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五節 主要概念的界定和研究框架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

本書的主要概念是農村老年人、“反哺”式養老模式、“接力”式養老模式這三個概念。農村老年人這個概念關系到兩個名詞:農村和老年人,本書中的農村不僅指空間的概念,也指職業和收入的來源,這里的農村指居住在農村,并且收入來源于種植業,沒有固定工作單位和退休金的一種生活群體的稱呼,老年人在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和地點范圍內有不同的含義,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平均壽命的延長,老年人的概念和含義也在發生變化。由于我國法定的退休年齡是60歲,為了研究資料的確定性和客觀性,筆者把年齡在60歲以上的人界定老年人。通過這種限定,這里的農村老年人是指,生活在農村,沒有固定工作單位和退休金來源的60歲以上的農業人員。在平陵村總人口1386人中,共有60歲以上的農村老年人142人。就像學者楊善華所說的那樣:至于國家現行的農村養老保險制度以及學術界爭論不休的農村養老保險制度,都不是針對現在已經進入養老階段的老人的,在農村,60歲以上的老人與這樣的保險基本無緣。筆者認為,這些60歲以上的農村老人根本沒有積累養老資金的能力,特殊的社會經歷和社會環境使他們處于一種“斷裂”的制度空間中。經濟的匱乏,養老制度和養老設施的缺失使他們處于一種尷尬境地。如實描述和解釋這些人的經濟贍養狀況、精神需求、生活中存在的現實困難以及社會經濟的變革如何影響他們的整個生活狀況,是本書的主要目的所在,也是本書的價值所在。

另外兩個概念主要借鑒我國社會學家費孝通教授關于養老模式的精辟描述。

“反哺”式養老模式指我國傳統社會的養老模式,它以老年人對家庭財產的占有和傳統“孝”的價值觀念為前提。其主要的表現形式為:甲代撫育乙代,乙代贍養甲代,乙代撫育丙代,丙代又贍養乙代。它與較為低下的經濟、文化發展水平相聯系。

“接力”式的養老模式以社會經濟、文化的高度發展為基礎,是養老活動高度社會化的一種表現。其具體表現形式為:甲代撫育乙代,乙代撫育丙代,那是一代一代接力的模式,簡稱“接力模式”。

二、研究框架

以往關于婚姻家庭與養老問題方面的研究多以宏觀研究和定量研究為主,研究著重強調家庭制度和家庭結構,較少關心個人的思想和行為變化。個人感情、欲望、親密關系、隱私,夫妻關系、主體性等各種問題多被忽略。而且,研究大多是靜態研究,不能反映事件運行的動態過程和內在本質,存在宏觀研究與微觀研究、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分離和對立。為了克服以往研究的缺陷,筆者借用社會學的相關理論,通過觀察日常生活中人的行動,以質的研究方法和“深描”的敘事方式來揭示社會結構變遷給傳統養老模式帶來的挑戰以及這些挑戰給老年人生活造成的實際困難。筆者不僅描述社會、經濟和文化生活的變遷如何改變人的行動和價值觀念,也深刻描述人的行為方式的變化如何影響和改變家庭中的互動關系和老年人的贍養狀況。通過研究人的行動可以把宏觀的社會結構和微觀的個人生活結合起來,人不僅在一定的社會結構下行動,人們的行動也可以形成一定的結構。以人們的行動為研究對象,可以綜合觀察宏觀——微觀——宏觀的過程,實現微觀研究和宏觀研究的結合。

本書的第一部分是導論,主要介紹選題的緣由、研究的方法和程序、已有研究的評述和文章的框架結構。

第二部分是研究地點的簡要概述,重點分析平陵村的社會、經濟、文化狀況和公共生活狀況,包括社會交往、道德觀念、政治參與、經濟生活等。因為人的行為方式和道德體驗都是在一定的本土世界中完成的,離開了人行為的本土世界,人的行為方式就會失去坐標,就會缺少對其行為進行闡釋的參照。所謂本土世界就是具有特定政治、經濟、文化意義的空間,只有對平陵村人的本土世界進行詳細描述的情況下,我們才能對他們的行為做出合理的解釋,才能理解社會變遷如何改變人們的行為方式和價值觀念,從而改變傳統“反哺”式養老模式存在的經濟、文化條件。理解農村老年人贍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形成這些問題的具體原因。

