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解千金方(2015版)
- 《圖解經典》編輯部編著
- 7630字
- 2019-09-26 14:10:30
論風毒狀第一
考察各種醫書藥方,往往有論述腳氣病的,然而古時很少有人得這種病。自晉朝永嘉南渡,因戰亂蜂起,晉室南遷,直至司馬睿在建康(即今南京)重建政權。史稱永嘉南渡以來,豪門貴族多有人得這種病。嶺南有位叫支法存的僧人,江東有位仰道人,他們都十分留意醫書藥方,尤其擅長治療腳氣病。晉朝士族望門,大都獲得治療而痊愈,全靠這兩位先生。南北朝劉宋蕭齊年間,有佛門弟子深師向道人學習醫術,并收錄了支法存等各家舊醫方三十卷,其中治療腳氣的藥方有百余首。拓跋魏朝及宇文周朝時期,都沒有這種病,所以姚僧垣南北朝名醫家收集此類驗方,不是太殷勤,徐之才撰錄醫方,也沒有加以留意。特別是三國鼎立時期,風俗教化還沒統一,各地氣候并不相同,寒暑時間也不相等,所以函谷關以西黃河以北的廣大地區并不知道還有這種疾病。自從唐朝建立以來,天下統一,最南端的地勢非常重要,于是朝庭派遣將士,鎮守南疆,由于他們不習水土,全都患上了腳氣病。之后黃河流域一帶的士大夫,雖從來沒有去過長江以南地區,但也有人患上了腳氣病,這是因為如今天下風氣混同,物類也全都相同齊等。由于這種疾病的發作,最先是從腳上起的,接著會出現脛腫,人們便稱它為腳氣病,深師所說的腳弱也是這個意思。深師記述了支法存所用的由永平山、敷施連、范祖耀、黃素等配的各種腳氣病藥方,總共有八十多條,條條都是精要。其實學習醫術的人搜尋披覽,最感到繁重的,就是藥方的集成,突然想用來救急,卻又失去了方向,不知如何使用才好。如今我選取那些經過使用且非常有效的,用來預備應急,其余的就不再全部記述了。
醫學小常識
何謂腳氣
腳氣是一種極常見的真菌感染性皮膚病。70%—80%的成人都有腳氣,只是輕重不同而已。一般在夏季加重,冬季減輕,也有人終年不愈。
腳氣是足癬的俗名。有的人把“腳氣”和“腳氣病”混為一談,事實上,醫學上的“腳氣病”是維生素B缺乏引起的全身性疾病,而“腳氣”則是由真菌感染所引起的一種常見皮膚病。足癬如不及時治療,也可能傳染其他部位,如引起手癬和甲癬等,也可能因為癢被抓破,繼發細菌感染,而引起嚴重的并發癥。
論如何染上腳氣病的
有人問風毒中傷人體,身上任何地方都可能發病,但腳氣病為什么偏偏表現在腳上呢?答案是:人有五臟,心肺兩臟的經絡起于手的十指,肝腎和脾三臟的經絡起于腳的十趾。風毒的邪氣,都是從地上發起的,地的寒暑風濕都發成蒸氣,而腳常常踩在大地上,所以風毒侵害人體,必然先侵害雙腳。如果腳氣長期不痊愈,會遍及四肢腹背以及頭頸。輕微的時候人不會覺察,等到痼滯形成時才能覺察。醫經上說的次傳和間傳指的就是這種情況。
論染上以后有沒有感覺
凡是腳氣病,都是由感受風毒而造成的,得了這種病,人們不會立即覺察,它常會因為其他疾病,才一度開始發作,或者突然氣息衰弱,兩三天以后仍沒有起色,這才覺察到疾病的存在,那些庸醫很多都不認識這種疾病,而是紛紛當做雜病來治療,病人沒有不斃命的。因此這種病大多不被人認識,它開初起病時非常輕微,飲食嬉戲以及氣力和往常一樣,只有突然發生腳曲弱不能走動時,才覺得有不正常的情況,黃帝所說的緩風濕痹指的就是這種病。
