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帝內經全集 全譯圖解版
- 紫圖
- 7057字
- 2019-09-26 10:13:31
卷一 攝生論
本卷首先論述了人的壽命與先天稟賦,以及盛壯衰老乃人人如此的客觀存在,強調養(yǎng)生的重要性,繼而指出四季不同的養(yǎng)生方法總綱——“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飲食有節(jié),起居有常”,同時,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這一預防疾病的偉大理論。
篇一 上古天真論篇 長壽者養(yǎng)生秘訣
本篇通過分析壽命短的主觀原因,論述人體生長發(fā)育的過程,以及介紹真人、至人、圣人、賢人的養(yǎng)生之道,強調了養(yǎng)生的重要性。
懂得養(yǎng)生的人更長壽
古時候的軒轅黃帝,天生就很聰慧。嬰孩時開口說話早,少年時對事物的理解比較透徹;長大以后,既敦厚仁德,又懂禮節(jié)約束自己;成年之時,由于功德深厚,所以登上了帝王寶座。
黃帝請教天師岐伯說:我聽說上古時代的人,年齡都能夠超過百歲,而他們的行動不顯衰老。而現在的人,五十歲左右,動作就遲緩了,呈現衰老的跡象。這是因為時代環(huán)境的差異呢?還是人們違背了養(yǎng)生之道的關系呢?
岐伯回答:上古時期的人,一般都懂得養(yǎng)生之道,能根據天地晝夜陰陽四時的變化來調整、平衡自身的陰陽,并利用靜坐、武術和導引等道術來維護身體健康。飲食有節(jié)制,作息有規(guī)律,不過度勞累,所以能做到形體與精神的協(xié)調,活到人類應該有的壽數,超過百歲才死去。現在的人就不是這樣了,把酒當做水甘露瓊漿那樣貪飲,以不該做的事當做正常的事,酒醉了還常常肆行房事,縱情色欲,因而耗盡了精氣,散失了真元。如今的人不知道保持精力充沛,蓄養(yǎng)精神的重要,他們不合時宜地宣泄其精氣,貪圖一時的快樂,背離了養(yǎng)生真正的樂趣,作息起居也沒有一定的規(guī)律,所以不到五十歲便衰老了。
上古時期的圣人,教誨人們時常常這樣說:“對于四季一切可能影響身體健康的邪氣風寒等反常氣候,要注意適時回避;同時保持心神安定清靜,不要有過多的欲望,讓體內的真氣和順,精神內守而不耗散,如果能達到這樣的境界,疾病又怎么能夠侵襲人體呢?所以那時的人們精神閑適,無欲求之心,心境安定,沒有恐懼,也不為外物所動。雖然勞作,卻也沒有覺得疲憊,假若人體內真氣平和調順了,人人就都能隨其所欲滿足自己的愿望了,無論吃什么食物都感到好吃,隨便穿什么衣服都感到滿意。人人隨遇而安,互相之間對地位的高下不介意,因而這樣的人就自然樸實。所以不正當的愛好興趣不能干擾他們的視聽,淫亂邪說不能迷惑他們的心志;不論是愚笨的人、聰明的人、賢能的人或地位低下的人,都不害怕外部事物來破壞心靈的安定平和,因此符合養(yǎng)生之道。簡而言之,上古時代的人們年過百歲而依然年輕,原因在于他們的養(yǎng)生之道比較完備。
黃帝和岐伯
黃帝和岐伯是《黃帝內經》的兩個主角,他們以一問一答的方式詮釋了中醫(yī)學的原理。兩人問答中的學問,成為后來的中醫(yī)學說,也稱岐黃之術。


《黃帝內經·素問》書影
明顧從德本 中國中醫(yī)研究院圖書館藏
《黃帝內經·素問》為現存最早的中醫(yī)理論著作之一,托黃帝之名,約成書于戰(zhàn)國時期。其內容以天人相應、陰陽五行、臟腑經絡學說為主線,集醫(yī)理、醫(yī)論、醫(yī)方以及養(yǎng)生防病等于一體,強調了人體內外統(tǒng)一的整體觀念,是中醫(yī)基本理論的淵源。
為什么女人老得更快
黃帝接著問:我聽說人老了,就不能夠再生育子女,這是因為精力耗盡了呢,還是由人類的自然規(guī)律所決定的?
