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解茶經(jīng)(2012版)
- (唐)陸羽 紫圖
- 782字
- 2020-08-05 17:43:01
12 《茶經(jīng)》的佛家本心 靜心自悟
茶與佛教的最初結緣是為僧人提供了提神醒腦的飲品。僧人在寺院中大量種植茶葉,促進了茶葉種植、制造、飲茶的進步。在后來的茶事實踐中,茶道與佛教之間逐漸找到了內(nèi)在精神的契合之處。
佛教于公歷紀元前后傳入中國,經(jīng)魏晉南北朝的傳播與發(fā)展,到隋唐時已達到鼎盛。而中國茶道自唐朝陸羽始創(chuàng),其后大興于世。陸羽自小在寺院中習誦佛經(jīng),學習煮茶。成年后又與皎然和尚結為忘年之交。在《茶經(jīng)》和《陸文學自傳》中都有對佛教的頌揚及對僧人嗜茶(《茶經(jīng)》“七之事”:“單道開飲茶蘇”、“法瑤飲茶”)的記載。可以說,中國茶道從一開始萌芽,就與佛教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 茶禪一味
茶與禪宗的結緣源于禪宗的坐、禪、定。
坐,禪宗所指修行時“心注一境”,即脫離所有外物之事。禪,意為“靜慮”、“修心”。定,是保持內(nèi)心與精神高度統(tǒng)一與平和。坐禪要求僧人閉目靜坐,參悟“苦、集、滅、道”的佛法四諦,其中“苦”為首;茶性苦,從茶苦而回甘的特性,可以幫助修行者在品茶時,品味佛法真諦,參破“苦”諦。
品茶講究一個“靜”字,講究有序的品飲,追求外在與內(nèi)心的平靜統(tǒng)一;佛家的“靜悟”、“三思為戒”,坐禪時的無調(diào)(調(diào)心、身、食、息、睡眠)以及“戒、定、慧”皆是追求“靜”,二者在此不謀而合。
茶道本質是從簡單、平凡的生活中品悟出生活本質;參禪也是通過靜思,從簡凡中領悟人生的大道理。
● 茶有“三德”
佛家認為茶是一味修身養(yǎng)性的飲品,并認為茶有“三德”:
(1)不眠:坐禪,姿勢要求身正背直,不動不搖,內(nèi)心要清靜斂心,達到“輕安”、內(nèi)外一體。通常坐禪一坐就是數(shù)月,僧人難免疲勞倦怠,茶具有提神醒腦的特性,因此坐禪修行中“唯許飲茶”。
(2)助消化:僧人飯后坐禪,這樣易得消化不良,飲茶可以生津化食,幫助消化。
(3)不失:飲茶能養(yǎng)成清雅、簡樸的性情,可以幫助僧人抑制性欲,以助更好地修行。
茶在坐禪修行中的關鍵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