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圖解史記(2015版)作者名: 《圖解經典》編輯部編著本章字數: 868字更新時間: 2019-09-26 13:28:49
由文物看《史記》中的歷史
文物是歷史的物證,從文物中可以看到那段歷史,同時,對促進當代和未來社會的發展也有重要的意義。
夏朝

陶鼎:此為炊器,1973年出土于河南省偃師縣(今偃師市)二里頭,此陶鼎由褐色夾砂陶制成,是夏代文化的典型器物。

銅爵:此為飲酒器,1984年出土于河南省偃師縣(今偃師市)二里頭,此銅爵是采用復合范鑄造,是中國歷史上出現最早的青銅容器。
商朝

司母戊鼎:此為炊食器,1939年出土于河南安陽市武官村,此鼎器形龐大渾厚,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所鑄,充分顯示出商代青銅鑄造業的生產規模和技術水平。

大型涂朱牛骨刻辭:出土于河南省安陽市,牛骨正反面刻滿了長篇卜辭,內容是關于北方部族入侵、王合諸侯、田獵和天象等。
西周

長囟編鐘:此為樂器,出土于陜西省長安縣(今西安市)普渡村,作器者是周穆王時的長囟。此樂器是周朝貴族舉行祭祀、宴享等活動時使用的主要禮樂器。

禹鼎:此為炊器,出土于陜西省岐山縣,鼎腹內壁有207字銘文,記錄了周王朝與南淮夷、東夷之間的關系以及西周軍制。
春秋戰國

銅劍:此為兵器,1965年出土于湖北省江陵縣望山一號墓,此劍與著名的越王勾踐劍同出,只是沒有銘文,大概也是越國所鑄。

《孫子兵法》竹簡:1972年出土于山東省臨沂縣(今臨沂市)銀雀山一號漢墓,抄成于西漢文、景至武帝初期,共有300多枚。

三戈銅戟:此為兵器,1978年出土于湖北省隨縣擂鼓墩一號墓,是戰車上使用的長兵器,這種兵器在中國是首次發現。
秦朝

陶馬和陶俑:此為明器,1974年出土于陜西臨潼市秦始皇陵兵馬俑坑,總共出土兵馬俑約八千余件,是秦國龐大軍隊的縮影。

瑯琊刻石:現存殘石為豎直的長方體,相傳是秦始皇東巡時所刻,刻石書體為秦篆,李斯所書,是了解秦代統一事業的重要文獻。
西漢

“漢并天下”瓦當:此為建筑材料,出土于陜西省西安市長安城遺址,是為了紀念劉邦戰勝項羽,統一天下,建立漢朝而作。

漢武帝五銖錢:此為貨幣,是漢武帝實行貨幣專鑄政策后的錢幣,也是當時全國通用的貨幣,自漢朝啟用后,至隋朝歷時七百多年。

馬踏匈奴石刻:立于陜西興平縣道常村西北的霍去病墓前,是漢武帝為表彰霍去病出征匈奴的戰功而建立的紀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