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成長過程的啟示
說黃帝“生而神靈”,相當于說是個神童,生下來有很多的瑞相。對于古代很多的圣人,時間長了,都會有這種情況,是后世編的嗎?不一定!因為現代我們就有很多神奇的生命現象不能夠以現代的科學觀念去解釋,可是它真實存在,所以我們仍然要存疑。
我們再看“生而神靈”,就一點都不神秘,就是說明他天賦異稟,人一出生就具備很多現在我們看起來好像是特異功能這樣的一些特長。其實,從本性上來講,大家都具備這樣的功能,只是封閉了沒有開發。
“弱而能言”,“弱”是指年輕的時候。古代是男子二十歲弱冠,現在我們沒有那個“成人禮”,都已經變得生疏了,所以就理解不了。這句是說我們這位人文始祖在年紀很輕的時候,辯才無礙,講話述道,滔滔不絕。
“幼而徇齊”,仍然是年齡不大的時候。“徇”,有的注音是(xùn),有的寫的是(xún),我這一版本是(xùn)。齊就是齊家的齊,修齊治平,整齊的齊。通過這個字我們就知道,他很守規矩,小的時候有能力、有才華,但決不恃才傲物,是一位很有規范、懂禮貌、尊老愛幼的孩子,像我們的雷鋒叔叔,可能會給老人讓座一樣,“幼而徇齊”。
“長而敦敏”,到年長的時候,那按照現在的標準呢,肯定應該是十八歲以上的年紀,至少算作成人以后的年紀。“敦敏”,“敦”就是敦厚,品質上是敦厚的、渾厚的,德行非常厚。他為什么叫黃帝呢?是因為他有土德。中華文化一個很偉大的揭示就是“天布五行”這件事,而五行是和五色相對應的,就是木火土金水對應著青紅黃白黑。“中央戊己土”,居中央對應著土色,而土呢,我們是黃土,對應著黃色,所以稱他為黃帝,表示他有土德。“黃種人”其實有“居中”和“有土德”的雙重含義,不僅僅是指“黃皮膚”的人種。“敏”是敏捷,思維快速。這個人看上去敦厚,可是做事雷厲風行,干脆利落。如果他沒有這樣的一個本事的話,他做不到“修德振兵”,就是司馬遷在《史記》上寫的這四個字的斷語,他是做不到的。“敦”就是振兵前面那個“修德”,德修得厚的,面貌上就能夠看得出來。
本來像我這種面貌的是沒有理由上臺講經典的,因為還沒修好,尤其是最近這些年來,經常是由于寫作任務和講座任務,游走在體力的極限。在來我們鞏義之前的兩周,可以說我過得非常辛苦,為了寫稿子,早晨五點多起來開始干,干到晚上將近十一點,當然中間不是說不休息、不吃飯、不散步,但是幾乎就很難有一段時間完全放松下來,一直干到了來的這天上午,就是昨天上午。所以來之前我太太跟我講,這兩天要好好地吃飯,好好地保養自己,因為你明顯瘦了。這樣的人上臺講經呢,是沒有說服力的,所以我等于是反面教材,這也是跟大家抱歉的地方。而我們人文始祖不是這樣的,他看上去就很敦厚,所以是通過修德,養得很厚。
從五行跟人對應上來講,土德厚的人或天生為土性的人長得就是敦厚。“木瘦火圓水主肥,土形敦厚背如龜”,這是對人形貌的一個五行描述。所以一看一個人長什么樣,你就能知道醫圣張仲景所說的“天布五行,以運萬類”是什么所指了,就是這個人天生五行是哪一性,是木性啊、火性啊、土性啊,一望即知。就能知道他天生就是這樣的性格,那他自然就會說那樣的話,他自然就會那樣地辦事。在他沒有化性明理,沒有真正地被“文”所“化”,成為一個真正的“文化人”之前,你不要怪他,因為他天生如此,所以“性格就是命運”。只有把“性”中那個“格”去掉,我們的命運才能轉化,我們才能說“我的青春我做主”,我的命運我說了算。沒有化去自己性格之前,人都是被天命、天數、數理所拘,是改變不了命運的。
《易經》上也說“易為君子謀”,是可以推算出來的。可是如果你真的去做一件有德行之事,比如說盡孝道、守謙德、守悌道,孝順父母、尊敬師長,忠于國家、忠于職守、絕不偷懶,你的命運就掌握在了自己手里,就開始轉化了。轉化的時候,快的三天,叫“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就是你發心極為誠懇,十分猛烈,命運當下就會轉化。就在我們今天上午,現在的講座現場,如果你聽懂了這句話,你今天上午命運也開始轉化了,而且是良性的轉化,這是我們學習經典最大的收獲。如果發心沒有那樣誠懇,沒有那樣猛烈,對這個道理體悟得沒有那么明晰,需要慢慢來,那也不要著急,可能三個月,就是一百天,也會改變;如果真誠心能夠及格的話,就是六十分以上,不超過三年,命運一定會大為改變。
我就是一個現實的例子。如果按照我以前的生命軌跡,無論如何不會有這三年的生活境遇,所以我為什么在自己根本就不具備資格講經之前就開始講?我多次地跟在座的同人、同胞們報告,我是想我要起一個拋磚引玉的作用,這是第一。就是如果有一個真正的明白人,他看不下去眼兒了,說這樣的一個人也好意思上來講,那還不如他上來講,那這樣我就等于把那個真正的高人牽引出來,造福大家、造福社會、造福國家,那即使我獻丑也沒有關系。
第二點就是因為我本身已經通過初步的了解和踐行,嘗到了甜頭,體悟到了真實的利益。我希望大家早一點得到這個真實利益,不要等到說我自己掌握了全部的經典再跟大家講,可能那個時候我已經九十歲了,那得有多少人可能因為晚明白我們祖先留下來的精神財富的巨大作用,失去了改變命運的轉化機會。所以莫不如體會一點說一點,有一說一,有二說二,因為有一句話大家聽懂了,甚至一個字聽明白了,去踐行,這一生都足夠了。比如說你聽懂了,把“孝”這一個字盡到圓滿,你就可以人生圓滿了!
