似乎是一個有些羞澀保守、甚至是對己對人要求嚴格的人。

《源氏物語》的作者紫式部
影響與地位
《源氏物語》在日本文學史乃至世界文學史上地位都很顯赫,確立了不可動搖的聲譽。作者紫式部被國人譽為“大和民族之魂”。196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其選為“世界五大偉人”之一。
人生經歷

4 800年前的國寶級《源氏物語繪卷》
本書所用插圖,大多來源于日本國寶級繪卷《源氏物語繪卷》,及現代日本對其修復后的復原圖。《源氏物語繪卷》是日本繪畫史上燦爛輝煌的名作。創作時期大約在公元1140年前后,由當時的貴族女子根據《源氏物語》的情節,每卷中選擇一到三個場面繪制而成。全套《源氏物語繪卷》應該是一部超過百篇的宏篇巨作,但流傳至今僅存19幅,分別藏于日本德川美術館和五島美術館。
獨具特色的《源氏物語繪卷》
作為平安時代“女繪”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和《源氏物語》最早的繪畫作品,《源氏物語繪卷》以其精致纖細的筆法、華麗的色彩、巧妙的畫面構成、象征與寓意的故事表現手法,將故事與人物的心情隱藏在美麗的圖畫中,在物語的表意與深意之間徘徊。同時,從造型、構圖、勾勒到填色等各個方面都體現出不同于中國繪畫的特點,展現出平安時代日本女性文化的成熟與12世紀物語繪畫藝術的最高境界。
吹拔屋臺
在《源氏物語繪卷》中,全都沒有畫出房屋的屋頂和墻壁,畫面的視角是從房屋的斜上方俯瞰,這種極富特色的繪畫方式叫做“吹拔屋臺”,可以使讀者一覽無遺地看到室內的情景,營造出空間的縱深感。
對人物的微觀視角,是這一技法的特色。畫面只包括室內的一部分,室外的景色也只畫出了主人公視線所及的范圍。

《源氏物語·宿木一》中,沒有屋頂的場景讓讀者從斜上方如偷窺一般看到室內。
此后的繪卷作品,其俯瞰的角度變高,視點變遠。對故事敘述者的視點更加重視,而與故事人物的共鳴逐漸倒退。

在13世紀繪制的《紫式部日記繪卷》中,視點后退,俯瞰的角度變高,描繪的情景具體而客觀。
水平和斜線構圖
《源氏物語繪卷》在描繪室內情景時,除了“吹拔屋頂”手法外,所使用的構圖方式分為兩種:一種是將門面放在水平的位置,用斜線來表示房屋進深的水平構圖。另外一種是門面、進深在畫面上都用斜線來表示的斜線構圖。
1兩種構圖的差別
一般來說,水平構圖使人產生穩定感,而斜線構圖更能夠表現出結構比較復雜的建筑物,可以創造出更富變化、更有趣的畫面。

《源氏物語繪卷》“宿木三”卷,即是門面、進深都采用斜線構圖。寬大的折角式房屋構圖中,其斜線交叉構成的尖銳感,與庭中秋草和門窗的卷簾營造出的柔美形成完美的對比,房屋突出的折角構圖也讓人印象深刻。

《源氏物語繪卷》“柏木三”卷雖使用了水平構圖,但分割室內外的房梁與欄桿采用大角度斜線,十分恰當地表現出源氏懷抱著薰時苦惱不已的故事情節。
2從構圖看出時代的審美
在《源氏物語繪卷》中,水平構圖與斜線構圖的比例是11∶7。在其后的繪卷作品中,斜線構圖的比例逐漸增大。可見從12世紀中期開始,斜線構圖逐漸成為主流。而《源氏物語繪卷》正處于這種構圖的轉換期,反映出時代審美觀的轉變。
填色
《源氏物語繪卷》也是一幅幅十分精致的工筆畫。仔細觀察畫面上華麗的色彩、鮮明的輪廓、衣飾與家具的裝飾花紋,可以看到其作畫是有順序的。首先用淡墨描出草圖,接著用以礦物顏料為主的彩色顏料在草稿上細細染色、描繪花樣(著色),最后用濃墨描出輪廓(勾邊)。這種繪畫技法叫做“填色法”,其特色就是畫中的輪廓線粗細均勻,畫面顯得靜穆而嚴整。

“柏木(二)”從女仆的面頰到下顎,還有眼睛的部分,都能看到草圖線條。由此可見從草圖到最終定稿,一些細節和頭部傾斜的方向都經過了修正。
繪制的步驟
從繪卷中部分畫面上殘留的,或者顏料剝落后顯露的痕跡推測,可能當時繪畫的步驟是:先決定構圖,將每幅畫的中心結構用淡墨粗略地勾出大概,再實施上色工作,之后對彩色的細節部分進行一些修改,最后來勾畫“定稿”的輪廓線。