論腳氣病的癥狀
在腳上還沒有覺察到什么異樣時,頭頸臂膊已有些不適;雖然其余各處都沒有什么感覺,然而心腹五臟都已經受到困擾。風毒侵襲入身體后,就會看到飲食就嘔吐,或討厭聞到食物的味道,或腹痛下痢,或大小便不通,或胸中驚悸,或不想見光亮,或精神昏憒,或妄生喜迷、語言錯亂,或發熱頭痛,或身體酷冷、疼痛煩燥,或覺得轉筋,或腳脛腫,或大小腿頑痹,或時時緩縱不隨,或又百節攣急,或小腹麻木,這些都是腳氣病的癥狀,也稱為風毒腳氣的證候。腳氣的癥狀難以覺察,所以一定要細細審察。否則,很容易失去要點,一旦疾病生成,就難以治理了,婦女也同樣如此。很多婦女在生產之后,春夏貪涼,容易中腳氣風毒,所以應當特別小心。產后婦女如果有熱悶掣動抽搐,驚悸心煩,嘔吐氣上這些情況,都是腳氣的證候。另外,如果覺得臍下冷痛,悶滿不快,兼有小便淋澀,與平時正常情況不大一樣,也是腳氣的證候。腳氣病中,麻木無力的稱為緩風,疼痛的稱為濕痹。
論得病的原因
一年四季之中,都不要久立、久坐在濕冷的地方,也不要因為酒醉出汗,就脫去衣服鞋襪,而當風受涼,那樣都會生成腳氣病。如果夏季在潮濕的地方坐、立時間久了,濕熱之氣會蒸入人的經絡,病一發作就會生熱,四肢必定酸痛,而且煩悶;如果冬季在濕冷的地方久立久坐,冷濕的地氣也會向上侵入經絡,病一發作則會四體酷冷轉筋;如果因當風取涼得了腳氣,病一發作就會皮肉麻木,各處肌肉掣動,并漸漸轉向頭部。平常,天氣忽然暴熱時,人們大都不能忍受,但在這個時候,一定不能立即取寒來暢快心意,即使突然有暴寒也不能感受它的寒氣,否則就會使人生病。世上有些專心求學的人,一心一意地專注于手中的事情,久坐久立在潮濕的地方,而又不經常活動,冷風襲來,侵入了經絡,不知不覺中疾病也就生成了。所以風毒侵襲人體,要么先侵入手腳十指(趾),因為出汗時毛孔大開,皮膚開通,風就像急駛的箭一般,或先中腳心,或先中腳背,或先中膝下小腿的內外側。人如果不想得這種病,剛剛發覺身體有些異常時,就在感覺不適的地方灸二三十壯,疾病就會因此而痊愈,而且不會復發。黃帝說:當風取涼,酒醉行房,都會得上這種疾病。
中醫小錦囊
中醫治腳氣
中醫稱腳氣為“腳弱”。因外感濕邪風毒,或飲食厚味所傷,積濕生熱,流注腿腳而致病。癥狀為先見腿腳麻木、酸痛、軟弱無力,或攣急,或腫脹,或萎枯,或發熱,進而入腹攻心,引發小腹不仁、嘔吐不食、心悸、胸悶、氣喘、神志恍惚、語言錯亂等。治療時宜宣壅逐濕為主,或兼祛風清熱,調血行氣等法。常用方劑有雞鳴散、濟生檳榔湯、防己飲等。《備急千金要方》等方書中記載大豆、烏豆、赤豆治腳氣的療法。
論冷熱不同
有人問為什么生病有的冷而有的熱呢?回答是:腳有三陰經三陽經,寒邪侵襲三陽經所生的病必為冷病,暑邪侵襲三陰經所生的病必為熱病,所以疾病分有表、里、冷、熱。因為冷熱不同,所以熱病要用冷藥來治,冷病要用熱藥來療,小心治療以緩解病情。脾感受到陽毒就會生熱頑,腎感受到陰濕毒氣則會生寒痹。

天門冬
