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圖解史記(2015版)作者名: 《圖解經典》編輯部編著本章字數: 2175字更新時間: 2019-09-26 13:28:50
1 千古太史公司馬遷
提起《史記》,就不得不說其作者司馬遷,正是司馬遷坎坷的一生和有志于史的責任感才造就了《史記》的偉大。
◎ 世代史官
據司馬遷自述,其世系可以追溯到五帝之一的顓頊時代,始祖是從顓頊直到夏商的重黎氏,主要職責是掌管天地時令。到了周代,重黎氏的后嗣有個封于程的名叫休甫的人,做了司馬這個官,從此以司馬氏為姓。西周宣王時,司馬氏重掌史職,世守其業。周王室內亂后,司馬氏分散到了各個諸侯國。至司馬遷九世祖司馬錯時,開始棄文從武,之后,司馬氏家族開始衰落。到司馬遷之父司馬談時,又轉而棄武從文,重操起先祖舊業,以圖重振家族雄風。在漢武帝時,司馬談被任命為太史令,成為漢王朝的重要官員之一,也實現了其重振家學的愿望。
◎ 二十壯游
司馬談援引《詩經》中的“出自幽谷,遷于喬木”之句,為兒子取名“遷”,希望他能登上可以揚名天下的位置。也是這個原因,司馬遷從小就受到父親嚴格的教誨,十歲起,就開始誦讀《左傳》《國語》等古籍;其后,司馬談還為他請了兩位赫赫有名的儒學大師孔安國和董仲舒為師。由于家學的影響,又有兩位大儒的悉心教導,再加上個人的勤奮好學,二十歲時司馬遷已是才華橫溢的年輕學者了。按照當時讀書人的“游學”慣例,二十歲的司馬遷從長安出發,開始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學術旅行。他先后探訪了屈原遺跡、舜帝舊跡、韓信故鄉、孔子故居、漢高祖發跡之地,最后返回長安。通過這次游歷,司馬遷豐富了自己的知識和閱歷,搜集了許多遺文古事,開闊了自己的視野,為《史記》的寫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父親的遺囑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漢武帝要去泰山封禪。本來這樣的盛事應由太史令主持,但由于司馬談在途中生病,只好在洛陽休息。司馬談自知來日無多,便招來司馬遷,臨終之時,他除了悲痛自己不能親自參加封禪大典之外,還囑咐司馬遷一定不要辱沒祖宗的太史使命,要寫出一部光耀千秋的通史著作。從此,司馬遷就開始為這個使命而努力。
司馬遷檔案
司馬遷的一生是坎坷的,但他沒有在屈辱中消沉下去,而是懷著強烈的責任感,最終寫成了流傳千古的《史記》。

司馬遷
姓名:司馬遷
字:子長
生卒:前145—前90
籍貫:左馮翊夏陽(今陜西韓城市)
曾任官職:郎官 太史令 中書令
一生最失意的事:因李陵之禍而遭受宮刑
一生最得意的事:編撰《史記》
最有分量的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司馬遷旅行路線圖
司馬遷在撰述《史記》之前,有三次大的游歷活動,可謂是走遍了全國的主要地方,正是他的這些游歷活動,為他撰寫《史記》積累了許多信實的資料。

① 二十壯游路線
公元前126年,司馬遷從長安出發,開始了游學的歷程,豐富了自己的知識和閱歷,搜求了諸多遺文古事,開闊了自己的視野。
② 奉使西征路線
公元前111年,司馬遷受命為郎中,以皇帝特使身份奉使西征巴蜀,安撫西南少數民族,設置五郡。
③ 扈從武帝路線
公元前110年,司馬遷以郎中身份隨漢武帝封禪泰山。公元前107年,司馬遷以太史令身份隨漢武帝巡幸西北。
◎ 制定太初歷
司馬遷在漢武帝時,先是做侍衛皇帝的郎官,很得漢武帝的賞識,后來漢武帝還派他以“特使”的身份出使西南夷。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馬遷為父守孝三年后,接替其父太史令的職務。當時的太史令不僅掌管朝廷的文書檔案,而且還負責天文、歷法、星占等事務。司馬遷上任伊始,發現當時通行的顓頊歷誤差很大,他就和一些大臣聯名提議修改舊歷。經漢武帝同意后,司馬遷開始主持創制新歷。為此,他專門邀請當時的星占、歷算專家等二十余人組成改歷小組。一年之后,創成太初歷并推廣,此歷一直沿用到清朝,在科學史上具有重大的意義。
◎ 李陵之禍
改造歷法完畢,司馬遷開始致力于《史記》的寫作。然而剛剛進行了四年左右的時間,就禍從天降,司馬遷被捕入獄。起因是漢武帝派貳師將軍李廣利帶兵西征匈奴,軍中都尉飛將軍李廣的孫子李陵在一次長途奔襲時,陷入了敵人的重兵包圍之中,雖然他與士兵奮勇殺敵,但終因實力懸殊而被迫投降。消息傳到朝廷,漢武帝大怒,不少大臣也斥責李陵為逆臣。司馬遷平時和李陵并未有太多的交往,但認為他有國士之風,于是便站出來為李陵辯解,結果卻以“誣罔”之罪被關進監獄。
◎ 發憤著書
司馬遷下獄后,朝廷并沒有對其判刑,只是將其一直關在獄中。漢武帝后來又派公孫敖深入匈奴,打算迎回李陵,結果公孫敖作戰失利,為了推卸責任,公孫敖就說是李陵在匈奴教單于制造武器所致。武帝未加詳查,立即下令將李陵家滅族,并判司馬遷腰斬之刑。根據漢律,凡被處以死刑者,可以交納贖死金或接受宮刑來免除一死。司馬遷為官清廉,自己無錢贖罪,同僚也懼于漢武帝而不敢借錢于他,所以唯一的活路就是接受宮刑。在忍辱茍活和從容赴死之間,司馬遷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為了不辱先祖的事業,為了完成父親的遺愿,也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他甘愿接受這種為世人所不齒的刑罰。司馬遷出獄后,漢武帝也似乎覺得自己的做法有失公允,讓他出任中書令一職。職位雖高,但他并未感到快樂,而是處于極度的痛苦之中。后來,他終于從個人的悲怨中解脫出來,獻身于《史記》的編纂,成就了“史家之絕唱”。
司馬遷與李陵
司馬遷與李陵并無深交,但命運卻偏偏將他們二人捆在一起,也正因為李陵事件,使司馬遷對歷史有了更深刻的感受,確定了他寫作《史記》的立場。

司馬遷與任安
任安在歷史上雖是個小角色,卻因司馬遷的一封《報任安書》而在歷史中占得一席之地。這封信訴盡司馬遷心中的憤怒,成為千古名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