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有大成就,做人做事離不開一個“敬”字
做什么事都要明白“目標,為什么做,怎么做,做的結果”
孩子的教育是個難題,現在很多父母都被我笑稱為“無證上崗”,因為他們自己還沒有什么思想體系呢。腦袋里面這部分內容還沒有充實,自己在社會里面還困惑多多,跌跌撞撞,整天為平衡不了心態而苦惱,身體還因為不良情緒而生病呢(我見到的絕大多數患者的身體失調都與不良情緒有關),這個時候,有了孩子,心中也是惶恐,拿什么來教育孩子呢?于是,翻書,學習國外經驗,但是又不知道是否符合中國國情。其實,我們古代的理論和思想也是很有道理的,父母和孩子可以一起學習。
【點評:教育孩子如育花,精心澆水、施肥、呵護,方能成功。但事實上并不是所有人都能養好花,不懂得就要向別人請教,學習養花的經驗與藝術。——舒天丹】
我們來看《弟子規》里面的這句話:“父母教,須敬聽。”這話有什么含義呢?
這話翻譯過來就是:父母教育孩子時,孩子需要以恭敬的態度認真聽取父母的話。
很多朋友會說,這句話也太簡單了,不就是認真聽父母的教育嗎?人生往往如此,剛開始看似簡單的事情,往往深究起來,內涵很多。現在讓我們來看看,這句話里還有什么深層次的道理。
首先,大家要了解的是,《弟子規》連著四個“父母”如何如何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我們平時看,容易覺得這是四個問題,各自講解。其實,這四個行為是有次第關系的,是層層遞進的,是教導孩子做事的一個完整過程。
首先,做一件事,父母開始召喚孩子,這是第一步。《弟子規》要求,當父母招呼,孩子應該立刻回答,有所反應,這是積極呼應的表現。
【點評:對父母的要求就更高了,除了要有一定的理論基礎,還要想辦法如何讓孩子接受,更加要謹言慎行給孩子樹立榜樣,規避自己的壞習氣影響孩子,真的不容易了。——@紫筠軒主】
然后,第二步,父母命,就是父母開始布置任務,讓孩子去做什么。這時《弟子規》要求孩子不要懈怠懶惰,應該很勤勉地立刻去行動。
很多朋友這個時候狐疑,怎么能強迫孩子做事情呢?應該把道理講清楚再做啊,否則強制執行不符合道理啊!其實,這種擔心是多余的,你以為古人會想不到嗎?大家看看下面的程序:“父母教,須敬聽。”這是什么,就是父母布置了任務之后,在做事的同時,或者做事之后,要給孩子講里面的道理,如何去做,做的心得是什么,這是“教”。所以,古人不是一味頑固,只讓孩子去做,不講解其中的道理的。而且,古人還寫了下面的步驟。
第四步:“父母責,須順承。”這是在講解過后,如果孩子做事還是出現了不該犯的錯誤,尤其是在前三個步驟出現了問題,父母除了講解,還要批評。對于這種批評,孩子要認真聽取。
所以,大家看到了,這是有著遞進關系的四個步驟,做家長的一看心里就該知道這基本涵蓋了教育孩子的全部過程。這四個步驟,甭說你是古代的,還是現代的,你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只要你教育孩子,都應該具備這四個步驟。除非你準備徹底反傳統,反文化體系,完全不教育孩子,像放羊似的散養,就可以不關注這些。但是,話說好像老虎教幼崽捕獵也是這么教的吧?
所以,不要覺得《弟子規》里面的父母只會命令,強令孩子執行,不是的,還有后面“指導”和“糾正”兩個步驟呢。
這樣,我們就明白了,這個“父母教”的“教”字,講的是對孩子做事的指導、教育。這里面對父母也有要求,就是要把做事的目標,為什么做,怎么做,做的結果如何,等等,都教給孩子,這才是真正的“教”。相信每個父母都在朝著這個方向努力。
人生的大格局從“敬”開始
那么,為什么要求孩子做到“須敬聽”呢?這里面提出的重點是一個“敬”字。
【點評:敬聽不等于服從,這是告訴我們,即使父母說的不對,也須保持恭敬。這種恭敬心在父母錯誤時對我們也無害,在父母正確時卻是對我們大大有益。而這種對待師長的恭敬心態,會使我們終身受益。——@erikhu2000】
所謂“敬聽”,就是應該懷著恭敬、尊敬的態度來聽父母的教導。
我們通常說恭敬,但是“恭”和“敬”在古代還稍微有點兒區別。古人說“在貌為恭,在心為敬”,意思是外在表現出來的叫“恭”,內心的態度叫“敬”。所以“恭”是內心“敬”的外在表現。
那么,對父母的教導,我們為什么要求孩子要以“敬”的態度去傾聽呢?
首先,我們要仔細想一想,到底什么是“敬”?
