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承精神財富
“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它是我們整個國家的精神財富。”那我們今天這樣的講座實際上解決的就是我們每一位炎黃子孫如何繼承祖先精神財富的問題。講到財富繼承,大家可能很容易想到物質財富的繼承。我國現在每年有七百萬左右的大學畢業生,有相當一部分來自農村。比如我這樣的,當年大學畢業在一個城市里面,可以說舉目無親,要白手起家創造自己的美好生活,實現自己的夢想。當時我們身邊有很多的同學可以做對照,比如有的同學家里面條件好一點的,他有物質財富繼承,那他的生活就可以很安逸,起碼有一定的物質基礎;如果沒有任何物質財富繼承的同學呢,就得從零開始,白手起家開始打拼,那份辛苦的程度凡是經歷過的,都應該深有體會。
根據美國經濟學家的統計,在1979年的時候,以美國為例,1%的人口占有著17%的企業所得。經過了將近三十年的發展,到了2007年,同樣1%的人口,占有45%的企業所得和75%的資本所得。十位富豪里面,就有六位是因為繼承而進入財富排行榜。
財富繼承使現代社會的財富運行變成了一個我們過去曾經嚴厲批判的方式,就是躺在資本的溫床上享受祖先留下來的財富,他們過著優越、安穩,甚至奢侈的生活。像李嘉誠那樣十二歲開始養家、十五歲獨立養家的人,逐漸變得越來越少。所以,最近才有人提出說我們現在這個社會,“寒門出貴子”的機會越來越少了,如果任由這樣的情況繼續下去的話,那就意味著這個國家的活力和創造力會下降。因為安逸的生活容易懈怠,按照孟子他老人家的說法“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這是一件攸關個人、國家和民族的事情,不能不重視。可是,經過這么多年的學習,我認為最大的問題還不是物質財富的繼承和如何很好地運用物質財富這樣的一個問題,最嚴重的是如何更好地繼承發揚我們傳統文化中蘊含的精神財富問題。
繼承這樣一份精神財富有什么好處呢?打一個比方來說,我三十六歲那一年跟隨劉有生老師和劉力紅老師學習半個月,終于明白了人應該是怎樣做的,怎樣做才是一個真正的人!盡管以前從小學開始,我就是父母眼中的“好孩子”,老師眼中的“好學生”,可是三十六歲那年我才知道這個“好”字,是需要打引號的,因為你并不真的知道如何才是一個真正的人。當時我痛哭了一場,也有人問“你哭什么”,其中有一條原因就是,如果我在二十六歲的時候,甚至十六歲的時候,我就知道老師今天所講的內容,我何至于此!何至于受那么多的挫折、困苦、迷茫!不需要啊!如果像孔老夫子那樣十五歲有志于學,像李嘉誠那樣十五歲開始挑起全家的重擔,盡管那是一種莫大的壓力,可是它給了我們一個盡早明白道理、盡早起步的機會,那么我們的人生會大不相同。我們經常說“馬后炮”是沒有用的,可如果我們能夠早一天進入精神財富的繼承,我們就早一天解決了這個問題。假如一個二十歲的青年具備了八十歲人的智慧,大家想一想,他年富力強,富于青春,他能夠把自己的人生書寫成多美的華章!可以想象嗎?
我現在為什么拼命地去學習傳統文化里面的“儒釋道醫武”各家學說?就是因為我看到了這一點!盡管我已經四十一歲了,但是我想到一點,如果我把孔子他老人家的智慧直接裝到自己的人生操作系統當中,變成自己的道德觀、仁義觀,那我是不是一個以四十一歲身體具備了兩千五百年智慧的人?如果你承認這一點,那么你的人生會立即發生質的轉變!就相當于我們用一臺電腦、開一輛汽車,你把它的發動機換了,把它的操作系統換了,把它的芯片換了,那它的功能會瞬間變得無比強大!這就是我們要學習經典的理由。
學習經典更重要的理由,或者說在現在這個市場經濟時代,更加直接的理由就是它真的對我們有利。它不但可以保證我們的身心健康,而且可以保證我們身心快樂、家庭和睦、事業發展,使我們一生“福祿壽喜財”具足,可以安然度過一生,用土話說就是“要什么有什么”,只要你認真地去做、去行就可以了。我們為什么不直接把祖宗的精神財富繼承下來去享受,而要辛辛苦苦地自己去“白手打拼”呢?
剛才我們已經舉過例子,就是沒有物質財富繼承的人,生活很艱苦、很艱難,可是我們這個國家就精神財富來說,簡直是遍地黃金俯拾即是。為什么我們不去撿?那只能說我們精神上的痛苦是自找的。我們解不開健康的密碼,解不開財富的密碼,那是自己封閉了自己,放棄了經由經典而迅速明道、明理和明明德的機會,只能怨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