在《源氏物語繪卷》“鈴蟲一”卷的畫面中,隨著歲月的推移,顏料逐漸剝落,顯露出最初的草圖上標識的“榻榻米”、“帷幔”、“流水”、“庭院”、“草木”、“鈴蟲”等文字。
引目鉤鼻手法
《源氏物語繪卷》中,人物的面部不論男女,都是蠶豆般的臉型,鼻子用“く”字形鉤出,細筆一線的眼睛,目上勻出墨眉,鼻下點出朱唇。這種引目鉤鼻的面部描繪,與同時代的《信貴山緣起物語》《伴大納言物語》等其他物語繪卷中那些表情夸張的戲劇性面孔,有很大的不同。乍一看這種繪畫技巧略顯簡單,但其實運用了十分高超的技術。看上去像一條線似的眼睛,實際由幾條細線重疊而成,甚至還有點睛與墨色濃淡的變化。

《信貴山緣起繪卷》山崎長者之卷

《源氏物語繪卷》“夕霧”卷
畫中人的面部只有大約拇指大小。考慮到這一點,就不得不贊嘆畫家高超的技術了。畫家使用了肉眼幾乎難以辨別的技巧,微妙地表現出了人物的內心世界。
從繪卷的料紙都使用金銀裝飾,以及畫面顯示出的精湛技藝、優美的書法等方面看,《源氏物語繪卷》是一部以宮廷貴族的奢華為背景、規模宏大的巨著,展現了平安時代物語繪畫的最高水平。而就物語文學傳達的氣氛而言,《源氏物語繪卷》畫出了平安貴族的人生無常,道盡情欲世界的離合悲歡。濃艷的色彩、靜止的畫面更增小說的悲劇效果,強調了沒落貴族絢爛已去的傷感,整體上展示出平安時代的華麗與物語所蘊含的物哀之美。
5 轟動日本的《源氏物語繪卷》復原圖
對現存的國寶級《源氏物語繪卷》進行無損復原,這一工程當時曾轟動日本,其規模和技術在日本古典美術研究史上也可謂空前絕后。所有的人都希望通過這項工程,能將國寶繪卷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產作為人類的財富傳承下去,讓更多的人欣賞到它的魅力。
緣起
無論多么精心地保存,現存的19幅國寶級《源氏物語繪卷》的真實面目還是隨著時間的流失而日漸模糊。1998年,日本德川美術館時任館長德川義宣,決定與東京國立文化遺產研究所合作,組成繪卷復原研究小組,希望運用最先進的科學手段,無損傷地將繪卷的風采真實地傳承下去。整個復原過程從1999年開始,歷時6年,于2005年10月完成。
小組中心成員

技術
國寶《源氏物語繪卷》的復原研究,從規模、手法等方面,都是前所未有的。使用X射線、紅外線照片、熒光X射線分析、熒光攝影法等多種技術分析方法,收集到現存19幅繪卷的大量信息。

便攜式熒光X線分析器可以發現繪卷的色差和元素成分。
熒光攝影法
美術攝影家城野誠治將“熒光攝影法”這種新技術應用到繪卷的復原研究中。這是一種將犯罪現場調查時檢測指紋時使用的技術運用到藝術品上的作法。

通過熒光攝影法,發現肉眼看不到的“云立涌紋”。
相同素材、相同技法
古典美術復原臨摹的權威、日本畫家林功先生,對顏料在紫外線照射下的變色現象等科學研究十分感興趣,并致力于運用“相同素材、相同技法”來復原美術作品。

通過相同的手法,表現衣裾的層次、紋理等復雜結構。
計算機技術
現任德川美術館館長德川義崇的計算機經驗,以及在文化遺產保存方法等領域的造詣,使他成為肩負繪卷傳承這一重任的關鍵人物。

繪卷“柏木三”中的綠色,通過熒光X線和電腦分析出其成分主要是銅、孔雀石。
發現
復原工作使繪卷中令人驚異的色彩世界得以展現在人們眼前。研究人員分析顏料的化學元素,發現了平安時代畫師們慣常使用的各種色彩。并且,通過特殊的成像技術,使人們肉眼看不見的服飾花紋顯現出來。科學數據加上日本畫家的復原臨摹,讓平安時代的繪卷跨越了九個世紀的時空,展現在人們面前。繪卷中色彩運用之豐富,顛覆了傳統觀念,其精湛的繪畫技巧讓現代的畫家為之咋舌。
通過復原工程,我們得以追尋到那現代人已經遺忘的、纖細的感性世界。從中可以看到,平安時代的人們非常喜愛身邊的大自然,并將大自然的風情融入了生活。《源氏物語繪卷》中的豐富色彩,就是平安時代感性豐富的人們留下的財產。