岐伯回答:按照一般生理過程來講,女子以七年為一個發(fā)育階段,女子七歲時,腎臟的精氣就開始旺盛,牙齒更換,毛發(fā)漸盛。到了十四歲左右,能促進生殖功能的天癸開始發(fā)育成熟,任脈通暢,太沖脈強盛,月經按時而來,所以能夠生育子女。二十一歲左右,腎氣平和,智齒長出,身體發(fā)育基本成熟。到了二十八歲左右,筋骨強健,毛發(fā)濃密,身體非常強壯。到了三十五歲左右,陽明經脈漸漸衰弱,面部開始出現皺紋,頭發(fā)開始脫落。到了四十二歲左右,三陽經脈衰老,面部枯槁,頭發(fā)變白。到了四十九歲左右,任脈空虛,太沖脈衰微,再也不能產生雌性激素了,天癸枯竭,月經斷絕,所以身體衰老,就不能生育了。
男子以八年為一個發(fā)育階段。男子八歲左右,腎氣開始充實,頭發(fā)長長,牙齒更換。到了十六歲左右,性生理開始成熟,精氣充滿,已能排精,于是男女陰陽交合,就能夠生育子女了。到了二十四歲左右,腎氣平和,筋骨強健,智齒生長,身體非常強壯。到了三十二歲左右,筋骨粗壯,肌肉結實。到了四十歲左右,腎氣開始衰退,頭發(fā)脫落了,牙齒松動了。到了四十八歲左右,身體上部陽明經氣衰竭,面色憔悴,頭發(fā)鬢角斑白。到了五十六歲左右,肝氣衰微,筋脈僵化,導致手腳運動不如以前靈便了,天癸枯竭,精氣很少,腎臟衰敗,身體精神都感到疲憊。到了六十四歲左右,牙齒和頭發(fā)大部分脫落。就人體五行而言,腎臟主水,它承接五臟六腑的精華而貯存起來,只有五臟旺盛,腎臟的精氣才能夠充滿外泄。后來年老,五臟也衰老了,筋骨沒有力量,天癸竭盡,所以頭發(fā)鬢角都白了,身體沉重,走路也有點失衡,無法生育子女了。
黃帝又問:有的人已經很老了,還能夠生育孩子,為什么呢?
岐伯說:這是因為他們的先天稟賦超常,氣血經脈暢通,腎臟精氣過剩。這類人雖然能夠生育,但男子不超過六十四歲,女子不超過四十九歲。到那時,精氣就竭盡了。
黃帝繼續(xù)問:注重養(yǎng)生的人,如果活到一百歲,還能不能生育孩子呢?