第三部分主要是對養老問題做歷史性地回顧,在我國歷史上,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老年人贍養方式和有關的文化規范。從我國家庭發展的歷史過程來看,我國的家庭養老主要經歷了夏商周時期的宗族大家庭養老、秦漢時期的小家庭養老、魏晉到隋唐時期同居共財的大家庭養老、我國目前的家庭養老四個主要階段。對養老方式和養老方面的文化規范進行簡單的回顧,可以使我們對傳統養老模式存在的經濟、文化條件有更確切的了解,對它的變化過程和變化趨勢有更確切的把握,從而能夠對現時代老年人贍養過程中的問題以及形成這些問題的原因,有更準確的認識。也為后面分析社會變遷對傳統養老模式提出的挑戰做好鋪墊。

第四部分主要研究生產方式的變革對農村家庭養老的影響。傳統的農業社會,土地是主要收入來源,這使得具有農業經驗的老年人在生產中處于主導地位,在財產的占有權方面也處于支配地位。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和生產方式的變革,農業生產逐漸半機械化或者機械化,而且農業生產也不再是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這必然使農村老年人在家中的傳統家長地位和權威受到削弱。在這種情況下,家庭養老的可依賴性就大大降低。

第五部分主要描述和研究農村勞動力流動以及家庭規模的變化對農村家庭養老的影響。隨著工業化水平的提高,大量青壯年農村勞動力流入城市,而且隨著國家計劃生育政策的執行和人們生育觀念的改變,家庭的核心化趨勢越來越明顯,空巢家庭也急劇增加。這必然使農村老年人在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方面面臨一些現實問題。

第六部分主要研究農村婚姻家庭關系和文化價值觀念的變革對家庭養老的影響。隨著婦女地位的提高,男女在婚姻生活中的地位逐漸走向平等,在家庭關系結構中,夫妻關系的重要性逐漸上升,而父子關系的重要性相對逐漸下降,這必然造成養老方式的一定變革。另外,文化價值觀念的變遷也必然影響家庭養老模式。

第七部分主要描述農村家庭養老的現實困境并對農村養老問題的研究進行社會學的反思。農村養老問題是家庭關系的一個重要方面,研究這個問題就會不可避免的涉及家庭結構的問題,因為家庭關系與家庭結構密不可分,一定的家庭結構意味著一定的家庭關系組合。關于家庭關系、家庭結構的研究就目前的情況來看,主要有兩種不同的研究視角:一種是“合作社”模式,另一種是“私人生活”模式。在筆者看來,這兩種理論模式都只是看到了家庭這個初級群體內部成員互動的兩種傾向之一。在本章中,筆者就對家庭養老問題進行了社會學的理論反思,同時,也對以往家庭研究的以上兩種理論模式進行了簡單的評述。

第八部分主要分析和探討了我國當前解決農村養老問題的可行性與必要性,并對這些可行性與必要性進行了政治經濟學的反思。總的來說,我國當前具備了解決農村養老問題的經濟、社會和文化基礎。解決農村養老問題的可行性主要包括:一、經濟的飛速發展,為改善農村養老問題奠定了物質基礎;二、中國傳統的“孝”文化為解決農村養老問題奠定了文化基礎;三、公有制為主體的所有制關系為解決農村養老問題創造了制度條件;四、國民教育水平的提高為解決農村養老問題提供了人力資源保證。

第九部分主要分析了我國養老保險制度的歷史沿革,當前養老保險制度的基本內容及其存在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之上指出了今后解決我國老年人,特別是農村老年人養老問題的具體建議。

主站蜘蛛池模板: 陕西省| 兰州市| 大邑县| 太湖县| 无为县| 安塞县| 连江县| 鸡泽县| 东平县| 武鸣县| 西和县| 白沙| 乃东县| 克山县| 亚东县| 河南省| 北京市| 平陆县| 宝坻区| 锦州市| 通海县| 永宁县| 驻马店市| 鹤峰县| 皮山县| 永丰县| 翼城县| 静海县| 孝义市| 文登市| 秦安县| 乌兰浩特市| 仁寿县| 湟中县| 河南省| 海南省| 福建省| 内乡县| 长岭县| 淮北市| 开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