通常的解釋是:尊重,有禮貌地對待;謹慎,不怠慢。
那么,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緒和態度呢?我們仔細分析,應該是覺得自己得到了他人的幫助、關愛與護佑,這樣就會產生“敬”的感情,比如“敬天愛人”的敬,對父母的敬愛,等等;另外,有的時候,覺得其他人有著他們的優點,自己一時還做不到,應該努力去提高,此時也會產生尊敬的感情,比如對競賽對手的尊敬,看到了別人的優點“肅然起敬”,等等;還有的時候,是覺得所要做的事情非常重要,容不得差錯,會以“敬慎”的態度去做。但是這種含義現代人的體悟可能已經非常少了。
實際上,“敬”的能力的培養,是提升人生修養的一大途徑。一個人,當他意識到這個世界是一體的,誰也不能離開誰單獨存在,自己的存在一直依賴著周圍一切人、一切事物,我與周圍的世界緊密相連的時候,心中才能升起真正的“敬”的感情,會對這個世界,對周圍所處事物產生敬意。
有了“敬”,才能更好地做到謙虛,做到認真謹慎,做到真正的包容。
【點評:這一點對孩子的成長非常重要。學會恭敬傾聽,才能學到別人的經驗,才能及早避免很多彎路。——@求教_50423】
這是在“道”的層面對世界的看法,我們與周圍世界密不可分,渾然一體。我們的生存,有賴于整個世界,我們必須心存敬意。儒家經典《禮記·曲禮上》說:“雖負販者,必有尊也。”意思是哪怕是低賤的小商販,也必然有他們尊貴的地方,需要對他們表示尊敬。
成功的人容易看到別人好處,不幸福的人最擅長挑別人的錯
我在生活中,觀察到有兩種人。一種人是很容易看到別人的好處,看到每個人,都會發現有值得自己欣賞的地方;遇到任何事情,都能找到其中令自己感興趣的地方,然后愉快、認真地對待。即使遇到刁難自己的人或者挫折,也會找到其中有益的地方。另外一種人則相反,看到什么都煩,除了能給自己帶來利益的人;看到誰都要找他們的缺點,然后覺得他們一無是處;看到所有的事情都找不好的地方。這種人,擅長挑錯,覺得一切人都不如自己,用蔑視的眼光看所有的人。
【點評:一個永遠不欣賞別人的人,也就是一個永遠也不被別人欣賞的人。——汪國真】
而我們大多數人,都處于這兩種人之間,有時候傾向前者,有時傾向后者。不用我說,大家都應該知道:我們如果想要幸福,就應該努力向前者學習。
那么,為什么會出現如此大的差別呢?很大程度上,來自我們對周圍事情的態度,是否對世界心存敬意。有的人,有一顆感恩、尊敬之心,認為周圍的一切都有值得學習、值得尊敬之處,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每個人的優點都值得學習;遇到刁難自己的人,也會努力去找對方令自己敬佩的地方。而另外一種人,對生活缺乏尊敬,覺得別人都不如我,很多人都是廢物與騙子,這樣想,自然毫無尊敬之心,也不會快樂地對待世界。
在生活的各個方面,敬的態度,都可以讓我們進步
在中國古代,學者們一直把“敬”放在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比如孔子就認為“敬”非常重要,甚至可以說是“禮”的核心。“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是說一個人在按禮節去做事的時候,內心沒有敬的態度,這種內外分離的樣子在孔子看來是沒有可取之處的。可見孔子對“敬”這一內心修養的重視。所以,孔子很注重“敬”這種內心的培養,認為:“居敬而行簡,以臨其民,不亦可乎?”
【點評:只有尊敬別人的人,才有權受人尊敬。——[蘇聯]蘇霍姆林斯基】
當子路問孔子如何成為“君子”時,孔子就說了非常重要的話:“修己以敬。”即修養自己,保持嚴肅恭敬的態度。孔子把“敬”的培養作為提升君子修養的最基本的手段,這是境界很高的話,沒有對世界透徹的感悟,是無法提出“修己以敬”這樣的要求的。
荀子是儒家的另一位大師,他與孔子一樣,認為“敬”是“禮”的內核,是“仁者”所必須具備的品質。在生活的各個方面,敬的態度都可以讓我們進步:“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敗也,必在慢之。”在這里面,荀子的意思非常明確,就是在敬的狀態下,你做事一定會態度嚴謹,不會怠慢,這樣做事怎么能做不好呢?
