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診的理論基礎
陰陽五行學說
陰陽五行學說是古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中醫面診便是以陰陽五行學說為理論基礎建立起來的。
◎ 人體分陰陽,陰陽平衡,健康一生
陰陽是代表互相對立又互相統一的兩個方面,是一切事物和現象正反雙方的概括。中醫用這種正反兩面的觀點來說明人體和疾病現象的屬性。事物的陰陽屬性并非絕對不變,而是相對的、變化的,要根據一定的條件來決定。
陰陽平衡是中醫面診的理論基礎。陰陽平衡是陰陽雙方的消長轉化保持協調,既不過分也不偏衰,呈現著一種協調的狀態。其實質是陽氣與陰精的平衡,也就是人體各種功能與物質的協調。陰陽平衡是生命活力的根本,保持人體健康的秘訣就在于維系生命的陰陽平衡。陰陽平衡理論源于《易經》中所講的陰陽運行規律?!瓣庩柶胶狻痹砀嬖V人們,一定要調整陰陽,讓人的陰陽保持協調、保持平衡,這樣才不會生病。
◎ 五行對中醫面診的指導意義
五行學說認為宇宙萬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的運行和變化所構成,且有相互推動的作用,即“五行相生”;同時也有相互制約的作用,即“五行相克”,人體也不例外。運用到中醫理論中,當五行在人體內部分布均勻(生克有序)時,人體是健康的;當五行在人體內部分布不均(生克混亂)時,人體就會出現疾病。五行關系對中醫面診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如土生金,脾屬土,肺屬金,對于慢性虛弱性肺部疾病,可以采用補益脾氣的方法達到養肺氣的目的;木克土,肝屬木,脾屬土,肝有病會延及脾,所以肝有病時要注意保養脾,以免脾臟被累。
◎ 中醫中五行與主要人體器官關系

陰陽五行
陰陽是對立制約的兩個方面,是萬物的根源,而五行是構成宇宙的基本物質。兩者都是古人通過觀察天地萬物而來的學說,共同構成中華傳統文化的基礎。

五行相生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克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