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系概論項目實踐教程
- 宋文興 余應坤
- 10586字
- 2020-01-07 17:24:46
第一章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和理論成果
知識點睛
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及其發展
(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提出
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就面臨一個如何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問題,即如何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問題。黨對這一問題的認識,經歷了一個長期思考和探索的過程。1938年,毛澤東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作的題為《論新階段》的政治報告中,最先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命題。劉少奇在黨的七大上作的關于修改黨章的報告中,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從理論上做了進一步的闡述,指出毛澤東思想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黨的七大正式將毛澤東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并寫入黨章。毛澤東思想是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的第一個重大理論成果。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必要性:
(1)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解決中國實際問題的客觀需要。
馬克思主義作為科學真理,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但它的具體運用卻要根據各國的具體情況。要真正運用馬克思主義來指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必須實現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2)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的內在要求。
馬克思主義只有在同各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中,才能開辟自身的發展道路,各國的馬克思主義者應結合本國不同時期的具體實際,創造性地運用和發展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化過程中,不僅發揮著指導作用,而且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寶庫增添了新的內容。
(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內涵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不斷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的過程。
(1)馬克思主義在指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中實現具體化。
緊密結合中國國情和時代特征,才能找到適合中國的發展道路,做出符合中國需要的理論創造。
(2)把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經驗和歷史經驗,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包括,總結和提煉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中的實踐經驗和歷史經驗創造出的新理論成果;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去總結中國的歷史經驗。
(3)把馬克思主義植根于中國的優秀文化之中。
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對中國文化進行認真的清理,剔除糟粕,吸收精華,又用中國優秀文化的表達方式和中國人民喜聞樂見的語言形式,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優秀文化相結合,使馬克思主義植根于中國優秀文化的土壤之中而得以生長和繁榮起來。
(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兩大理論成果及其關系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過程產生了兩大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兩大理論成果之間是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關系。
(1)毛澤東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思想淵源。
毛澤東思想所蘊含的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提供了基本遵循。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是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是馬克思主義根本立場、觀點、方法的集中體現,也貫穿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之中。正是由于黨恢復了毛澤東倡導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才開創了改革開放新時期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創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毛澤東思想關于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為開創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了重要的理論準備。毛澤東領導全黨全國人民在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艱辛探索中形成了一系列重要思想成果,這些思想成果對于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發揮過重要的指導作用。后來的探索中也發生了嚴重失誤,正反兩方面經驗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思想資源。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毛澤東思想。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黨在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的理論創新成果,這個理論體系緊密結合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際,緊密結合新的時代條件,著重思考和回答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在認真總結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歷史經驗和最新經驗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同毛澤東思想是一脈相承而又與時俱進的。
(3)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都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大理論成果,都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產物,馬克思列寧主義是這兩大理論的共同理論基礎。在當代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真正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
二、毛澤東思想
(一)毛澤東思想的形成和發展
1.毛澤東思想形成和發展的時代背景和實踐基礎
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個重大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毛澤東思想是在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中,在總結我國革命和建設正反兩方面歷史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毛澤東思想的形成和發展有其深刻的時代背景和實踐基礎。經過了實踐的反復比較,黨和人民選擇了毛澤東思想作為自己的指導思想。
2.毛澤東思想形成和發展的歷史過程
毛澤東思想是在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過程中,在總結我國革命和建設正反兩方面歷史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毛澤東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深刻論證了中國社會各階級在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成功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在理論上闡述了中國革命的新道路,這標志著毛澤東思想開始形成。
遵義會議以后,毛澤東在理論上逐步形成了比較系統的哲學思想、軍事思想、統一戰線思想和黨的建設思想,科學地闡述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精辟地論證了黨在民主革命時期的政策和策略,標志著毛澤東思想走向成熟。
解放戰爭時期和新中國成立以后,毛澤東進一步提出了人民民主專政理論、社會主義改造和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基本方略,提出了要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際“第二次結合”,并對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進行了艱辛的探索。
(二)毛澤東思想的主要內容和活的靈魂
毛澤東思想緊緊圍繞著中國革命和建設這個主題,提出了一系列相互關聯的重要理論觀點,構成一個完整的科學思想體系,具有豐富的內容。毛澤東思想在以下幾個方面,以獨創性的理論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
1.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
