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章 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論成果

知識點睛

一、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

(一)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的思想

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的思想,是1956年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的報告中提出的,這是黨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良好開端。《論十大關系》初步總結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明確提出了以蘇為鑒,獨立自主地探索適合中國情況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論十大關系》的報告確定了一個基本方針,就是“努力把黨內黨外、國內國外的一切積極的因素,直接的,間接的積極因素全部調動起來”,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為了貫徹這一方針,報告從十個方面論述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需要重點把握的重大關系。“十大關系”涉及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各個方面。

毛澤東認為,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盡可能的克服消極因素,并且努力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這是社會主義事業前進的需要。我們的任務是創造條件,大力促使消極因素比較多、比較快地向積極因素轉化,并同時盡力防止積極因素向消極因素的逆轉。

(二)正確認識和處理社會主義社會矛盾的思想

黨在八大前后,特別是毛澤東在1957年2月所做的《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報告,系統論述了社會主義社會矛盾的理論。

我國社會主義改造的任務完成以后,國內的社會矛盾和階級關系發生重大變化,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已經基本上解決。在這種情況下,社會主義社會是否還存在著矛盾?又是什么性質的矛盾?如何正確認識和解決這些矛盾?這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只有正確回答和解決了這些問題,才能把社會主義事業推向前進。

毛澤東指出,社會主義社會同樣充滿著矛盾,正是這些矛盾推動著社會主義社會不斷地向前發展。“矛盾不斷出現,又不斷解決,這就是事物發展的辯證規律。”他提倡運用對立統一規律深刻分析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

1.關于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

毛澤東指出,“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之間的矛盾,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之聞的矛盾”。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同舊社會的基本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質和情況”。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是在生產關系和生產力基本適應、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基本適應條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礎上的矛盾,是非對抗性的矛盾。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運動具有“又相適應又相矛盾”的特點,一方面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已經建立起來,它是和生產力的發展相適應的;另一方面它又還很不完善,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產力的發展又是相矛盾的。

2.關于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務

黨的八大指出,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已經基本上建立起來了。“我們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要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到技術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上來,要求各級黨委要抓住社會主義建設工作。

3.關于社會主義社會存在兩種不同性質矛盾的理論

毛澤東強調,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反映在政治上可以劃分為敵我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這是兩類性質完全不同的矛盾。敵我矛盾是人民同反抗社會主義革命和敵視破壞社會主義建設的社會勢力和社會集團的矛盾,這是根本利益對立基礎上的矛盾,因而是對抗性的矛盾。一般說來,人民內部矛盾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的基礎上的矛盾,因而是非對抗性的矛盾。工人階級同民族資產階級的矛盾屬于人民內部的矛盾。在一定的條件下,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可以互相轉化,必須嚴格區分和正確處理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特別是要正確處理好已經居于主導地位的人民內部矛盾。

4.關于正確處理兩類不同性質社會矛盾的基本方法、方針和意義

解決敵我矛盾需要用專政的方法,解決人民內部則采用民主的方法。專政方法是運用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機器,對敵對分子和嚴重犯罪分子依法治罪,在勞動中盡量使他們改造成為新人。民主方法是討論的方法、批評的方法、說服教育的方法。

5.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方針

用民主的方法解決人民內部矛盾,這是一個總方針。針對人民內部矛盾在具體實踐中的不同情況,毛澤東提出了一系列具體方針、原則。

6.關于區分兩類不同性質矛盾和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目的和意義

“團結全國各族人民進行一場新的戰爭——向自然界開戰,發展我們的經濟,發展我們的文化”,“鞏固我們的制度,建設我們的新國家”。

毛澤東強調,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是社會主義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題。這一論斷的根本著眼點,在于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把全黨的注意力轉到社會主義建設上來。

毛澤東關于社會主義社會矛盾的學說,科學揭示了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動力,為正確處理社會主義社會各種矛盾、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和政治環境,提供了基本的理論依據,也為后來的社會主義改革奠定了理論基礎,并以獨創性的內容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寶庫。

(三)走中國工業化道路的思想

實現工業化是中國近代以來歷史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國家獨立和富強的必要條件。社會主義改造時期,把實現國家的工業化作為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主體。我國一度過多強調重工業和基礎設施的發展,影響了農業和輕工業的發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比例失調。

毛澤東提出了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指導,以農輕重為序發展國民經濟的總方針,以及一整套“兩條腿走路”的方針,即重工業和輕工業同時并舉,中央工業和地方工業同時并舉,沿海工業和內地工業同時并舉,大型企業和小型企業同時并舉,等等。

走中國工業化道路,是黨探索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一個重要思想,強調正確處理重工業和輕工業、農業的關系,符合中國人口多、工業基礎薄弱的實際,對于加快我國經濟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四)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論成果

關于社會主義發展階段。毛澤東提出,社會主義又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不發達的社會主義,第二階段是比較發達的社會主義。后一個階段可能比前一階段需要更長的時間。

關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戰略目標和步驟。毛澤東提出,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戰略目標,是要把中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化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強國。

關于經濟建設方針。黨的八大提出了既反保守又反冒進、在綜合平衡中穩步前進的方針。毛澤東多次闡述了統籌兼顧的方針,同時,也要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積極爭取外援,開展與外國的經濟交流,引進外國的先進技術、設備和資金,學習外國的長處和好的經驗,學習資本主義國家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

