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克服猶豫不定的習性
- 不要讓現在的習慣毀了將來的成功
- 李菊編著
- 13928字
- 2019-03-27 15:52:09
很多人之所以一事無成,最大的毛病就是缺乏敢于決斷的勇氣,總是左顧右盼、思前想后,從而錯失成功的最佳時機。成大事者在看到事情的成功可能性到來時,敢于做出重大決斷,因此取得先機。
■立場要堅定
居里夫人說過:“我們的生活似乎都不容易,但那有什么關系呢?我們必須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心!必須相信我們的天賦是要用來做某種事情的,無論代價多么大,這種事情必須做到。”立場堅定是一切成功人士做事的根本。
堅定性是指為實現某一目標或目的而不屈不撓、永不服輸的意志。任何事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多多少少都會遇到挫折,如果你一遇到挫折就退縮,那也肯定不會有太大的出息。成功,有時比的就是一種決心和耐力。
具有堅定性品質的人,都可以按照客觀規律進行活動,而不為眼前的挫折所迷惑。因為在他們的心中,有堅定的信念做支撐。他們對自己總是充滿信心,對生活總是充滿希望。他們立場堅定,只要認準的事,就算遇到再大的阻礙也不會說放棄。當然,前提是他們的目標是正確的。如果明知自己的決定錯誤還要拼命堅持,那就變成執拗了。
一個人如果精神意志薄弱,一遇到困難就對自己產生懷疑,立場發生動搖,這樣的人只會成為別人的跟隨者,而不會有自己的主見。
我們在生活中總會發現這樣的現象:在大量的親密關系中,一方支配另一方的情況隨處可見。處于支配的一方可能擁有顯赫的地位或更高的收入,因此便將別人置于被支配地位。其實,造成這種現象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因為人的性格,有的人性格堅定,而這種堅定性對性格軟弱的人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就像藤條一定要找堅硬的樹木做支撐一樣。而處于依賴的一方,隨著時間的推移,其依賴程度會越來越強。天長日久,他們會慢慢以為自己不具備決斷能力,而只能對別人俯首聽命。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這些人的自信心不夠,意志不堅強,在經過一兩次挫折之后就會對自我能力產生懷疑,思想發生動搖,最后,只能讓自己找一種精神上的依靠,轉而依賴別人。
其實,這兩種情況對我們自身的發展都是不利的。如果你心甘情愿做個跟隨者,那我們也沒辦法,如果你不想成為別人的影子,就必須要有自己的主見。
能成事之人,都是性格堅韌之人。他們對自己充滿自信,意志堅定,對自己的立場從不動搖,遇到困難也絕不退縮。他們不畏懼困難,困難只會激起他們的斗志,而不會讓他們沉淪。
許多滿懷雄心壯志之人,都有這樣的性格。所以,他們也總是能取得別人難以取得的成績。如果你想成功,首先要敢想,其次要敢干,再要學會堅持。否則,就會像沒有上足勁的鐘表一樣,只跑了一會兒,就會停下來。
堅持與固執又是不同的,我們一直都在警戒別人不要固執。成功者的秘訣就是:隨時檢視自己的選擇是否有偏差,合理地調整目標,放棄所謂的固執,然后才能走向成功。
堅持,就是要堅定自己的信念。信念是一個人的精神力量,它支撐著我們的整個行為。心中有信念,就如同心中有磐石,再多的磨難,再大的風浪,也難以使你改變方向。當然,前提是你的信念必須是正確的,如果你非要冒天下之大不韙,那么無論你的意志有多堅定,恐怕最后也只能落得個死無葬身之地。
再者,就是提高自信心。自信心是我們的精神支柱。無論你理想的大廈多宏偉,如果沒有它做支撐,最后也只會轟然倒塌。自信是做事之本。一個沒有自信的人如同沒有方向的浮萍,只能順水漂流,隨遇而安。擁有自信的人在面對困難時也會多一分從容,多一分淡定。
再就是,要有敏銳的判斷力。敏是敏感,銳是銳利。僅有判斷還是不夠的,它還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判斷正確。如果你反應快的結果僅僅是草率地做一個決定,那還不如慢條斯理來得可靠些。如果你終生抱著一個錯誤的決定而無怨無悔,并美其名曰有主見,那么無論你表面裝扮得多么偉大也難以掩蓋你內心的空虛。