這一理論,是反映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客觀規律的完備的理論形態,是毛澤東思想達到成熟的主要標志。
2.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理論
毛澤東從理論和實踐上解決了在中國這樣一個經濟文化落后的大國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這一重大問題。在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建立以后,毛澤東又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戰略意義的正確思想和方針。這些正確思想對后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3.革命軍隊建設和軍事戰略的理論
毛澤東系統地解決了如何把以農民為主要成分的革命軍隊建設成為一支無產階級性質的、具有嚴格紀律的、同人民群眾保持親密聯系的新型人民軍隊的問題,解決了在中國這樣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東方大國,如何開展人民革命戰爭、應當實行什么樣的戰略戰術,如何鞏固國防等一系列重大方針問題。
4.政策和策略的理論
毛澤東精辟地論證了革命斗爭中政策和策略問題的極端重要性,指出政策和策略是黨的生命,必須根據政治形勢、階級關系和實際情況及其變化制定黨的政策,把原則性和靈活性結合起來。他在總結實際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許多重要的政策和策略思想。
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論
毛澤東根據馬克思主義關于文化與經濟、政治之間關系的基本觀點,提出過許多具有長遠意義的重要思想。他指出,為什么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強調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對革命工作要極端負責,要艱苦奮斗和不怕犧牲。
6.黨的建設理論
毛澤東建黨學說成功地解決了在無產階級人數很少而戰斗力很強、農民和其他小資產階級占人口大多數的國家.如何建設一個具有廣泛群眾性的、馬克思主義的無產階級政黨的問題。
除了上述幾個方面外,毛澤東思想體系中還有關于國際戰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論,關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論,具有中國共產黨人特色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等等。
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以下簡稱《歷史決議》)指出:毛澤東思想的活的靈魂,是貫穿予上述各個理論組成部分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它們有三個基本方面,即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
實事求是,就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堅持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不斷深化對中國國情的認識,研究和把握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找出適合中國情況的革命和建設道路,確定黨領導人民改造中國、建設中國的戰略策略,實現推動歷史前進的目標,它是黨的根本思想路線。群眾路線,就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把馬克思主義關于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原理,系統地運用在黨的全部活動中,集中群眾的智慧,把群眾的力量組織起來,戰勝種種困難,創造種種奇跡,它是黨的根本工作路線。獨立自主,就是堅持獨立思考,走自己的路,堅定不移地維護民族獨立、捍衛國家主權,把立足點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礎上,同時積極爭取外援,開展國際經濟文化交流,學習外國一切對我們有益的先進事物,它是黨的根本政治原則。
(三)毛澤東思想的歷史地位
1.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
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毛澤東認真總結歷史經驗,明確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命題,深刻論證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必要性和極端重要性,系統闡述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內涵和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正確途徑,開辟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道路。
2.毛澤東思想是中國革命和建設的科學指南
在毛澤東思想的指引下,奪取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的發展開啟了新的紀元。新中國成立后,不失時機地提出了過渡時期總路線,創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義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的轉變,中國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在此基礎上,毛澤東和黨中央帶領全國人民對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道路進行了艱辛探索,并取得了重要的理論成果。
3.毛澤東思想是黨和人民的寶貴精神財富
當今的時代主題和實踐任務與毛澤東所處的時代相比發生了重大變化,但毛澤東思想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則和科學方法,仍然具有普遍的和長久的指導意義,依然是中國人民不斷奮進的強大精神動力。
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對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的歷史地位做出了科學的、符合客觀實際的評價。
毛澤東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他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創立和發展,為中國各族人民解放事業的勝利,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和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為世界被壓迫民族的解放和人類進步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毛澤東晚年特別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的確犯有嚴重錯誤。但是就他的一生來看,他的功績遠遠大于他的過失。他的功績是第一位的,錯誤是第二位的。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歷史條件下,在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中,在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正反兩方面歷史經驗和改革開放以來新鮮經驗,并汲取其他社會主義國家興衰成敗經驗教訓的基礎上,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1978年召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以鄧小平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開始了建設社會主義的新探索。鄧小平理論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國這樣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開創之作。以江澤民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十分注重在總結實踐經驗基礎上推進理論創新。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進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創造性地回答了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黨的問題,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歷史進程中深刻回答了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的重大問題,提出了科學發展觀。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集中全黨智慧,圍繞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國防外交、治黨治國治軍做出一系列新的闡述,提出了許多富有創見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新要求,深刻回答了新的歷史條件下黨和國家發展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特別是提出了“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進一步深化了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建設規律的認識,為我們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實現新的奮斗目標提供了基本遵循。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主要內容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緊緊圍繞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黨,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這三大基本問題,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路線、發展道路、發展階段、發展戰略、根本任務、發展動力、依靠力量、國際戰略、領導力量和根本目的等問題上,提出來一系列緊密聯系、相互貫通的思想理論觀點,構成了一個科學的理論體系。其主要內容包括: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路線。黨的思想路線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實事求是是黨的思想路線的核心,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精髓。