岐伯答:經常注意養(yǎng)生的人,老齡化來得要晚一些,年齡雖然很大,但也沒有掉牙、面色憔悴、頭發(fā)變白、走路不穩(wěn)等衰老現象,因此即使達到了高齡,仍然能夠生育孩子。
養(yǎng)生四個境界
黃帝說:我聽說上古時代的“真人”,他們洞悉自然界的規(guī)律,掌握陰陽變化的機理,吸收吐納精氣,獨立修道,精神內守以養(yǎng)精氣,全身內臟肌肉協(xié)調一致運動,所以他們與天地同壽,沒有終結之日,這就是“與道共生”。
中古時代除了“真人”外,還有“至人”。他們敦厚淳樸,養(yǎng)生方法齊全,能夠契合陰陽的變化,適應四時氣候的交替變換,避開世俗的紛擾,聚精會神,保全神氣,暢游于天地之間,其視覺和聽覺,四通八達。這延長了他們的壽命,強健了他們的身體。這種養(yǎng)生方式也屬于真人一類。
真人、至人、圣人和賢人的養(yǎng)生特點
真人是修真得道之人,能長生不老而登云天;至人是有至德之人;圣人是無所不能的人;賢人是德善才多勝常人者。這四種人的特點決定了養(yǎng)生層次的不同。

還有另一類圣人,他們安然平和地處于天地之中,能夠順應各種氣候變化,其欲求和嗜好都符合世俗社會的要求。他們沒有世間俗人的惱怒的情緒,行為也沒有脫離社會,但行為舉止又不仿效世俗之人。在外不讓身體過度勞累,在內不讓思想有過多的憂慮,以恬靜快樂為根本,以悠然自得為目的,所以他們的身體不容易衰老,精神也不會耗散,壽命就可達到百歲以上。
再就是賢人,能夠遵循天地、日月、星辰運行的規(guī)律;不是違逆而是順從陰陽的變化,根據四季氣候的不同及寒暑的變化來調養(yǎng)身體,從而符合上古真人的養(yǎng)生之道。這樣就可以延長他們的壽命,但終究是有極限的。
篇二 四氣調神大論篇 四季養(yǎng)生法
本篇論述了四季不同的養(yǎng)生方法,即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以及違背四時養(yǎng)生規(guī)律所產生的危害。
四季調神養(yǎng)生之道
春三月(農歷正、二、三月),是萬物萌發(fā)的時節(jié),天地間萬物復蘇欣欣向榮,人們應晚睡早起,起床后松開頭發(fā),到庭院里散步,舒展身體,神志隨著春天的生機而勃發(fā)。而對待萬事萬物,也要符合春天生機蓬勃的特點,讓它們生長而不要扼殺,應當給予的就不要剝奪,應當增加的就不要減少。這才是對春天生長之氣的正確呼應,也是身體養(yǎng)生的必經之路。若違背這個道理就會損傷肝臟之氣,由于春天陽氣不生,到了夏天陽氣則不長,那么就會出現虛寒之癥,適應夏季的生長之氣就少了。
夏三月(農歷四、五、六月)是草木茂盛萬物秀美的季節(jié)。這時,天氣下降,地氣上升,天地陰陽之氣相交,萬物開花結果。人們應該晚睡早起,不要厭惡白天太長太熱,應讓心中充滿愉悅,心態(tài)平和;讓萬物成長,使體內的陽氣能夠向外散發(fā)。假設能夠調理生氣,疏通暑氣,這就是適應夏天調養(yǎng)“長氣”的道理。如果違背了這個原理,心氣就會損傷,到了秋天就會生病,造成“收氣”的能力減弱,冬天就會重復發(fā)病。
秋三月(農歷七、八、九月)是萬物成熟收獲的季節(jié),形態(tài)都已處于平定。天氣轉涼,秋風勁急,暑熱盡消,地氣肅清。此時應該早睡早起,與雞的作息時間保持一致。精神情緒要保持寧靜穩(wěn)定,以舒緩秋天的肅殺之氣。同時收斂神氣,使秋氣得以平息;不要胡思亂想,讓肺氣暢通。這符合秋天“收氣”的道理。如果違背了這個道理,就會傷及肺氣,冬天時會生消化不良的腹瀉病,這樣陽氣在冬季不能儲存,人們適應冬天的能力就會降低。