所以,謹慎地做出判斷。做出正確的判斷之后,就要以信念為帆,信心為槳,向著自己的目標前進。無論如何,你都要學會堅定自己的立場,否則,你只能成為別人的一個跟隨者。
■做事要當機立斷
作為一個成功者,需要具備的素質很多,但是魄力是其中一個必不可少的條件。思慮周全自然是件好事,但正如人們所說的,過度理智就成了怯懦。當信息充足、時間充裕之時,我們用很多的時間,可以從容不迫地來讓自己進行分析,研究戰略戰術。但如果是在信息不是很充分,時間很倉促,機會轉瞬即逝的情況下,就需要我們有一種當機立斷的勇氣了。
提到三國,我們自然而然就會想到諸葛亮,他已成為智慧的化身,舌戰群儒、巧借東風、火燒赤壁,他的智慧讓后人敬仰不已。但是,如此有智慧之人也有失策的時候。229年,諸葛亮興兵攻魏,令馬謖為前鋒,與魏軍于街亭對壘。但馬謖違背了諸葛亮的部署,最后失了街亭,使諸葛亮陷入被動之中,只好退兵漢中。史書上也就多了一段“孔明揮淚斬馬謖”的情節。
馬謖大意失街亭,自然讓諸葛亮很惱火。此時,司馬懿又率軍在其后窮追不舍。在這種危急情況下,諸葛亮仍然保持著冷靜的頭腦。他明白以自己此時的實力,迎戰司馬懿無非以卵擊石,毫無取勝的希望。若倉皇逃跑,定會引來司馬懿的追殺,弄不好還會被擒。在此情況下,諸葛亮通過一番仔細地思考,迅速做出了軍事部署:關興、張苞各引精兵三千,急投武功山,并鼓噪吶喊,虛張聲勢;又令張翼引兵修劍閣,以備退路;馬岱、姜維斷后,伏于山谷間,以防不測。這時,城中已無兵馬,而司馬懿的大軍又即將到來,諸葛亮只好鋌而走險,令軍士將所有的軍旗隱匿,諸軍各守商鋪。再將城門大開,每一城門用二十軍士,脫去軍裝,扮成平民百姓,手持工具,清掃街道。其他行人則自由出入,沒有一絲緊張的表現。之后,自己身被鶴氅,頭戴華陽巾,手拿羽扇,引二小童,于城樓之上撫琴,神態自若、安然自得。司馬懿的前鋒軍隊到來,但見城內沒有絲毫動靜,只有諸葛亮一人于城頭之上撫琴,頓時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不敢貿然前進。迅速回報司馬懿,司馬懿不信,令三軍原地休息,自己飛馬而來,果見諸葛亮獨坐城頭之上,焚香操琴,悠閑自在,絲毫沒有恐懼和驚慌。司馬懿以為其中必定有詐,于是引三軍退去。諸葛亮便用空城計解救了自己和全城軍民。
“空城計”是《三國演義》中最精彩的片段,任何人看到這兒也不得不拍案叫絕,為諸葛軍師的智慧,更為他的勇氣,當然還有他的魄力和膽量。也只有諸葛亮才會有這樣的驚人之舉,不用一兵一卒便退了司馬懿的大軍。
我們從諸葛亮身上學到的,不僅僅是他的那種智慧,還有他的那種當機立斷的魄力。如果不是如此,他又如何能擺脫司馬懿的糾纏,將自己從不利環境中解救出來?這就是一個成大事者所必備的一種素質。因為機會稍縱即逝,你在那里猶疑不決,只有讓自己貽誤時機,最后就算后悔也來不及了。當然,當機立斷并非一種魯莽,它是在經過充分的判斷之后才作出的一種選擇。當然,當機立斷也包含著很大的風險性,如果失敗了就可能意味著一無所有。而此時的情況也十分緊急,由不得我們用太多的時間去搜集信息、分析情況。這時,往往就需要我們冒一下險。
一個人只有學會當機立斷,才能謀大事,也才能成大事。任何事都是帶有一定的風險性的,如果你希望什么事都萬無一失,那么最好的辦法就是不做事。所以,讓自己養成當機立斷的性格,牢牢抓住時機,你才可以有所成就。
■拒絕拖延
從小,我們就有很多的夢想和希望。我們會用自己的頭腦描繪著自己的未來,或許很荒謬但卻色彩斑斕。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發現這些夢想、這些希望,如同美麗的肥皂泡,在飄蕩了一段時間之后都一個個地破滅了。于是我們自嘲:做人還是現實一點好;人總是要長大的。其實,殊不知這正是我們的可悲之處。一個人不能實現自己的夢想固然可惜,如果被現實迷住了雙眼,以至于連做夢的勇氣都沒有了,那才可悲呢!
當然,也不能一概而論,因為有些人的夢想就變為了現實,這讓我們在感到安慰的同時,不禁捫心自問:到底是什么阻礙了我們的成功?