“二十四孝”第一孝就是大舜,他就是通過踐行孝道,得到了天子之位,成為了舜帝。這不是假的,所謂以孝治天下、以德治天下,不是假的。宋代的趙普說“半部《論語》治天下”,我說他老人家都是說謙虛話,我計劃當中就有一本書,叫《一句〈論語〉治天下》,聽懂了一句話就足夠了。因為“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你只要得到一句話貫通,就貫通到天下,歷代祖師也是這樣傳承的。
孔子傳曾子叫作“吾道一以貫之”,曾子得了孔門心法告訴他的弟子“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后面的三綱八目,成為兩千多年以來中國人修行的一個綱目。子思在《中庸》的開篇就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教育的本質是要明白天地人生自然規律,這才是古代推行的教育。子思是孟子的老師,被稱為“亞圣”的孟子多處談道,比如人們耳熟能詳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一個人在生活當中無論踐行孝道,還是踐行謙德,都是有道之人,只要有道,就會得到幫助,都不是求來的,是自然發生的。如果大家不信,可以從今天開始就踐行,你試試看,不用去求,“反求諸己”,因為我是這樣行過來的,到現在已經是兩個三年了。
跟劉有生老師學習回來之后我就照鏡子,就是對著鏡子里面的自己講:姓鐘的,你能不能出息一次?把那個干凈的自己拿出來?把你那個本性請出來!所以2008年我給自己取了一個字,就是中國人應該是有名、有字、有號、有書齋名嘛,以前我們什么都沒有,就一個父母起的名,所以2008年我取了一個字,叫“求己”。所謂求己,就是提醒我求自己,“求之不得,反求諸己”。求自己的意義,在上一次,也在這個講臺上,我曾經跟大家分享過,解釋它的道理就是天人合一的道理,就是廣義相對論的道理,我們每一個人是我們自己世界的核心,當對自己的境遇不滿意的時候,不要向外怨,而應求自己。當你自己轉化,你的世界就轉化,你想要一個什么樣的人生境遇,你就在自己心里種下那個種子,去努力、去堅持好了,世界會隨你而變。這件事情太奇妙了!太偉大了!希望大家試一下。
我們這位黃帝就是因為“修德”,他才能夠“振兵”。沒有德誰聽他的?誰會為他效忠,為他盡力?誰會佩服他?他不是通過他的職位、權力去號令,而是通過自己深厚的德行,感得了天下。所以當他認為天下各個諸侯互相侵伐,欺凌百姓,生靈涂炭,沒有好日子過時,他就想那莫不如自己起來平定天下,讓天下和平、安寧,讓百姓過上和平的日子。這些需要有大德的人出來才能夠完成。德行有缺不會有下屬;即使有下屬,下屬不會聽話;下屬能夠聽話,也不會很好地完成任務。所以做領導人的,當下屬干活不利時,不要批評他,要反思自己,這是時空轉化的秘密。
因為黃帝能夠做到這一點,所以他能夠做到“成而登天”。這句話在今天這個時代,解釋起來沒人相信,因為它的直譯就是黃帝一百二十歲以后,壽終的時候,升天了,入天道了。今天聽來是神話故事,可是我認為是生命的狀態,我用現在西藏某些修行人可以虹化這件事情去推測,它應該是真實的。因為我們沒見到,又不能證偽,所以我認為以科學精神來看,起碼要存疑,不能夠否定,就是我自己做不到的事情,未必他人就做不到!以這樣的精神去看,它可能就是真的。
還有一種解釋,是牽強附會的,這是我的看法。怎么牽強附會?說“成而登天”叫登天子位,我覺得不是這樣。因為他的登天子位,不是這樣自然登的,是經過了征戰以后,平滅了諸侯戰亂形成的,不是經文的這個意思。即使我們老祖宗很偉大,也沒有必要說為了適應今天的接受程度故意去曲解經文,還是要尊重經文的原意。
接下來我們這位始祖開始發問,問他的老師,他的老師岐伯被稱為天師。天師是什么意思呢?就是通達天人合一道理的老師,學究天人之際的老師,把天道和人道踐行到自己身上的老師。