其根味苦,平,無毒。主治各種由風、寒、濕引起的肢體疼痛或麻木,強骨髓,驅蟲。治吐血咳嗽,化痰潤燥,滋陰。陽事不起者,宜經常服用。
論因腳氣引發其他病
雖然患了腳氣病,并不妨鐘乳石的動發,這都需服用壓石藥來治療。因為患腳氣而引發其他疾病的,就用各種藥物有針對性地治療。如果引起小便不暢的,就用豬苓、茯苓以及各種通利小便的藥來治;引起大便非常堅澀的,就用五柔麻仁丸等來治療;引起遍體腫滿進而生成水腫病的,就要用治水腫的藥方中的各種治水藥來治,其他的都仿照這種方法,也不需要什么拘束禁忌。
論治療的緩與急
如果稍微覺得病情有異,就需警惕小心,并下決心趕緊治療,由于治療遲緩使邪氣上攻入腹,會導致有的腫,有的不腫、胸脅逆滿、氣逆上肩而喘息聳肩,病發作得急的死神頃刻就會到來,病發作得慢的不過幾天也必然死去,所以不能不盡早治療。只要看到心下急,氣喘不停,或者屢屢出汗,或者忽冷忽熱,脈象促短而數,嘔吐不止的,都會喪命。
論虛實可不可服藥
凡是腳氣病,都是由于氣實而奪人性命的,始終沒有一人是因為服藥導致虛弱而身亡的。所以患腳氣的人都不能大補,也不能大瀉,始終不要擔心內虛,所以不用服用預止湯。不然的話,都會不治而死。
論看病問疾人
世間有許多生了疾病的人,親朋好友都前來看望,然而那些人并沒有經歷過治病救人這種事情,也沒有曾研讀過一紙藥方,卻假裝明了醫理,故意做作以顯示他們的能耐,盡說些不著邊際的話,有的說是虛,有的說是實;有的說是風,有的說是蠱;有的說是水腫,有的說是痰飲,都是一派胡言。這些各不相同的說法,擾亂了病人的心,不知道究竟誰說的才算正確,于是猶豫不決起來,然而事實上病情不等人,很快就會釀成災難,這些人到頭來僅僅是各自走散而了之。所以生病的人,非常需要明曉事理的人和好的醫者,他們能認清病的深淺,并探究各種藥方書籍,博覽古今。病人需要的正是這種能明了事理的人去看望,否則,必定會誤了大事。我私下里常常為無能之輩去探病導致這類事情屢屢發生而感到悲哀,所以在這里將具體疾病的來龍去脈以及證候一一講述,好讓以后的病人讀了,用以自防。只要有一種癥狀吻合,就必須依照藥方加緊治療,不要聽信他人亂言亂語而最終后悔,只需要詳細了解藥方的旨意就行了。人的生命很脆弱,所以不要相信他人言論反而使自己疑惑,以至于貽誤時機。我曾經為別人撰寫了門冬煎方,這個藥方治腳氣病很有效果。處方在第十二卷中。
論脈候法
凡是腳氣病,雖然診斷的途徑有很多種,但三部之脈,一定要不與四時相違背才好,如果與四時相違背就不可醫治,其余的與《脈經》中所說的相同,在這里就不再累贅地全部羅列出來。病人本來就黑瘦的容易治療,肥大肉厚膚色赤白的難以治愈;皮膚黑的人耐風邪濕氣,膚色赤白的不耐風邪;體瘦的人皮肉硬實,體胖的人皮肉松軟,而皮肉松軟疾病就會侵入體內,所以難以治愈。
中醫小錦囊
古代醫學中的腳氣類別
腳氣有干腳氣、濕腳氣之分。濕腳氣中又有寒濕腳氣、濕痰腳氣、濕熱腳氣、濕毒腳氣等。此外,還有風毒腳氣、瘴毒腳氣、腳氣沖心、腳氣入腹、腳氣迫肺等多種類型。