哈佛大學人才學家哈里克說:“世上有93%的人都因拖延的陋習而一事無成,這是因為拖延會扼殺人的積極性。”如果把我們沒有做成的事列出來,然后找一下原因的話,你可能會發現,我們之所以沒有實現這些目標的最大原因不是因為困難的阻撓,而是因為我們根本就沒有動手去做。人們總是說,最勤奮的是大腦,最懶惰的是雙手。的確如此,大多數時間我們都是讓自己在想,但卻不讓自己去做。這似乎成為人類的一個惡習,沒有人可以克服它,只是有的人自制力更好一些。如果我們養成立即行動的習慣,那么我們的好多夢想、希望也許就不會遠離我們而去。
我們可能都會有這樣的體驗:當我們燒一壺水時,哪怕水已經沸騰了,如果我們不繼續加熱的話,那么它很快就會停止沸騰,最后冷卻下來。人類的熱情也是如此,如果你只是將它撂在那里而不聞不問,那么,它自然也會慢慢冷卻。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想到之后就要立即去做。
古希臘神話中,智慧女神雅典娜在某一天突然從宙斯的頭腦中一躍而出,而且衣冠整齊,絲毫沒有凌亂的跡象。同樣,一個高尚的理想、美好的夢想在我們的頭腦中誕生的那一刻也是完完整整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它便會漸漸“氧化”,最后消失不見了。所以哪怕你的想法再高尚、再偉大,如果你不付諸行動,那么一切也只能付諸流水。
我們之所以不想去做,無非有兩個原因:一是事情太難辦,我們不想正面面對,于是便一拖再拖;二是認為事情不重要,再晚一點也沒有關系,于是便擱置下來。我們都知道,做事一定要抓住關鍵,只有這樣才會事半功倍。凡是那些令人感到棘手的事情,往往也是最重要的事情,是我們必須面對的。既然沒有辦法繞過,也就沒有必要再去躲避了。而對于那些無關緊要的事情,如果真的沒有必要,完全可以將其取消。如果取消不了,那就說明這是我們必須要做的,就沒有必要再去拖延了,而是應該立即動手。如果太困難的事我們沒有勇氣去做,太簡單的事我們又不屑去做,那我們索性什么都不要做好了。
某種高尚的理想、有效的思想、宏偉的幻想,往往也是在某一瞬間從一個人的頭腦中躍出的,這些想法剛出現的時候也是很完整的。但有著拖延惡習的人遲遲不去執行,不去使之實現,而是留待將來再去做。其實,這些人都是缺乏意志力的弱者。而那些有能力并且意志堅強的人,往往趁著熱情最高的時候就去把理想付諸實施。
拖延的習慣往往會妨礙人們做事的能力,因為拖延會消滅人的創造力。其實,過分的謹慎與缺乏自信都是做事的大忌。有熱忱的時候去做一件事,與在熱忱消失以后去做,其中的難易苦樂相差很大。趁著熱忱最高的時候,做一件事往往是一種樂趣,也是比較容易的。但在熱情消失后,再去做那件事,往往是一種痛苦,也不易辦成。
拖延不僅會挫傷我們的積極性,還會讓我們遺失戰機。愷撒與華盛頓兩軍對峙時,有人給愷撒報信說華盛頓已率軍渡過特拉華河。但是愷撒卻忙著和朋友們玩牌而把戰報壓在自己的口袋里。等他讀完信才知大事不妙,趕緊去召集軍隊,但為時已晚,最后連自己的性命都賠上了。
因為拖延,我們已經讓自己虛度了不少年華。如果你想成功,就必須克服這個毛病。古今中外,凡是有成就的人,都是與時間賽跑的能手。馬克思說:“我不得不利用我還能工作的每時每刻來完成我的著作。”他的頭腦每時每刻都在思索著那深邃的問題。魯迅在寫《狂人日記》時,第一次用了這個筆名,當時有人問他原因,他說用這個名字的原因是取愚魯而迅速之意。他認為自己天資不高,無論是做學問還是做事情,效率都趕不上天分較好的人,于是就只能以勤補拙了。而愛因斯坦當時在聯邦專利局工作時,會利用三四個小時把全天的工作做完,然后便埋頭于自己的實驗,最后終于在自己研究的領域里取得了非凡的成就,開創了人類歷史的一個新時代。像他們這樣的偉人尚且如此珍惜自己的時間,更何況我等凡人,還有什么理由讓自己的生命慢慢地消耗呢?