復原的意義
關于《繪卷》復原工程的意義,原德川美術館館長德川義宣所言簡明而透徹:“想要了解《源氏物語》的那個時代,依靠僅存的、已經剝落的畫卷是不行的。確實有必要去復原它,而且不是靠單純的主觀想象,而是運用自然科學的方法進行復原,這實在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經過八九百年的時間,雖然繪卷的顏料已經剝落、變色,但依然十分美麗。所以欣賞《源氏物語繪卷》,最好從兩個角度:一是欣賞復原后的畫面所展現的王朝貴族當時的審美情趣;二是欣賞經過漫長歲月后畫面上所表現出的美感。據此,我們可以欣賞到雙重的美。”
6 堪為國寶的其他插圖
書中所用的其他插圖,還包括與《源氏物語繪卷》齊名的《信貴山緣起繪卷》、安土桃山時代的巔峰之作《洛中洛外圖屏風》,江戶時代植物畫至寶的《花木真寫》,以及浮世繪風格的《源氏香之圖》、歌川一派的眾多風景浮世繪等。這些國寶級的繪畫作品,組成了本書堪稱絕版的大師級插圖陣容。
繪卷雙壁之《信貴山緣起繪卷》
《信貴山緣起繪卷》在日本繪畫史上與《源氏物語繪卷》并稱“繪卷雙璧”,也是國寶級繪畫作品。平安末期(12世紀末),隨著武士勢力逐漸掌權,平安王朝藝術從此崩潰,繪卷風格也產生了微妙的變化。藏于奈良朝護孫子寺的《信貴山緣起繪卷》就是與《源氏物語》恰成對比的例子。
特點
《信貴山緣起繪卷》描繪的是9世紀末僧人明蓮隱居信貴山的傳奇故事。在繪畫風格上,它一反《源氏物語繪卷》的靜態描寫,充分夸張氣勢的躍動,并把舞臺由宮廷搬到鄉野,讓大量民眾登場現形。舍濃墨、就線條,摒棄夢幻、重視現實,畫得充滿世俗味,表現出迥異于《源氏物語》的、展現下層民眾的粗獷風格。

圖為《信貴山緣起繪卷》中追逐飛缽的畫面。
區別
《源氏物語繪卷》以濃麗的色彩和“引目鉤鼻”的程式化人物造型、“吹拔屋頂”的室內繪畫風格,顯示著強烈的裝飾趣味和幻想的氣氛。
《信貴山緣起繪卷》則是以活潑傳神的線條,加之淡彩點綴,描繪出山白水淡、鳥語花香的自然美景,和表情逼真、姿態活潑的各種人物,充滿盎然生氣和生動詼諧的色彩。
源氏香之圖
源氏香為后世以《源氏物語》為本,衍生出來的香道上的組合香。江戶時代的浮世繪畫師歌川豐國(歌川派三代豐國,原名國貞)根據“源氏香”及對應的物語各帖內容,創作出表現物語情節的源氏繪作品《源氏香之圖》,共54帖。

圖為第五回“紫兒”的《源氏香之圖》。
以浮世繪“錦繪”技術創作的《源氏香之圖》,與平安時代“大和繪”風格的《源氏物語繪卷》明顯不同,其風格艷麗精細,筆法纖秀,透露出明顯的世俗化氣息。
桃山美術的巔峰之作
安土桃山時代的繪畫主要以繪于屏風、拉窗、隔扇上的障壁畫為主,最著名畫派是狩野派,而狩野永德則是這一流派以及整個桃山時代最偉大的畫師。其描畫京都內外名所和市民生活的《洛中洛外圖屏風》,宏大豪邁而又富麗堂皇,使當時統治者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先后為之傾倒。
《洛外名所游樂圖屏風》《花鳥圖押繪貼屏風》
這是最新發現的狩野永德早期作品,相比于《洛中洛外圖屏風》的氣勢磅礴,這兩幅屏風畫則顯得細膩而鮮麗,頗有工筆畫的風格。

圖為《洛外名所游樂圖屏風》中天龍寺附近渡月橋的風景。
《洛中洛外圖屏風》
這對屏風是扣人心弦的細密濃繪,右邊屏風畫面中央以二條城為主,左邊屏風描繪的是方廣寺大佛殿,京都市街洛中及洛外的名勝古跡,加上四季節令的活動皆一覽無遺。畫中人物多達兩千,充滿裝飾性、動感、現實感。在金云暮靄的掩映下,生動地彩描出京都市街繁榮的景象,其氣魄之宏大在日本繪畫史上史無前例,堪稱絕代名作。