(2)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依據理論。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是當代中國的最大國情。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始終清醒地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為依據,從這個最大的實際來思考和解決當代中國的一切問題。
(3)社會主義本質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任務理論。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是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建設社會主義的總任務。
(4)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理論。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特色。
(5)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布局理論。必須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的前提下,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思路,全面落實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總布局,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
(6)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理論。按照“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構想,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符合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遵循“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方針,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最終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
(7)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外交和國際戰略理論。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始終堅持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同所有國家間發展友好合作,始終不渝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
(8)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根本目的和依靠理論。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始終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群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體力量。包括知識分子在內的工人階級和廣大農民是推動我國生產力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根本力量,在社會變革中出現的新的社會階層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
(9)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理論。中國人民解放軍是人民民主專政的堅強基石。堅持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協調發展的方針。
(10)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領導核心理論。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領導力量和根本保證,中國的問題關鍵在黨。要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同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貫通起來,使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從整體上進一步深化和豐富了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開拓了馬克思主義的新境界。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最新成果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發表了系列重要講話,提出了許多富有創見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和新要求,深刻回答了新形勢下黨和國家發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最新理論成果。
1.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提出
在黨的十八大閉幕不久,習近平總書記就明確提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圍繞著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圍繞著實現中國夢,習近平總書記在系列重要講話中強調,要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把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好;要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依法治國,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優越性,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全力推進法治中國建設;要創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堅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核心價值觀,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管理權和話語權;要實現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環,創新社會治理;要以系統工程思路抓生態建設,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要建設一支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的人民軍隊;要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建立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要堅定不移堅持“九二共識”這一共同政治基礎,為兩岸同胞謀福祉,攜手實現民族復興;要從嚴治黨,以零容忍態度懲治腐敗,用鐵的紀律維護黨的團結統一,等等。
2.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新的歷史節點上提出并形成了“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
2014年12月,習近平在江蘇調研時第一次提出了“四個全面”的要求。2015年,他又強調了“四個全面”是黨中央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局出發所形成的“戰略布局”。“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了理論指導和實踐指南。”
“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首先,適應了我國發展的現實需要;其次,順應了人民群眾的熱切期盼;再次,是為解決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提出來的。問題意識和人民情懷,是“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形成的最深刻根據,它集中體現了實踐發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眾的新期待。
“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是一個整體,它既包括戰略目標,又包括戰略舉措。其中,戰略目標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戰略舉措就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
“四個全面”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動力源泉,是實現中國夢的“關鍵一招”;全面依法治國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法治保障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基石;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如“烏之兩翼”或“車之雙輪”,推動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全面從嚴治黨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保證。
“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是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實踐新成果,是對黨治國理政經驗的科學總結和豐富發展,集中體現了時代和實踐發展對黨和國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續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篇章的行動綱領。
(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歷史地位