關于所有制結構的調整。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提出了把資本主義經濟作為社會主義經濟的補充的思想。朱德提出了要注意發展手工業和農業多種經營的思想。陳云提出了“三個主體,三個補充”的設想。

關于經濟體制和運行機制改革。毛澤東提出了發展商品生產、利用價值規律的思想。企業要建立合理的規章制度和嚴格的責任制,要實行民主管理,實行“兩參一改三結合”。劉少奇則提出了使社會主義經濟既有計劃性又有多樣性和靈活性的主張,以及按經濟辦法管理經濟的思想。陳云提出了要建立“適合于我國情況和人民需要的社會主義的市場”的思想。鄧小平提出了關于整頓工業企業,改善和加強企業管理,實行職工代表大會制度等觀點,

關于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黨的八大提出,要進一步擴大民主,開展反對官僚主義的斗爭,提出著手系統地制定比較完備的法律,健全法制。

關于科學和教育,黨提出了“向科學進軍”的口號,強調實現四個現代化關鍵在于科學技術現代化,要實行重點發展、迎頭趕上的科技發展戰略,努力趕超世界先進水平。

關于知識分子工作。毛澤東提出,知識分子在革命和建設中都具有重要作用,要建設一支宏大的工人階級知識分子隊伍。周恩來提出了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一部分的觀點,強調要加強和改善黨對知識分子和科學文化工作的領導,善于團結廣大知識分子,使得他們得以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更好地為社會主義服務。

此外,毛澤東以及黨的其他領導人還在國防建設和軍隊建設、實現祖國統一、外交和國際戰略、執政黨建設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觀點。

二、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初步探索的意義和經驗教訓

(一)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初步探索的意義

黨領導人民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經歷艱辛和曲折,在理論和實踐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具有重要意義。

(1)鞏固和發展了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

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以后,如何鞏固和發展這一制度是我們黨必須認真研究和解決的一個重大課題。作為一種嶄新的社會制度和人民當家做主的政權,社會主義的建立極大地激發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建設熱情和積極性,增強了廣大人民群眾走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社會主義制度也在實踐中得到發展。

(2)為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物質基礎

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黨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歷經艱辛,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訓,這些都是黨和人民在歷史實踐中獲得和發生的。這一時期的建設成就為開啟新時期新道路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

(3)豐富了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實踐

黨領導人民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汲取了蘇聯模式的經驗教訓,根據自己的實踐形成許多獨創性成果,深化了對社會主義的認識,這不僅豐富了中國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也豐富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為其他國家的社會主義建設提供了經驗和借鑒。

(二)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初步探索的經驗教訓

黨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初步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同時也遭到了嚴重挫折,造成了嚴重后果,留下了深刻的教訓。

(1)必須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探索符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只有科學理解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準確把握中國基本國情,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和解決實踐中遇到的種種問題,充分認識社會主義建設的長期性和復雜性,才能逐步掌握社會主義建設規律,開辟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2)必須正確認識社會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務,集中力量發展生產力。

在整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要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對社會主義社會一定范圍內長期存在的階級斗爭,不能將其簡單地等同于全國范圍的階級斗爭,更不能搞大規模的政治運動。

(3)必須從實際出發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建設規模和速度要和國力相適應,不能急于求成。

社會主義建設必須采取科學態度,深入了解和分析實際情況,努力按照客觀經濟發展規律辦事。只有在不斷總結經驗的基礎上,才能逐步掌握社會主義建設的客觀規律。

(4)必須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

實踐證明,中國要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就必須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大力發展人民民主,確保人民行使當家做主的權利,使公民的民主權利得到切實保障。

(5)必須堅持黨的民主集中制和集體領導制度,加強執政黨建設。

民主集中制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組織原則,是指導黨內生活的基本準則。無產階級政黨在執政以后,必須認真堅持民主集中制和集體領導原則,反對個人崇拜,不斷加強黨的自身建設,充分發揮黨組織的和廣大黨員的積極性、創造性,保證黨的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

(6)必須堅持對外開放,不能關起門來搞建設,要借鑒和吸收人類文明的共同成果建設社會主義。

人類社會發展的實踐證明,歷史總是在繼承和超越中前進。鄧小平在總結歷史經驗時指出:“中國在西方國家產業革命以后變得落后了,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閉關自守。新中國成立以后,人家封鎖我們,在某種程度上我們也還是閉關自守,這給我們帶來了一些困難。三十幾年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行的,發展不起來。”

主站蜘蛛池模板: 商水县| 呼玛县| 无极县| 突泉县| 全椒县| 勐海县| 秦皇岛市| 余江县| 四会市| 平远县| 平乐县| 错那县| 兴仁县| 广汉市| 苍溪县| 连城县| 郧西县| 镇江市| 集安市| 贺兰县| 延庆县| 韶关市| 肃宁县| 区。| 资阳市| 建宁县| 中宁县| 铜山县| 沽源县| 阿合奇县| 淳化县| 南阳市| 黔江区| 南平市| 灵丘县| 莲花县| 兴义市| 大理市| 新乐市| 蚌埠市| 化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