圖為《洛中洛外圖屏風》中二條城的繁華景象。
風格特點
狩野永德的作品體現出狩野派粗獷、線條明快的畫風,喜愛用金箔為底色,大面積使用濃厚艷麗的色彩。其畫面顯得富麗堂皇,把幕府時期武家大氣魄、大精神的豪邁和野心充分呈現。這種世稱桃山美術的屏風藝術,引導日本美術達300年之久。
《花木真寫》
這是江戶時代“五攝家”中“近衛家”的近衛豫樂院(家熙)的名作,收藏于日本《陽明文庫》。近衛豫樂院曾擔任攝政,雅好書法、繪畫,史稱“江戶時代第一級文人”。其所繪的《花木真寫》筆致精細、優雅,展現出日本春、夏、秋三季節繁花盛開的美麗,被稱為“植物畫至寶”。

圖為近衛豫樂院的《花木真寫》中的秋海棠畫作。
7 “《源氏物語》千年紀”活動
1000年前,紫式部創作出的世界上第一部長篇小說《源氏物語》在日本京都爭相傳閱。1000年后,堪稱日本文化之母的《源氏物語》迎來隆重的千年紀念。2008年11月1日,“《源氏物語》千年紀”典禮在日本京都市的國立京都國際會館舉行,包括日本天皇和皇后在內的約2400人出席了盛大的典禮,同時宣布將11月1日定為“古典日”。
2008年可以稱為“《源氏物語》年”。與《源氏物語》有著千絲萬縷聯系的京都府、京都市、宇治市等聯合組成了“《源氏物語》千年紀委員會”,該會由日本著名作家瀨戶內寂聽、文化界名人梅原猛、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名譽教授唐納德·基恩等8人組成,在2007年1月30日就已成立,先后于2008年3月在法國巴黎舉辦了《源氏物語》國際學術研討會,4月在京都文化博物館舉行了《源氏物語》特別紀念展,展品包括紫式部的日記繪卷等40件國寶級文物,并陸續舉辦論壇、紀念儀式、研討會等280多項相關活動。另外,2008全年還舉辦了大約六個不同的關于《源氏物語千年紀》的展覽。

圖為現存的《紫式部日記繪卷》殘卷之一。
此外,以京都為中心,右至石山寺,上至北山,左至嵯峨野清涼寺,右下至宇治,左下至明石、須磨,足跡跨越京都府、大阪府、奈良縣、兵庫縣和滋賀縣,全都是《源氏物語》小說的場景,據此形成各種探訪《源氏物語》遺跡的新旅行路線,如“《源氏物語》歷史一日游”、“《源氏物語》千年紀展鑒賞游覽”等。當地觀光產業還推出了各種活動盛典,并頒發“《源氏物語》千年紀紀念特別觀光護照”,設計出以《源氏物語》為主題的各種紀念、文化商品等,還舉辦有電影上映會、平安衣裝試穿會等活動。
京都府的活動最多,大多以博物館、圖書館為主軸,包含講座、文化展、能面展、茶陶器展、繪卷展、室內樂、朗讀、舞蹈劇,還有將《源氏物語》比較西歐宮廷文學中的王妃之戀演講,邀請專家解說紫式部筆下所描繪的典雅日本女性、和歌、日式庭園等。“《源氏物語》千年紀”典禮上,日本雅樂團體“平安雅樂會”還在特設的舞臺上演奏了《源氏物語》第7回“紅葉賀”中,源氏和頭中將共同起舞的舞樂“青海波”等樂曲。

圖為《源氏物語》第七回中,源氏和頭中將共舞“青海波”的情景。
京都文化博物館于4月底至6月初,舉辦了“源氏物語千年紀展”,副題是“愛戀跨越千年時空”,除了展示繪畫、墨筆、工藝等,也特別展出國寶級的《紫式部日記繪詞》及《源氏物語繪卷》,這些美輪美奐,并散發著傳統文化氣息的作品,都是日本美術史上的杰作。

圖為《源氏物語繪卷》中的“夕霧”卷。


圖為石山寺的紫式部雕像。
遠在另外一頭琵琶湖畔的“《源氏物語》千年紀in湖都大津”也不落人后。石山寺,相傳是紫式部當年構思《源氏物語》的地方。這里特別設置了“源氏夢回廊”,一整年都可以在石山寺不同殿堂中,參觀和紫式部有關的展覽,包括展出刺繡、“千年之戀”電影戲服、田邊圣子《源氏物語》白話版的原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