其中,干腳氣指腳氣之足膝不腫者。因身體陰虛內熱,濕熱、風毒之邪從熱化,傷及營血,筋脈失養,癥狀為足脛無力、麻木酸痛、攣急,腳不腫但日見枯瘦,飲食減少,小便熱赤,舌紅,脈弦數等。治療時宜宣壅化溫,和營清熱,可用加味蒼柏散或生干地黃丸等方。
論腳腫不腫
曾有人患腳氣很久,自己又不懂辨別,后來因有其他疾病而引發,治療后得以痊愈。再后來因患上嘔吐腳氣又重新復發。我為他診治時,就告訴他這是腳氣病。病人于是問:“我生平從沒有患過腳腫,為什么你說我得的是腳氣呢?”于是不肯服用湯藥,其他醫生都認為是石藥發作,疑惑之間,不過十天,病人就死去了。因此腳氣不能一味地把腳腫當做癥狀,有腫的,也有不腫的。那些小腹有麻痹感的,腳大多不會腫,小腹麻痹過后不超過三五天,就會使人嘔吐的,這叫做腳氣入心,像這樣的人生命危在旦夕。只要患上腳氣病入心就難以治療了,這是因為病人的腎水克心火的緣故。
論要不要謹慎
凡是患有腳氣病的人,千萬要忌房事,忌吃羊肉、牛肉、魚肉、蒜、蕺菜、菘菜、蔓菁、瓠子、酒、面、酥油、乳糜以及豬雞鵝鴨肉,有的藥方中用了鯉魚頭,這些應該一并禁用,不得違反,以及忌大怒。只能吃些粳米、粱米、粟米、醬、豉、蔥、韭、薤、椒、姜、橘皮等,不能吃各種生果子和其他酸性食物,違反的都不能痊愈。還有,最好吃些生牛奶和生栗子。
論善能治者幾日可瘥
患了腳氣病的人,枉死的非常多,簡單說來,有三種:一是覺察較晚,二是驕橫恣傲,三是猶豫不決。有這三種情況,正是枉死之相。因此,世間的確無良醫,即使有良醫,而病人有靈性能接受藥物治療并取得效果的,就更加稀少了。所以雖有良馬但遇不上伯樂,雖有孔子的尊稱,人們卻不知道去拜他為師;那些枉死的人與這種情況是相似的。現在有人生了病,并有接受藥物的靈性,讓我依法治療,不過十天就可以永絕病根。如果沒有靈性不能接受藥物的話,也就不必為他治療了;縱然給他治療,恐怕也沒有痊愈的時候。不只是腳氣,其他的疾病都是這樣。良藥忠言,可以馬上得到,但不一定所有人都信服。法只施向那些信奉它的人,不必向那些心存疑慮的人論說。
醫學小常識
現代醫學中的腳氣類別
醫學上通常將腳氣分為三種類型:糜爛型、水皰型、角化型。
1.糜爛型:好發于第三與第四、第四與第五趾間。開始時趾間潮濕,浸漬發白或起小水皰,干涸脫屑后,剝去皮屑為濕潤、潮紅的糜爛面,奇癢,易繼發感染。
2.水皰型:好發于足緣部。開始時為壁厚飽滿的小水皰,有的可融合成大皰,皰液透明,周圍無紅暈。奇癢,搔抓后常因繼發感染而引起丹毒、淋巴管炎等。
3.角化型:好發于足跟。主要表現為皮膚粗厚而干燥,角化脫屑、瘙癢,易發生皴裂。無水皰及化膿,病程緩慢,多年不愈。
論灸法
在腳氣病初得時,感覺腿腳發軟,就趕快灸治,同時服用竹瀝湯,灸完以后可服用八風散,這樣沒有不痊愈的,所以唯一需要的是趕緊治療。如果只灸而不服藥散,或只服藥散而不灸,這樣會半愈半死,雖然能夠治好,或許一年以后會再次發作。一旦覺察有病就立即依照這種方法灸治以及服風散的,治十個能痊愈十個。這種病患尚輕的,當時雖然沒有惡化,但如果治療不合理,病根沒有除去,時間長了與殺人沒有區別,所以不能不特別注意。