冬三月(農歷十、十一、十二月)是萬物閉藏、生機潛伏的季節(jié)。河水結冰,大地凍裂。在如此惡劣的外界環(huán)境下,人們不要輕易擾動體內的陽氣,為避免寒氣侵襲,應早睡晚起,等到陽光出現時再起床。要使自己的思想情緒平靜,仿佛埋伏藏起來一樣,又像有私心一般,還好像有所收獲卻又不露聲色。同時還必須注意避寒,盡量在溫暖的地方生活,不要輕易讓皮膚出汗而損耗陽氣,這就是冬天藏氣的調養(yǎng)方法。違反了這個道理則會損傷腎氣,到了下一年春天,會得痿厥病,這樣春季的陽氣生長得就少。
養(yǎng)生之道:不治已病治未病
天氣是清凈光明的,促進萬物生長的力量含而不露,生生不息,所以才能長盛不衰,萬古長存。如果天過于顯露光明,那么日月的光輝就沒有了,在陰霾晦暗的條件下,邪氣將乘虛而入,釀成災害;從而出現陽氣不通、陰氣遮蔽光明等情景。云霧不升,雨露就不正常下降,上下不互相流通,陰陽不相交,則萬物的生長發(fā)育就不能按時進行,即使是生存能力很強的巨大的樹木也難免枯萎而死。像這樣的邪惡之氣不散發(fā)、風雨不調和、白露不下降,那么草木就干枯,不再繁茂。再加上肆虐萬物的狂風暴雨無規(guī)律地侵襲,破壞了自然界的秩序,使天地四時不能保持其平衡,違背了萬物生長的規(guī)律,萬物的生命沒到一半便都夭折了。在此情況下,只有注重養(yǎng)生的圣人能夠適應環(huán)境,所以身體沒有疾病。萬物若能適應此類變化,它們的生命力就不會枯竭。
四季養(yǎng)生之道
《內經》所倡導的養(yǎng)生之道,是順應四季的變化,隨春而“生”,應夏而“長”,迎秋而“收”,臨冬而“藏”,將人體身心與天地四時相應合,達到與天地同壽的養(yǎng)生目的。

因此,應該在春夏季養(yǎng)陽、秋冬季養(yǎng)陰,以與自然界的變化相適應。
如果與春天的養(yǎng)生原則不相符,少陽之氣就不能生發(fā),從而使肝氣內傷而發(fā)生病變;違背了夏天的養(yǎng)生原則,太陽之氣就不能生長,心氣自然就虛弱;如果與秋天的養(yǎng)生原則不同,太陰之氣就不能收斂,肺氣就焦躁而產生脹滿;與冬天的養(yǎng)生原則相逆,少陰之氣就不能潛藏,腎氣就會衰弱。可見春夏秋冬四時陰陽,是萬物生長收藏的根本。所以圣人春夏保養(yǎng)陽氣,秋冬保養(yǎng)陰氣,從根本上維護身體健康,所以能夠和萬物共同適應生長的規(guī)律。如果違反了這個根本,就會傷害本元,損壞了真氣。因此,四時陰陽是萬物的終始、死生的根本。違反它,則會產生災害;順從它,就不會生重病,這就是獲得了養(yǎng)生的真諦。但這種養(yǎng)生之道只有圣人才能奉行,愚笨的人卻往往南轅北轍。因此,遵從陰陽的規(guī)律就能生存,違背了陰陽之道就會消亡;順從它就容易治理,違反了它就會產生混亂。如果經常違逆規(guī)律,就會發(fā)生內亂。
所以圣人不強調生病以后的治療,而重視沒有病以前的預防;像治理國家一樣,不要在國家動亂了才去治理,而要在沒有動亂之前加以防范,就是這個道理。如果病已生成再去治療,動亂已發(fā)生再去治理,就像口渴了才想挖井、臨陣戰(zhàn)斗時才要去鑄造兵器,這豈不是太晚了嗎?