拖延會妨礙我們做事,也會妨礙我們的創造力。當我們的頭腦中出現一個創意時,如果不及時將其記錄下來,那么它就會慢慢變得模糊,最后分辨不清了。如果一個藝術家的頭腦里突然出現一個奇妙的想法而未能及時地將其抓住,那么靈感也就會消逝,就算他再后悔也沒有用了。
其實,不管什么事情,只要你去做,那么你也就成功了一半。人類的潛力是無窮的,它就像我們體內沉睡的一個巨人,而喚醒這個巨人的最好辦法便是刺激。無法逾越的困難、艱苦卓絕的環境反而會將他驚醒。所以,當我們真正有勇氣面對困難時,困難就不再是困難了。最重要的是你要讓自己學會行動,那么你的夢想將不會再以空白而告終了,你的人生也不會再充滿了遺憾,而你也不會讓自己再生活在懊悔之中了。
人生偉業的建立,不在于能知,而在于能行。所以,讓自己養成立即行動的習慣。立即行動,應貫穿于我們人生的每一個階段,幫助我們去做那些想做卻不敢做的事,對不愉快的工作也應馬上行動,不再拖延。
無論現在如何,用積極的心去行動。只有學會立即行動,才可能將我們從拖延的惡習中解救出來。只有學會立即行動,我們的人生才不會再空虛。
■機遇在于把握
曹操東征劉備之時,人們紛紛議論,擔心出師之后,袁紹會從后方偷襲,使得曹軍進不能戰,退又失去了依據的地盤。曹操說袁紹性情遲鈍而又多疑,不會迅速來襲。劉備此時羽翼未豐,人心還未完全歸附,此時攻打他,他必敗。這是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絕不能丟失時機。于是,決心出師東征劉備。
曹操出兵之后,袁紹帳下謀士田豐勸他道:“虎正在捕鹿,應進入虎窩而撲虎子。老虎進不得鹿,退不得虎子。現在曹操東征劉備,國內空虛,將軍若率軍直指許昌,搗毀曹操的老窩,百萬雄師從天而降,好像舉烈火去燒茅草,又如傾滄海之水澆漂浮的炭火,能消滅不了他嗎?兵機變化在須臾之間,戰鼓一響,勝利在望,曹操聽到我們攻下許昌,必丟掉劉備而返回許昌。我方在城內,劉備在城外攻打,反賊曹操的腦袋一定會懸于將軍的戰旗之上。若失去此時機,曹操歸國后休養生息,積聚糧草,招攬人才,將會是另一種景象了。現在大漢國力衰微,綱紀松弛,以曹操兇狠的本性,用他飛揚跋扈的勢力,放縱他虎狼的欲望,釀成忤逆的陰謀,到時就算有百萬大兵,也難以取勝了。”袁紹聽后,卻以兒子有病為由而推脫掉了。田豐以拐杖擊地嘆道:“遇到如此時機,卻因為嬰兒的緣故而失去了,可惜呀!”
俗話說:機不可失,時不再來。遇到機會,就要緊緊抓住,否則就算后悔,也已經來不及了。曹操之所以可以在亂世中崛起,成為一代梟雄,這與他善于抓住進取的機會是分不開的。
拿破侖·希爾告訴我們:“機遇與我們的事業休戚相關,機遇是一個美麗而性情古怪的天使,她倏爾降臨在你身邊,如果你稍有不慎,她又將翩然而去,不管你怎樣扼腕嘆息,她卻從此杳無音訊,不再復返了。”
在商業活動中,時機的把握甚至完全可以決定你是否有所建樹,抓住每一個致富的機會,哪怕那種機會只有萬分之一。這正如一位哲人所說:“通往失敗的路上,處處是錯失了的機會。坐待幸運從前門進來的人,往往忽略了從后窗進入的機會。”
那么,如何才能抓住機遇,最好的辦法就是自己去敲響機會的大門。為此,我要講的下面的這個故事會告訴我們怎樣來創造機會。
有一次,在西格諾·法列羅的府邸正要舉行一個盛大的宴會,主人邀請了很多的客人來參加。就在宴會要開始的時候,負責餐桌布置的點心制作人員派人來說,他設計用來擺放在桌子上的那件大型甜點飾品不小心被弄壞了,管家急得不知怎么辦才好。
就在西格諾府邸的管家急得團團轉的時候,一位在廚房里干粗活的仆人走到管家的面前怯生生地說道:“如果您能讓我來試一試的話,我想我能造另外一件來頂替。”
“你?”管家驚訝地喊道,“你是什么人,竟敢說這樣的大話?”
“我叫安東尼奧·卡諾瓦,是雕塑家皮薩諾的孫子。”這個臉色蒼白的孩子回答道。
“小家伙,你真的能做嗎?”管家將信將疑地問道。
“如果您允許我試一試的話,我可以造一件東西擺放在餐桌中央。”小孩子開始顯得鎮定了一些。
仆人們這時都顯得手足無措了。于是,管家就答應讓安東尼奧去試試,他則在一旁緊緊地盯著這個孩子,注視著他的一舉一動,看他到底怎么辦。這個廚房的小幫工不慌不忙地要人端來了一些黃油。不一會兒工夫,不起眼的黃油在他的手中變成了一只蹲著的巨獅。管家喜出望外,驚訝得張大了嘴巴,連忙派人把這個黃油塑成的獅子擺到了桌子上。
晚宴開始了。客人們陸陸續續地被引到餐廳里來。這些客人當中,有威尼斯最著名的實業家,有高貴的王子,有傲慢的王公貴族們,還有眼光挑剔的專業藝術評論家。但當客人們一眼望見餐桌上臥著的黃油獅子時,都不禁交口稱贊起來,紛紛認為這真是一件天才的作品。他們在獅子面前不忍離去,甚至忘了自己來此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了。結果,這個宴會變成了對黃油獅子的鑒賞會。客人們在獅子面前情不自禁地細細欣賞著,不斷地問西格諾·法列羅,究竟是哪一位偉大的雕塑家竟然肯將自己天才的技藝浪費在這樣一種很快就會融化的東西上。法列羅也愣住了,他立即喊來管家問話,于是管家就把小安東尼奧帶到了客人們的面前。