但是現在,我們的社會對“敬”的培養是不夠的。比如對工作,“差不多就行”的態度非常普遍,甚至成了中國式糊弄。
人與人之間,我們現在也缺乏最起碼的尊敬。在一般人的眼里,似乎在這個世界上,只有我自己的利益和尊嚴才是最重要的,警惕、指責、謾罵的斗爭思想隨處可見。中國有句老話,叫“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實際上,“敬”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中,起著非常重要的良性調和作用。
現在的兒童教育,對“敬”的培養可能更加荒疏。我曾經不止一次在街上看到幾歲的孩子對父母動粗。有的是開玩笑的打,把父母當作怪獸,自己是奧特曼。但是孩子的手腳沒有分寸,我見到過有把父親的眼鏡打飛的,有圍著母親狂打,口中念念有詞的。這在我的觀念中,簡直匪夷所思。我當時詫異地看著,覺得他們的父母在眾目睽睽之下,表情也是很尷尬的。
【點評:成功的家教造就成功的孩子,失敗的家教造就失敗的孩子。——[美]泰曼·約翰遜】
還有的是真的發火。有的孩子因為父母沒有給買什么東西,就開始發火。很小的孩子,居然可以拿起什么東西就往父母臉上打。這樣的事情我見過一些,與朋友探討,有的人說這是孩子可愛的地方,是天性彰顯的地方;有的說是不懂規矩。我是贊成后者的。孩子偶爾這樣可以原諒,因為畢竟是孩子;但如果經常這樣,就要思考家長的教育是否有問題了。
所以,《弟子規》告訴我們,在父母教育指導孩子的時候,孩子要以尊敬的態度傾聽,這個“敬”字,非常關鍵,這是從小事上培養孩子“敬”的品德。孩子與父母的關系,實際上在很大程度上,是孩子與未來社會關系的一個縮影,一個演練場。你別小瞧這些細節,孩子的生活可能都是小事,但是在做這些小事的過程中,卻培養著他在未來社會中的種種品德。他的生活沒有大事每一件小事都可能影響他的未來。
【點評:孩子的身上存在缺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作為孩子人生領路人的父母缺乏正確的家教觀念和教子方法。——[美]珍妮·艾里姆】
從小不學會敬人敬事,長大后做什么都被人看不起
因為父母是孩子的養育者,每天辛苦撫養孩子,所以從本能上講,孩子對父母是充滿了感激和依賴的。在這種感情中,孝與敬會自然產生。莊子所講的“以敬孝易”,就是說以敬的形式來行孝是很容易執行的,敬是孝的出發點。以此類推,逐步提高,才可以廣被天下人。父母應該因勢利導,在這個階段來培養孩子“敬”的能力。現在很多父母不懂這個,對孩子過分溺愛,讓孩子覺得大家對他好,是理所當然的,所以最終成了小皇帝。不但沒有“敬”,而且會越來越不滿足,稍有不滿,就會覺得世界虧欠他的。在這種情況下,孩子“敬”的能力一點兒都沒有被培養起來,當他長大,走入社會后,可能在與人合作方面,變得難以協調,甚至會變得非常狂傲。這樣的人,不但自己做事會阻礙重重,在個人修養方面,也會因看不到別人的優點而無從進步。
在孩子不同年齡段,教育的方法是不同的,需要根據孩子成長的特點來調整方法。但是,對于“敬”的品德的培養,父母的心中必須有數,不能因為自己對此沒有認知,就忽略了這個品德。
因此,大家看《弟子規》里面的細節,其實包含著一些重要的道理,如果逐步奉行,就能幫助培養孩子好的品德,這句“父母教,須敬聽”里面也是層次清楚,在孩子有了敬的心態后,自然能夠認真傾聽。大家都知道,同樣聽一件事情,你的狀態決定了你是否能做出正確的選擇。如果別人說的事情是對的,只是講的態度方式未必妥當,但是因為你自己有恭敬的態度,比較虛心,就會忽略掉其外表的不妥,及時地選擇,即使聽到錯誤的言論,也會冷靜地分析來龍去脈,客觀地給予評價。可是如果你沒有敬的態度,心氣浮躁,瞧不起別人,即使對方建議是對的,你也會因為影響自己的自尊或者其他原因不愿意聽取。這樣的事情在我們成人社會非常多見,我覺得這與童年的品德培養是密切相關的。
【點評:傾聽對方的任何一種意見或議論就是尊重,因為這說明我們認為對方有卓見、口才和聰明機智,反之,打瞌睡、走開或亂扯就是輕視。——[英]霍布斯】
【點評:所謂的“耳聰”,也就是“傾聽”的意思。——[美]艾默生】
不知道這樣理解“父母教,須敬聽”這句話是否合適,是否能對你有所啟發。
當然,現在的父母,也是上一輩人的子女,所以,在學習討論《弟子規》的時候,要先反思自己是否做到了,認真調整自己的狀態,才可以去以身作則地去教導孩子。
課后練習:
閱讀本文后,你除了告訴孩子要尊重別人,與別人說話時要專注外,還可以嘗試和孩子做這樣的溝通,以對本章內容進行實踐:當你在與孩子談話時,如果孩子能恭敬地傾聽而不是很不耐煩、左顧右盼,你就及時表揚他(她),并給他(她)一個擁抱或者親吻讓他(她)知道這樣做是好的。這樣的事要持之以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