篇三 生氣通天論篇 不生病的智慧
本篇講述了人們應當順應天時的變化進行調養(yǎng),強調陽氣在人身中有重要的作用,列舉了陰陽失調所引起的疾病,提出了調和陰陽對保持健康的重要性,還有五味太過對身體健康的影響。
陰陽平衡是養(yǎng)生之本
黃帝說:自古以來,人的生命之氣與自然界相通相合是養(yǎng)生的根本,這就是陰陽平衡。因而天地之間,上下東西南北之內,無論是地之九州,還是人的九竅、五臟、十二關節(jié),都自然和天之氣相通。天地陰陽衍化為金、木、水、土、火五行,表現為濕、燥、寒三種陰氣和風、暑、火三種陽氣,如果人們屢次觸犯五行及三陰三陽之氣,邪氣就會傷害人體。這就是壽命折損的根本原因。
所以天空清凈蔚藍,人的意志就平和溫順。如果適應了天氣的變化,就能固守陽氣,即使有賊風邪氣,也不會危害人體。這就是適應四季氣候變化次序的結果。所以養(yǎng)生的圣人領悟其實質,順應天氣,而通達于神明。如果不這樣,就會內使九竅不通,外使肌肉壅塞,保衛(wèi)身體的陽氣就消散了,這樣就傷害了自己,陽氣也因此受到削弱。
陽氣的重要性
人體內的陽氣,就像天上的太陽。如果人體的陽氣失常,人就會折壽而不能彰顯生命力。天不停地運行,是因為太陽的光明,所以,陽氣也隨太陽之出而上浮體表來保護肌膚不受風寒。
由于受寒氣侵襲,陽氣就像門戶的開關一樣相應阻擋,如果日常的起居受到了驚動,陽氣因而向外浮越,不再固密了。如果為暑氣所傷,就會多汗、煩躁,甚至喘息有聲,而不喘時就多言多語,叨叨不休,身體熱得像燃燒的炭,直到出汗才能消退。如果傷于濕邪,那么頭部就會沉重,好像有東西裹著一樣。如果濕熱不能及時排除,就會出現大的筋脈收縮變短,小筋松弛變長,縮短的筋造成肌肉收縮,不能伸展自如,松弛的筋造成肌肉無力,不能動作了。如果由風邪所傷,可導致浮腫。如果四肢交替腫脹,便會導致陽氣漸趨衰竭。
陽為本,人賴之

下陽為上、中二陽之根”,下焦肝腎之陽是上焦中焦陽氣之根。它被稱之為“真陽”、元陽”、“真氣”、“真火”、“龍火”。人體的陽氣異常,就會損及體內的肝腎之陽,這是陽氣的底線了,是絕不能失守的,一旦肝腎之陽消散,那生命就隨之結束了。
人在過度疲勞的情況下,陽氣就會緊張亢奮,這必然使陰精耗竭。如果長時間積累,到了夏天,就會導致陽盛陰虛的昏厥病。其癥狀是眼睛昏蒙看不清,耳朵閉塞聽不見。病情嚴重得就像堤壩潰決,水流洶涌,不可阻擋。另外,人體中的陽氣,在大怒時氣血逆亂,血液郁積于頭部,使人發(fā)生猝然昏厥;假若傷及筋脈,筋脈就會松弛無力而不能隨意運動,偏于半邊身出汗,日久就會半身不遂。汗出后,如果受到濕邪侵襲,就會生瘡癤、汗疹和痱子。經常偏愛肉食美味的人,生疔瘡就像拿空器皿一樣容易。哪條經脈虛,就從哪條經脈發(fā)生。如果勞動以后,汗出遇風,寒氣侵襲皮膚,面部會生粉刺,時間久了就變成了癱疽和瘡癤。
陽氣在人體里,內化為精微,可以養(yǎng)神,柔和則可以養(yǎng)筋。如果陽氣的功能失調,就會造成皮膚汗孔的開合失控,寒氣可以乘虛而入;如果滯留在筋脈中就會造成佝僂不能直立;如果深入到血脈中,血脈凝阻,就會形成瘺瘡;若滯留在肌肉之間,就會通過經絡影響臟腑,會出現容易恐懼和驚駭的癥狀;如果寒邪影響氣血,使營氣不能正常運行,堵塞在肌肉之中,就會形成癰腫。人體在出汗未盡的時候,皮膚汗孔張開,體內陽氣外散,身體虛弱,這時如果有風邪侵入,汗孔隨之閉合,就會把邪氣留在體內,因而容易生風瘧病。