當這些尊貴的客人們得知,面前這個精美絕倫的黃油獅子竟然是這個小孩倉促間做成的作品時,都不禁大為驚訝,整個宴會立刻變成了對這個小孩的贊美會。富有的主人當即宣布,將由他出資給小孩請最好的老師,讓他的天賦充分地發揮出來。
西格諾·法列羅果然沒有食言,但安東尼奧沒有被眼前的寵幸沖昏頭腦,他依舊是一個淳樸、熱切而又誠實的孩子。他孜孜不倦地刻苦努力著,希望把自己培養成為皮薩諾門下一名優秀的雕刻家。
也許很多人并不知道安東尼奧是如何充分利用第一次機會展示自己才華的。然而,卻沒有人不知道后來著名雕塑家卡諾瓦的大名,也沒有人不知道他是世界上最偉大的雕塑家之一。
所以說,機遇的出現,往往就是一剎那。機會的創造,有時只需要一點勇氣,而且在它身上沒有任何的標簽,需要你自己去辨認。
首先,養成搜集信息的習慣。你只有掌握比別人更多的信息,才會從紛繁蕪雜的各種情況之中比別人更好地發現機遇。當然,只有信息還是不夠的,另外還要求你有很敏銳的目光,很強的判斷力,可以從現象中發現本質的東西。
其次,有快速行動的能力。能否使機遇轉化為你成功的資本,還要看你是否具備很強的行動力。你比別人更快,就能更好地抓住機遇。你總是在那里猶猶豫豫,那么機遇就會被別人搶去。所有的事情,都是以行動為基礎的,沒有行動,一切也都沒有意義。
最后,有勇氣及頑強的毅力。任何事情都有一定的風險性,在你執行的過程中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這時,要求你有面對困難的勇氣以及頑強的毅力。否則,或許開始你會有不錯的成績,但是卻不能長久地維持下去。而抓住機遇在某種程度上靠的也是一種勇氣和魄力。
機會需要我們自己去創造,機遇卻需要我們來等待。我們必須懸鉤以待,時時提高警惕,否則,不經意間,大魚便溜走了。
■踏實做事
現實是理想的基礎,人類的夢想只有根植于現實的土壤里才能開花結果。這就要求我們腳踏實地,養成踏實的習慣。
踏實是做事的根本,否則,再好的夢也都會成為空中樓閣。踏實不是被動地等待,在通往成功的路上,你只有比別人更快地抓住機會才能取勝。踏實可以讓我們學會珍惜眼前的每一次機會,也是讓我們每天前進一點點。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踏實就是讓我們學會一步步地走路,一點點地積累。不要小看這一點點、一步步,量變的結果最終會導致質變,正是因為大多數人不懂得一點一點地積累,所以才難以抵達成功的彼岸。
踏實不等于單純的恭順忍讓。沒有一種行動可以讓我們看到未來的成敗,而人生的妙處也正在于此。如果你開始就知道生命的結局,那么人生便會如一杯白開水那樣索然無味。踏實的人,并非沒有夢想,與眾不同的是,他們會用自己的汗水來澆灌夢想,所以,也往往只有他們的心靈花園會開出美麗的花朵。
只是踏實的人往往會給人一種墨守成規的印象,認為他們是“死腦筋”,循規蹈矩,缺少創新,不敢冒險,不敢接受挑戰。其實這是一種誤解。我們做什么事都要立足于現實,而踏實就是要我們學會認識現實、尊重現實。當然,我們不否認,的確有些人為了不讓自己犯錯誤,避免損失而錯失了不少機會。但那卻不是踏實的代名詞,更不是我們所教導的“做人要踏實”的真正含義。
我們在生活以及工作中,總會多多少少遇到一些不可回避的事,也總是會犯一些或大或小的錯誤。但是,每一次我們都要從中走出來,只有走出低谷,才能到達新的高峰。踏實,就是要我們學會一步步地走路,要我們學會依靠自己的力量,而不是等著那遠在天邊的直升飛機。踏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一種堅持,一種耐心的等待。等待也并非是守株待兔,而是能夠耐住寂寞,走過黎明前最黑暗的那段時光。
有人往往會打著踏實的旗號而許久地在一個地點長時間地徘徊,經過很長時間也沒有進展。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心中并沒有一個清晰的目標。如果你的心中沒有目標,那么踏實地等待就意味著死亡。踏實并非日復一日地重復,而是不斷地腳踏實地、扎扎實實地從一個目標沖向下一個目標,不停地前進。
我們的未來就是我們頭腦中出現的那幅圖,我們會根據這幅圖來確定自己前進的方向,而使我們將這幅圖由想象變為現實的一個條件就是腳踏實地地工作。這是我們通向成功路上的階梯。沒有它,夢想只能是夢想,永遠不會成為現實。如何能腳踏實地呢?讓我們記住以下幾點:
(1)積極地收集和掌握大量的信息。要想做到腳踏實地,就必須對現實有一個清楚、正確的認識。尤其是現在,信息以及技術的更新速度驚人,周圍的世界也在以一個極快的速度向前發展。如果我們的認識只停留在以前的基礎上,就難免會有偏差。而一個人只有對現實有一個清楚的了解,才能從實際情況出發,來制定自己的目標和策略。
