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中學外語教師身份認同研究
- 尋陽
- 1805字
- 2019-12-26 11:23:38
序言
尋陽博士給我寄來她的《我國中學外語教師身份認同研究》書稿,要我作序,作為她的博士論文導師,我很樂意。
我真切地感受到尋陽博士熱愛我國基礎教育,愿意結合中學外語教學實際,經常深入到中學外語課堂,主動接近中學外語教師,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了解他們對外語教育改革、外語教學環境和外語教師職業的態度和看法。我知道她建立在大量地研讀了外語教師身份認同相關文獻的基礎上,對這一熱點話題開展了較大規模的問卷調查,并結合詳細的訪談和系列的課堂觀察等方法,進行了有意義的理論和實踐的探討。
中學外語教師身份認同問題之所以受到關注,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的原因:其一,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人們認為學習外語教學就是掌握和運用各種教學技能,甚至有些應用語言學家,將外語教師看作是技師,認為他們所要做的只是選用適當的教學方法,來幫助學生學好外語而已。但是,不少研究表明外語教學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具有個性化、社會化和多變化的特征,不僅只是教學技能的實施過程,而且更是對外語教師和學生產生深遠影響的,包括人品道德等在內的全人發展的過程。教學法那種簡單的因果模式,不能充分解釋課堂的復雜現象。除了教學方法和技巧外,教師的知識、認知和身份認同等等,都是影響教師課堂決策的重要因素。教師需要對所學知識加以內化,并在與學生和同行的不斷交流過程中,逐步形成對教師職業和教學主體的認識,完成外語教師身份的再建構;其二,隨著社會文化理論在語言教學中的應用,人們開始關注外語教學的社會政治和社會文化維度,由此引發了外語教師研究的“社會轉向”(social turn),出現了后結構主義、社會文化理論等新興理論。社會文化理論認為,學習主體在認知發展過程中起著關鍵的作用,學習不是由外而內對技能和知識的直接占有,而是經由外部的社會調節活動到個體學習者內在控制的漸進活動過程。因此,教育和教學都不是簡單的知識和技能的傳輸,而是關乎一個人理解力發展和思維形成的問題。隨著人們對教師生命的關注以及專業發展研究的層層深入,教師身份認同被認為是決定外語教學如何開展的關鍵要素。
尋陽博士的這本專著共分六章。第一章,主要闡述中學外語教師身份認同的研究背景、目的、意義、研究過程和結構;第二章為研究綜述,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本書的研究問題和理論框架;第三章詳細地分析本書采用的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具體闡釋了《中學外語教師身份認同調查問卷》的編制過程;第四章闡述了調查工具、調查對象、調查與數據處理過程等,對量化數據和訪談質化數據進行了科學統計和系統分析,具體分析了我國中學外語教師身份認同的整體狀況;第五章,在前面數據分析的基礎上,探討了我國三代中學外語教師身份認同狀況的異同,分析了中學外語教師話語中體現的身份認同危機和形成原因,揭示了中學外語教師身份認同的特點和成因,指出了發展中學外語教師積極身份認同的途徑,并對外語教師教育和學校組織提出了相應的建議;第六章,在回顧本研究的基礎上指出了其創新之點和不足之處,同時,對中學外語教師身份認同的研究發展前景,比較客觀的進行了展望。
歸結起來看,我認為該書具有三個主要特點:第一,內容豐富新穎,本土氣息濃厚。該書扎根于我國中學外語教學實際,較為真實地客觀地反映了60后、70后和80后三個年代不同年齡背景下的中學外語教師的身份認同狀況。還將管理學中的重要概念“組織支持感”和“工作投入”引入教師身份認同研究,并分析了它們對中學外語教師身份認同所具有的影響作用。第二,理論研究深入。該書從社會文化視角對中學外語教師身份認同重新進行了界定,確定了四維度八因子的理論結構,形成了信度和效度良好的教師身份認同調查問卷。第三,研究數據種類多樣并且相互印證。該書采用了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方法,將大樣本的問卷調查、個案研究、訪談和課堂觀察相結合,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定性研究過于主觀和定量研究不夠深入的缺憾,提高了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總之,該書研究內容深入全面、研究方法規范、邏輯體系合理、研究成果具有原創性。無論在理論方面還是在實踐方面,它的出版對目前國內外語教師身份認同研究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同時對促進中學外語教師專業發展也有著積極的意義。值得一提的是,尋陽博士已經將該書中的相關研究成果在國內重要學術期刊上發表。作為導師,我為她所獲得的成績感到欣慰,更希望她在學術研究之路上,持之以恒,勇于前行,取得更多成果,更大進步。
上海外國語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鄭新民
2016年3月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