調養(yǎng)陽氣,抵御風邪
因此風邪是導致多種疾病的直接原因。清靜安閑,肌肉自然具有較強的抵抗力,能阻止風邪,縱然有厲害的邪風,也不能侵襲。這就是遵循季節(jié)變化的順序規(guī)律、有效地進行保護調養(yǎng)陽氣的緣故。
病久了,體內就會發(fā)生變化,到了上下氣息不流通時,那時即使有良醫(yī),也治不好了。所以陽氣過分蓄積,也會致死,必須用瀉法消散阻隔。如果不是迅速正確治療,而是粗心大意忽略病情,必然會引起死亡。人身中的陽氣,整天主要保護著人體的外部不被邪氣所傷。天亮時,人的陽氣開始產生;中午時陽氣最旺盛;日落時,陽氣逐漸減少,汗孔也隨之關閉。所以此時就應當休息,使陽氣收斂,才能抗拒邪氣。不要擾動筋骨,不要接近霧露,如果違背了陽氣在早、中、晚這個三時間的運行規(guī)律,身體就會生病而憔悴不堪。
岐伯說:陰氣內蓄藏精氣,同時又是經常產生的。陽氣是保衛(wèi)人體外部而使身體堅固不受邪氣侵害。假設陰不勝陽,那么脈流就會迅疾,若合并到一處則神志狂亂;如果陽不勝陰,那么五臟之氣就不協(xié)調了,以致九竅不通。所以圣人主張陰陽平衡,不偏不倚,因而筋脈舒和、骨髓堅固、氣血暢通,這樣就能夠內外調和,邪氣不侵襲,耳聰目明,氣血的運行也就正常了。
一旦陰陽失調,風邪侵入,精氣就會受損,肝臟也會受到傷害。如果在這種情況下,吃得過飽,胃腸的筋脈就會橫逆損傷,就會出現腸痢疾或變?yōu)橹摊彛伙嬀七^度,肺氣就會上逆,強力行房,就會損傷腎氣,腰部高骨就會受傷。
陰陽協(xié)調的關鍵,在于陽氣密,身體才健康。如果陰陽失去平衡,就好像一年之中只有春天而沒有秋天,只有冬天而沒有夏天一樣。因此可以這樣說,陰陽調和,是圣人最好的養(yǎng)生方法。如果陽氣過強,不能密藏,那么陰氣就要損耗。陰氣平和,陽氣密藏,精神就會協(xié)調旺盛。如果陰陽分離,那么精氣也就隨之而竭盡了。
風邪侵襲身體,就會生寒熱病。所以,春天傷于風邪,邪氣滯留不去,到了夏天就會出現痢疾病。夏天傷于暑邪,潛藏于體內,到了秋天,就會生瘧疾病。秋天傷于濕邪,到了冬天,就會隨濕氣上逆于肺而咳嗽,甚至轉為痿厥這樣的重病。冬天被寒邪所傷害,到了春天,必然會生溫熱病。所以說,風寒暑濕四時邪氣,都會損害五臟。
苦辣酸甜咸,不可過食
陰精的產生,來源于對飲食五味的攝取。但是,貯藏精血的五臟,又可能因過食五味而受傷。過食酸味的東西,會使肝氣偏盛,脾氣因而受到克制,而呈現衰弱。過食咸味的東西,大骨就要受傷,肌肉萎縮,心氣也會抑郁。過食甜味的東西,會使心氣煩悶,氣喘,面色黑,腎氣不能平衡。過食苦味的東西,會使脾氣受傷,消化不良,胃部就要脹滿。過食辛味的東西,會使筋脈漸漸松弛,精神也就頹廢。所以五味應當調和適當,使骨骼強健,筋脈柔和,氣血流通,腠理固密,這樣骨氣便剛強。總之,只要嚴格地按著照養(yǎng)生的方法去做,就可以健康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