我們應該尊重現實,但是卻不應拘泥于現實。否則,現實就會成為我們前進的一種羈絆。這就要求我們在立足現實的同時要勇于進取,勇于創新,而這個過程又是一個搜集信息的過程。只有信息充足,那么你制定的策略才會更加科學,才能保證你按照正確的道路前進。
(2)培養把握機遇的靈感。機遇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當它到來時我們一定要緊緊地抓住。這就要求我們要具備一雙慧眼,在它到來時能夠準確地識別。
把握機遇的靈感也是要經過一定的培養的,首先要具備大量的信息;其次要有很敏銳的洞察力;最后是對事物的發展規律要有一定的認識。一個人只有抓住機遇,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
(3)學會創新。創新以現實為基礎,但又需要跳出現實,使現實在一定的基礎上得到升華、得到提升。而尊重現實的最終目的也是從現實的基礎上實現突破以達到創新。兩者是相結合的、不可割裂的。
(4)制定清晰的目標。目標是我們前進的方向,一個人只有確定了明確的目標,才會減少行動的盲目性。重要的是,當我們在制定目標時,一定要從自身的實力以及周圍的情況出發。如果我們忽略客觀,就會脫離實際,不但難以達成目的,還會挫傷自身的積極性。
(5)及時總結經驗和教訓。踏實并非與錯誤、困難絕緣,那樣只會讓我們畏首畏尾,當然也并非摔的跟頭越多越好。如果我們不能及時總結經驗,吸取教訓,那么也不可能得到進步和提高。
我們只有學會從現實出發,在現實的基礎上銳意進取,才能獲得成功。
■學會應用以迂為直
曲則全,枉則直。有時不能直接達到目的,就要學會應用以迂為直的策略。就像我們開車時,前面堵了路,只能繞路而行一樣。
學會繞彎不是沒有原則,而是用另一種辦法來實現我們的原則。如果你不知換種方式,不但可能達不到目的,反而容易讓自己撞一鼻子灰。所以,不妨從另一個側面出發,來個“曲線救國”。
春秋時的齊景公是繼齊桓公之后的另一位明主。當時,輔佐他的就有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晏嬰,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晏子。
一次,有一個人得罪了齊景公,齊景公大發脾氣,命令手下人把這個人抓來綁在殿下,然后“肢解”。“肢解”是我國古代的一種酷刑,就是將人的頭、手、腳以及軀干一節節地分開,非常殘酷。當時,有人想要勸諫,但齊景公正在氣頭上,下命令任何人都不可以諫阻這件事,否則處以同樣的刑罰。也就是說勸諫的人同樣要受到肢解的命運。于是周圍的人一個個嚇得閉口不言。當時,等級制度森嚴,君王所說的話當然就是法律。晏子聽完之后,把袖子一卷,拿起刀,一副氣勢洶洶的樣子。他一手揪住犯人的頭頸,然后拿起刀在自己的鞋底下磨了又磨,做出一副殺此人以為大王出氣的樣子。但是半天,卻沒有動手。他慢慢抬起頭,望著端坐在上面正在發脾氣的齊景公問:“大王,我看了半天,也不知該從哪兒下手。好像歷史上記載堯、舜、禹、湯、文王這些賢明的君主,在肢解殺人時沒有說先砍哪一部分。請問大王,對此人應該從哪里砍起才能做到像堯、舜一樣地殺得好呢?”
齊景公一聽,立即覺醒,意識到自己如果想要成為一個賢明的君主,就不能用如此殘酷的殺人方式。于是便對晏子說:“放掉他吧,我錯了!”
在這里,晏子就用了“曲線救國”的方略。此時齊景公正在氣頭上,如果直言相勸,不但達不到效果,自己還會受到牽連。若據理力爭,可能還會火上澆油。所以不如先順著齊景公的性子,然后再讓齊景公知道以他的方法來處決人所帶來的后果。也就是讓齊景公自己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采用迂回策略的好處就在于可以麻痹別人,當其一時疏忽之時,再乘虛而入,如此便可將其攻下。
孟嘗君的大名想必大家都知道。他是齊國的名門望族,曾幾度出任相職,在當時齊國是個實力派人物。他手下的門客也很多,但就是這個孟嘗君,有一次也遇到了麻煩。一次,他與齊泯王意見不合,一氣之下,辭去相職,回到了自己的封地薛。
薛地只是一彈丸小地。而與薛相鄰的楚國此時正虎視眈眈地要伐薛。這讓孟嘗君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因為以薛的實力,根本就不可能與楚國抗衡,唯一的辦法就是向齊求救。但他剛剛與泯王鬧翻了,不好意思去求他,就算去也怕泯王不答應。此時,正巧齊國大夫淳于髡前來拜訪。他奉泯王之命前去楚交涉國事,歸途順便來訪。孟嘗君得知,喜出望外,因為淳于髡天資聰穎,常為諸侯效力,與齊王室關系也很密切。而與自己也頗有深交,此次前來,真是天助我也。于是親自到城外迎接,并設盛宴款待。
孟嘗君也并不掩飾,開口直言相求,請淳于髡出面救他。而對方回答得也很干脆,答應幫他。
且說淳于髡回到齊國后,面見泯王。見到泯王之后,并未提救薛之事。泯王問他楚國現在有何情況。淳于髡回答說:“事情很糟。楚國太頑固,且自恃強大,以強凌弱。而薛呢?也不自量力……”
泯王一聽,隨口又問:“薛又怎么樣了?”