1.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二次歷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總體上屬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做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論概括,貫徹了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點,堅持了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在當代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
2.新時期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
共同思想基礎,是一個政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賴以存在和發展的根本前提。社會主義既是一種嶄新的社會制度和社會運動,也是一種理想和價值追求,必須要用共同的思想和意志來凝聚和統一人民的思想。面對深刻變化的國際國內環境、面對人們思想觀念多元多樣多變的新情況,只有堅持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才能真正統一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思想,為實現既定目標而共同奮斗。在未來前進道路上,無論遇到什么樣的艱難險阻,我們都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不動搖。
3.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根本指針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實現中國夢必須以科學理論為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我們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唯一正確的理論。
四、思想路線與理論精髓
(一)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形成和發展
思想路線,指的是人們的認識所遵循的方向、途徑、原則和方法。一個政黨的思想路線,是指這個政黨確定自己的指導思想并支配自己行動的認識路線。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正確的思想路線的形成和確立經歷了一個過程。
毛澤東在1929年6月寫的一封信中第一次使用了“思想路線”這一概念。1938年,他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任務的同時,借用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實事求是”命題,來提倡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科學態度。經過延安整風和黨的七大,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在全黨得到了確立。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繼續堅持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成功開辟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
“文化大革命”結束后,鄧小平領導全黨首先抓思想路線的撥亂反正,大力提倡解放思想、實事求是。1978年12月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
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江澤民在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的過程中,強調弘揚與時俱進精神。他指出,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質。
黨的十六大以來,胡錦濤在提出和強調科學發展觀的同時強調要大興求真務實之風。他指出,越是形勢好,越是群眾加快發展的積極性高,越要堅持求真務實,越要保持清醒頭腦,越要堅持好的工作作風。
黨的十八大之后,習近平繼續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強調要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沖破思想觀念的障礙、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抓住機遇,努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上取得新突破,帶領全黨全國人民朝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前進。
(二)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科學內涵
《中國共產黨章程》一直明確規定:“黨的思想路線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
(1)一切從實際出發,就是“看問題不要從抽象的定義出發,而要從客觀存在的事實出發,從分析這些事實中找出方針、政策,辦法來。”我們講一切從實際出發,其中最大的實際就是我國目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2)“理論聯系實際”,就是善于應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進一步地從中國的歷史實際和革命實際的認真研究中,在各方面做出合乎中國需要的理論創造。
(3)“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就是依據客觀上社會實踐的結果如何判定認識或理論是否是真理,而不是依主觀上覺得如何而定。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也是檢驗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是否正確的唯一標準。
(4)“實事求是”,是黨的思想路線的實質和核心。實事求是內在地包含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的內容。一切從實際出發,是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前提和基礎;理論聯系實際,是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根本途徑和方法;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是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驗證條件和目的。實事求是也內在地包含著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求真務實等內容。
(三)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精髓
精髓對于某一理論而言,指的是能使這一理論得以形成和發展并貫穿其始終,同時又體現在這一理論體系各個基本觀點中的最本質的東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大理論成果都堅持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實事求是既是黨的思想路線的核心,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兩大理論成果的精髓。
1.實事求是貫穿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兩大理論成果形成和發展的全過程
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過程中,黨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以研究中國問題為中心,以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則為指導的方針,反對離開中國的具體實際而去靜止地孤立地研究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方法,在解決中國實際問題的同時形成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這個理論先是毛澤東思想、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2.實事求是體現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兩大理論成果基本內容的各個方面
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兩大理論成果中,無論是毛澤東思想,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它們都形成了各自具有豐富內容的科學理論體系,而貫穿在這些內容中的一條紅線就是實事求是。
3.實事求是是滲透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兩大理論成果的方法論原則
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兩大理論成果的哲學基礎,蘊含著豐富的方法論原則,它滲透于黨的全部理論和實際工作中,是具有中國共產黨人特色的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
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中取得的一切勝利,從根本上說,都是因為堅持了實事求是思想路線,從而制定并貫徹了合乎中國實際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經驗證明,把握了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特別是把握了實事求是這個精髓,就把握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各個理論成果之間的歷史聯系及發展脈絡,就把握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中的最本質的東西。
習近平明確指出:“實事求是作為黨的思想路線,它始終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精髓和靈魂,即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和靈魂,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精髓和靈魂;它始終是中國共產黨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們黨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領導方法,是黨帶領人民推動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事業不斷取得勝利的重要法寶。”無論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任何條件下,都必須堅持實事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