最先灸風市,再依次灸伏兔、犢鼻、兩膝眼、足三里、上廉、下廉、絕骨,總共灸八處。第一灸風市穴,可以讓病人站起來,端正身體平直站立,垂下兩臂,舒伸十指掩在兩腿上,手中指頭所正對大腿上的大筋便是,灸一百壯,再多可隨意,輕的不能少于一百壯,重的可在這一處灸上五六百壯,不要一下灸完,重復三次更好。
第二灸伏兔穴,讓病人端坐,手四指并列,橫向放在膝上,讓掌下沿與彎曲的膝頭平齊,掌上沿手指中央所對的位置就是,灸一百壯,也可灸五十壯。
第三是犢鼻穴,在膝頭蓋骨上方,骨旁外側平坦的地方,用手按可摸到骨節相連的縫隙便是。一種說法是在膝頭下方中央,跪坐在腳根上,動腳,用手按有凹陷的地方就是,灸五十壯,可達一百壯。
第四是膝眼穴,在膝蓋頭骨兩邊凹陷處正中就是。
第五是足三里穴,在膝頭骨節下一手夫(同身量法之一,患者四指并列,過中指中節橫紋處四指的寬度),脛骨上外側就是。一種說法是在膝蓋骨節下三寸,人有長短大小,取穴應以病人手夫一夫即是三寸為準,灸一百壯。
第六是上廉穴,在足三里下一手夫,也就是緊靠脛骨的外側處,灸一百壯。
第七是下廉穴,在上廉穴下一手夫。一種說法是緊靠脛骨外側便是,灸一百壯。
第八是絕骨穴,在腳外踝上方一手夫,又說在外踝上四寸處便是。
這些穴位,灸時不必一次灸完壯數,可以一天天重復灸,以三天之內灸完壯數為佳。哪只腳生病就灸哪只腳,兩只腳都生病就灸兩只腳,腳氣病一般都是兩只腳都患病。還有一藥方是:如果覺得腳惡,便灸一側的足三里以及絕骨,兩腳惡則四處一同灸,次數多少應根據病情的輕重決定,最關鍵的是病即使很輕也不能減少到一百壯,如果不愈,立即灸接下的穴位,多多益善。一種說法是灸絕骨最關鍵。人如果患上腳氣未能立即施治,等到病邪進入腹部,腹部腫大,上氣,于是就須用大法灸,依照各種俞節解的灸法灸遍腹背,同時服用八風散,往往能夠痊愈。各種管俞節解的灸法,全在第二十九卷中。覺察到病邪進入腹中,如果病人不堪痛苦,不能全用大法灸,只是灸心胸腹部諸穴以及雙腳上諸穴位,也能得以痊愈。度量一夫的方法,是將手翻轉朝下并舒伸四指,經過中指橫紋處四指的寬度為一夫。夫有兩種,還有一種以三指寬為一夫的,患腳氣灸治時采用四指為一夫。也有依支法存的舊法,有梁丘、犢鼻、足三里、上廉、下廉、解溪、太沖、陽陵泉、絕骨、昆侖、陰陵泉、三陰交、足太陰、伏溜、然谷、涌泉、承山、束骨等,總共一十八個穴位。舊法多灸百會、風府、五臟六腑俞募,灸的時候,都會覺察到引氣向上,所以不采取他的方法,氣不上的可以使用,要點是病已經到了恐怕不能救治的地步,都須灸遍。腳十趾上距離趾奇一分處,兩腳共有八大穴位,曹氏稱它們為八沖,下氣極為有效,腳十趾尖名叫氣端,一天灸三壯,以及大神要。八沖可一天灸七壯,氣下即止。病人如果不是深知熟習的人,小心不要讓他灸八沖,千萬千萬要小心謹慎。凡是灸八沖,艾炷必須要制作得小些。
中醫小錦囊
腳氣治療措施
1.糜爛型:枯礬、黃柏、五倍子、烏賊骨,任選一種研末,洗凈腳后撒于患處。
2.水皰型:苦參、白蘚皮、馬齒莧、車前草各30克,蒼術、黃柏各15克,每天煎洗1—2次。
3.角化型:白鳳仙花30克,皂角30克,花椒15克,任選一種,放入250克醋內,浸泡一天后,每天晚上臨睡前泡腳20分鐘,連續治療7天。
論服湯藥的種類