淳于髡道:“薛對自己的力量沒有正確的認識,沒有遠慮,建了一座祭拜祖先的寺廟,且規模宏大,但卻沒有考慮到自己根本就沒有保護它的能力。若楚軍攻擊這一寺廟,不知后果如何。所以我說薛自不量力,楚又太頑固。”
泯王大驚:“原來薛有那么大的寺廟。”隨即下令派兵救薛。
守衛、保護祖先的寺廟,是各國君主最大的義務。因此,這時,泯王也就忘記自己與孟嘗君個人之間的恩怨了。自始至終,淳于髡沒有一處提到救薛,但是最后卻達到了目的,令泯王自己發兵。而救寺廟也就意味著救薛,救薛也就意味著救孟嘗君。淳于髡就用這種辦法達到了自己的目的,手段之高,不得不令人佩服。
當我們在生活中遇到類似的情況時,不妨也學會多應用迂回策略,這樣往往會取得更好的效果。
■做事分清主次
我們上學時會經常發現一些學習好的學生并非天天坐在那里死讀書,他們往往對其他方面也很感興趣,多才多藝,愛好廣泛。而一些看上去很認真的同學,成天在那里埋頭苦讀,但是成績卻不甚理想。原因何在?我們不否認,其中有天分的成分存在,但是,還有一點就是,成績好的同學更講究方法,知道如何使自己的學習更有效率。而成績不好的同學也并非不用功,只是他們的學習方法不對。
學習,靠的是效率,而不是時間。聰明的同學會在最短的時間內讓自己記住最多的知識,他們的注意力往往非常集中,反應問題也很快。而那些用功但成績卻不好的同學上課時反而會開小差,然后再花費大量的課下時間去補習,功夫費了不少,但效果卻不怎么明顯。
所謂的效率,就是在最短的時間內做最多的事,不僅僅是學習,在生活以及工作中也是如此。而提高效率,最重要的就是要分清輕重緩急。任何一件事,其各種因素中肯定有主要部分和次要部分,只要你能抓住主要部分,那么就等于抓住了事物的關鍵。而如果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力氣倒是費了不少,但是結果卻差強人意,就像不會學習的學生,花了不少時間,成績卻不甚理想一樣。
如果你想在最短的時間內做更多的事,那就一定要抓住重點。有一次,一家公司的經理前去拜訪卡耐基,見到他干凈整潔的辦公桌很是驚訝。他問卡耐基那些沒有處理完的信件放在哪里。卡耐基說他把所有的信件都處理完了。
這位經理感到很驚訝,又問他那些沒有處理的事情推給誰了。卡耐基微笑著回答:“我把所有的事情都處理完了。”他看到那位經理滿臉困惑的樣子,接著解釋說:“原因很簡單,我知道自己處理的事情很多,但精力卻有限,于是就按照所處理的事情的重要性列一個順序表,然后一件件地處理。”
這位經理聽后,對卡耐基表示了感謝。幾周之后,這位經理請卡耐基參觀他的辦公室,并對卡耐基說,以前他的辦公室里各種要處理的文件堆得如同小山一樣高,一張桌子都不夠用。而自從他用了卡耐基教授的方法以后,再也沒有那種現象了,因為每次他都可以把自己的事情處理完,所以現在,他的辦公室也變得寬敞又整潔了。這位經理學會了這種處理事務的方法,并將其應用到工作中,結果沒幾年,他便成為美國著名的成功人士。
人與人之間的賢愚差異并不在頭腦,而在于能否有洞悉事物輕重緩急的能力,只要抓住做事的關鍵,就會事半功倍。但是,我們大多數人卻沒有這樣的習慣,在我們的頭腦里,做事有效率就是在最短的時間內做最多的事,哪怕那些事都不重要。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談到“時間管理”,也就是如何才能充分利用我們手中的時間,如何提高時間的利用率。這也就要求我們做事一定要抓住關鍵。但是,我們大多數人卻往往相反,把關鍵的事留在最后去做。原因是越是關鍵的事,在處理時一般也越棘手,所以我們便一拖再拖。這完全是一種自欺欺人的做法,因為無論如何,那些事都是我們所必須做的,也是躲不掉的,所以還不如提前將其解決。
但是,事情往往紛繁復雜,我們又如何來分清哪些是主要,哪些是次要呢?一般情況下,有兩個判斷標準:
其一,我們必須做什么?
這里面又有兩層意思:是否必須做,而且必須由自己來做;還是非做不可,但是可以委派他人去做,而自己只負責監督就夠了。
其二,什么能給我帶來最大的利益,什么讓自己最有成就感?
分清了這一點,就可以來合理分配時間。將自己80%的時間用來做能給自己帶來最大利益的事,用20%的時間來做其他的事。給自己帶來最大利益的,也未必能讓自己得到最大的滿足,只有均衡和諧才能帶來滿足。如果所有的事都經過這樣的分解,那么工作就再也不會是一件讓人頭疼的事,而成為一件充滿樂趣的事了。
俗話說,打蛇打七寸。做事,也一定要做在點子上。凡事分清主次,合理分配時間,你才能取得最大的成績。
■找準自己的位置
無論做事還是做人,我們都要學會找準自己的位置。一個人要想成功,就必須做他最擅長的事。如果你去做自己不擅長的工作,那么就算你費盡心機和力氣,也頂多是不被別人落下太多,而很難出類拔萃。所以,聰明人總會做自己最擅長的事。
西方有這樣一首詩:
動物明白自己的特性,熊不會嘗試飛翔。駑馬在跳過高高的柵欄時會猶豫;狗看到又深又寬的溝渠時會轉身離去。
但是,人是唯一一種不知趣的動物,受到愚蠢與自負天性的左右。對著力不能及的事情大聲地嘶吼——堅持下去!
出于盲目和頑固,他荒唐地執迷于自己最不擅長的事情,使自己歷盡艱辛,然而收獲甚微。
所以,我們要學會找準自己的定位,不要讓自己在一個不適合自己的位置上荒廢了一生。
因為沒有找準自己的位置而讓自己的才華埋沒的人不在少數。南唐后主李煜,他的詞婉約細膩,清麗脫俗,許多作品留傳千年而仍不失異彩,其文學造詣也深為后世所驚嘆。但是,生性懦弱的他卻成了南唐的國君,結果,懦弱的性格不但使他失去了自己的國家,也賠上了自己的一條性命。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主持美軍陸軍精神病研究工作的著名精神病專家威廉·孟寧吉博士說:“我們在軍隊中發現了挑選和安排工作的重要性,就是說要使適當的人去從事一項適當的工作……最重要的是,要使人相信他的工作的重要性。當一個人沒有興趣時,他會覺得自己被安排在一個錯誤的職位上,他便會覺得自己不受欣賞和重視,以為自己的才能被埋沒了。在這種情況下,他若沒有患上精神病,也會埋下患精神病的種子。”的確,一個人應該從事與他的性格、愛好以及特長相符的工作。比如個性剛強好斗之人應該選擇軍界或政界;個性柔弱、敏感而多情者應該選擇文學或藝術;頭腦精明、善于盤算之人則比較適合經商;活潑外向之人可從事公關或銷售;而性格內向之人則適合文書類的工作。一個人,只有找到了自己的正確位置,工作起來才能得心應手,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也才能取得一定的成就。那么,我們如何來給自己進行正確的定位呢?
首先,認識自己的性格。所謂性格,就是人的個性心理特征的重要方面。每個人的性格,都是一個構造獨特的世界。一個人,只有適應這個世界,才能得到健康的發展。人都是自己的主人,因為我們可以支配自己的思想,而思想又可以帶動我們的行動。決定我們思想的,是我們內心所潛藏的一種力量。這種力量,就是性格。所以,歸根結底,性格決定著我們的人生。但是,性格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形成這個系統的各種因素都有自己獨特的排列和組合方式。而且,我們的性格也并非一成不變,它會隨著我們周圍的環境、我們對自身的認識以及修正而不斷改變,甚至在每一個歷史階段,它也是不同的。但是,盡管如此,我們還是可以找到一種規律。因為,性格具有很大的穩定性,因為它里面包含有遺傳因素。我們所做的,就是要認清自己的性格,然后根據性格來進行定位,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們的內在世界與外在世界獲得統一,才能給自己進行正確定位。
其次,分析自己的特長。分析完自己的性格,我們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分析一下自己的特長。上天在我們每個人的身上埋藏下一筆財富,這就是我們的天賦。我們只有將其充分開發出來,才能取得輝煌的業績;否則,就只能把它帶進墳墓。一個人,如果想出類拔萃,就應該從事自己最擅長的事。往往自己最擅長的,也就是我們的興趣所在。一個人只有從事自己感興趣的事,才會爆發出激情,也才會事半功倍。可是,我們人類卻總自以為是。因為我們有智慧,我們用智慧征服了大自然,成為這個星球上的主人,于是我們認為自己無所不能,在我們并不擅長的領域里摸爬滾打,不但讓自己身心俱疲,還浪費了不少的寶貴時光。著名詩人歌德就曾因為一度沒能認清自己的特長而讓自己浪費了十多年的寶貴時光。
導致人們不成功的原因很多,但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因為沒有找到自己的位置,沒能認清自己的特征,以致在一個并不適合自己的位置上浪費了不少的光陰。特別是作為年輕人,很少意識到這個問題的重要性。如果我們不能及時轉變這種觀點的話,就會讓自己走許多的彎路。所以,學會找準自己的位置,這樣你才能夠收獲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