風毒之氣侵入人體內,脈象有三種表現,這種病雖然內外證候相似,脈象卻有不同。如果脈象浮大而緩,適宜服用續命湯,兩劑應當痊愈;如果風邪太盛,適宜喝越婢湯,加白術四兩;如果脈象浮大緊轉快,宜服竹瀝湯;如果病人脈象微而弱,宜服風引湯,此人的脈象多是因為內虛而造成的;如果大虛短氣力乏,可間或服一些滋補藥湯,根據病的冷熱進服,如果還未痊愈,再服竹瀝湯;如果病人脈象浮大而緊快,這是三種脈象中最不好的一種,有沉細而快的,這種脈象正與浮大而緊的脈象一樣是惡脈,脈象浮大的病在外,沉細的病在內,治療也相同,應當用心留意調治。那些身形尚可而手腳還沒有達到極度虛弱的,幾天之內,氣上逆即身亡,像這種脈象的,往往是有人得上,沒有人能得以活命,應立即服竹瀝湯,一天服一劑,切記要隨時保持藥勢前后相連,不能半天之內腹中沒有藥湯。這種竹汁湯服多了,如果藥不是太熱,就會停留在胸心,更會釀成人患,所以每次服用前應煮至極熱。如果服下竹瀝湯得以瀉下的效果一定佳,如果服完三劑竹瀝湯,病情及脈熱沒有好轉反而脹滿不堪,可以服大鱉甲湯來取下,湯的藥力使完而未見瀉下的,可以用丸藥來輔助取下,下后再服竹瀝湯,可很快使脈勢緩和,氣息平和便停止服用。再服三十二物八風散為佳。另外,最初患上腳氣病時便抹上野葛膏,一天兩次,麻痹不仁以及腿腳無力都消失后就可停止。如果服用了竹瀝湯,脈勢緩和如同未病時一樣,氣力轉強,腳還是依舊不能行走,只有待體力充足以后才能稍事步行,病重的愈后半年才能開始扶人行走。已覺得脈象正常且體內痊愈,只需勤服八風散,不要因為腳不能行走而輕易使用其他方法治療,那些治療未必能夠全得要領,如果再滋生其他惡疾,反倒浪費了以前治療的全部功勞。鄙陋之徒在旁邊時也不要用野葛膏施治,有人聽說過竹瀝湯,說它恐怕有傷腰腳,即不能給他治療。因為這種人沒有接受藥性的生機靈性,這是不可以給他治療的緣故。不向懷疑它的人講,指的就是這種事。竹瀝湯有三種。輕的服前面一種,重的依次服以后的。這種風毒可以相互傳染,病人宜找空閑進服小金牙散,并將少許涂在鼻孔耳門處。病困的人以及剛死的人容易將病傳染他人,強健的人也宜服小金牙散,也在耳鼻處涂上,才能接近剛死的人,以及看望患病的人,并將1克小金牙散盛入絳囊中,戴在手臂上,男左女右。這種藥散有毒,開始時先少量服用。金牙散方在第十二卷中。病人只適宜飲用赤小豆湯,冬天服側子金牙酒、續命湯。剛得時像時下流行毒病的風毒,而且脈象浮緩不變快,這是不治之癥,或幾天就死去,或十天就喪身,或一得病就不認識人,或發黃,或發斑,或目赤,或腳膝下部穿爛的,這些病最急,得了立即先服續命湯一劑,并須服葛根湯、麻黃湯來取下,如果病情還沒有減緩,再喂食續命湯兩三劑,必愈。這種病尤其危急,應當讓藥勢連接不斷,不能有半天缺藥,否則,就會奪人性命。續命湯在第八卷中。
醫學小常識
如何預防腳氣
1.保持腳的清潔干燥,汗腳要及時治療。
2.勤換鞋襪,趾縫緊密的人可用草紙夾在其間,以吸水通氣。鞋子要透氣性良好。
3.不要使用別人的拖鞋、浴巾、擦布等,不要在澡堂、游泳池旁的污水中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